主题: 黔道涌动文艺潮 交通巨变展风采——“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开展情况介绍
访谈地点: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访谈时间: 2022年12月21日
嘉宾: 贵州省交通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萧子静
访谈主题: 黔道涌动文艺潮 交通巨变展风采——“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开展情况介绍
内容简介: 本期访谈嘉宾邀请到贵州省交通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专班综合组负责人萧子静同志,就“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开展情况介绍与大家进行交流。
主题:黔道涌动文艺潮 交通巨变展风采——“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开展情况介绍
时间:2022年12月21日 9:30-10:30
嘉宾:贵州省交通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萧子静
简介:本期访谈嘉宾邀请到贵州省交通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专班综合组负责人萧子静同志,就“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开展情况介绍与大家进行交流。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贵州省交通运输厅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我是主持人杨正霞。今天我们访谈的主题是“黔道涌动文艺潮 交通巨变展风采——‘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开展情况介绍”,我们邀请到的访谈嘉宾是贵州省交通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萧子静。萧主任,您好,欢迎做客在线访谈,节目开始前,先和网民朋友们打声招呼吧。
萧子静: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大家好!
主持人:众所周知,“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但我们本次的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的主题却叫作“贵州是平的”,网民朋友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要说贵州是“平”的?能讲讲贵州交通发展的一些历史和背景吗?
萧子静:“平”与“不平”自然是矛盾的。要知道现在贵州变“平”了,就应当探究贵州过去之“不平”。正如主持人所说,贵州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海拔落差大,山高谷深,过去交通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现在又变成了交通的“平原”,如何来理解,我从几个方面给大家解读一下。
从地理来看,贵州这个地方14亿年以前有一次地球大的活动叫五菱旋回,贵州有名的梵净山就是中国南方最早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地方之一,从那以后贵州又有21次重大的地壳运动,其中有18次是升降、3次是横向的拉动和扭曲。大约在5千万年到6千万年左右,太平洋板块挤压印度次大陆的板块跟亚洲板块挤压,挤出了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是第一个台地,贵州是第二个台地,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形成今天的山地大约5700万年以前。王阳明当初到贵州时说“天下之山翠与云贵”也就是天下的山都跑到云南、贵州来了,在写诗的时候说“贵筑路从峰顶入”他的路是从峰顶上走下来的。“夜郎人至日边来”说贵州地势险峻。省自然资源厅有一个数据很有意思,说的贵州全境一共有近126万个山头,也就是说,17.6万平方公里的贵州高原,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7个多山头。我们再看——贵州高原上东边兀立着高耸入云的武陵山、梵净山,北部到西北有巍峨的大娄山、乌蒙山,西面到西南侧有连片的滇桂黔石漠化峰峦,往南有横亘的麻山、瑶山,东南部重叠着神秘的雷公山和月亮山。事实证明,过去贵州的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和2760个深度贫困村,就深藏在这些大山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路不通达、交通不便。这些大山使贵州绵延起伏,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山奇水秀的同时,也造成山阻水隔。传说故事多,贫穷悲苦也多,因此过去流传贵州“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
从历史角度来看,明代《三才图会》描绘贵州“山箐峭深,地瘠寡利”“兵荒交值,时有弗继之忧”。清康熙《贵州通志》则叹:“黔,地瘠而贫。桑麻既鲜,鱼盐不通。即有所生,仅足给小民之日用,无一可供天府之需。阅斯编者,悄而思,忾而叹矣。”从《辛丑日记》诸典籍看,无不感慨黔道之苦。经济学家厉以宁2009年来贵州时发出感叹“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从远古的纵深处,牵出一条墨线,弹在贵州高原的版图上,历史会将它分作几个阶段。
公元前279年,战国时期,楚国为了扩张领域,调遣庄蹻将军帅兵经黔入滇,途经且兰(福泉、黄平一带)、夜郎(安顺一带)、宛温(兴义一带),算是发现贵州“第一人”。秦朝时,秦始皇派人在西南夷修五尺道,从四川经赫章、威宁通云南,从贵州省域擦肩而过,让人窥见华夏中心文明进入贵州的可喜足迹。汉武帝时,因战事所需,唐蒙动员巴蜀一带数万士兵修路入夜郎,形成贵州南北通道的雏形。从古代中央王朝的视觉看,贵州实在太遥远。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期间,著名诗人李白卷入皇权争夺,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当时的李白已经59岁,感叹“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在流放途中被赦免,归途又作了一首诗,仍在感叹“去国愁夜郎,投身穷荒谷”。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时,感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也就是说贵州山连山连绵不绝,而且山峰很高,连鸟都飞不过去,虽然想念家乡,却分不清东西南北。所以人们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黔道更比蜀道难。
盼交通、发展交通,贵州先民一直都在迎难而上。在印象中,我认为历史上的贵州交通有三个人物值得一提。一位是明朝修建“龙场九驿”的奢香夫人,打开了通往四川、云南、湖南的驿道;第二位位叫作葛镜,散尽家财,在400多年前两毁三建,建成了横跨福泉麻哈江的一座桥梁,被桥梁泰斗茅以升夸赞“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古桥的存在,无不折射贵州先民行善积德、行路修路之苦,这不禁让人怀想茅先生励志名言:“人生一征途尔。忽坎坷,忽鸿沟,幸赖桥梁以度。桥名何欤?曰奋斗。”还有一位人物是民国时期的周西成,他将整顿交通视为贵州“当务之急”,组织完成了第一次贵州交通规划叫作《贵州省马路计划大纲》,兴建贵州第一条公路建设、买进第一辆汽车、“制定”了第一条“交通规则”。当年流传至今的,是一张最雷人的告示:“汽车如老虎,莫走当中路,如不守规则,碾死无告处。”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深刻感知现在交通发展成就的来之不易。无论历朝历代的官府,还是民间,无论奢香、葛镜,还是周西成,都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贵州的交通发展历史性难题。唯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十年,贵州的交通运输才在真正意义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新时代十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围绕“开路先锋”的使命定位,坚持交通优先发展,出台一系列重大支持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程,打出一套加快交通建设的“组合拳”,一年突出一个重点,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2012年,贵州抢抓国发2号文件重大历史机遇,以“打造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为目标,开启了交通建设追赶跨越的“黄金十年”。2013年,启动实施“高速公路建设三年会战”、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两年攻坚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2014年,启动“多彩贵州·最美高速”创建,全省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提前3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成为西部第1个、全国第9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文化名宿袁本良教授夸赞“如棋如络,内通全境八十八县,路路便捷达筑垣;似枢似纽,外联邻省湘桂川渝滇,条条贯通大西南。”2016年,建成乌江构皮滩翻坝运输系统、都柳江从江航电枢纽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乌江实现复航,航电开发实现“零突破”。2017年,农村公路实现从“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的重大跨越。2018年,重点全面推动“组组通”公路大决战。“多彩贵州·最美高速”创建品牌受邀参展世界交通运输大会。2019年,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建成7.87万公里通组硬化路,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100%通硬化路。2020年,交通被评价为贵州脱贫攻坚十三种战法中的“首战之功”。2021年,贵州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000公里。突破8000公里,意味着贵州的高速公路里程与日本相当,是英国本土和印度的总和。2022年,新国发二号文件出台,奋力推进交通强国贵州试点工作,交通运输部也出台支持贵州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贵州交通发展前景更好、未来可期。
交通的跨越发展,有力引领贵州经济跨越赶超,比如截至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底,全省经济增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三、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事实表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贵州实现“小省办大交通”,建成世界性工程,破解世界性难题,创造交通运输发展史的人间奇迹。贵州坚持把交通摆在全省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全力推动交通建设大踏步前进。贵州“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昔日“地无三里平”的贵州,如今“天堑变通途”。
因此,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如今的贵州因交通变“平”了,贵州是“平”的!
主持人:这个“平”有哪些内涵呢?能否请萧主任为我们解读一下?
萧子静:截至目前,全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达8331公里,排西部第三、全国第五,高速公路综合密度升至全国前列,累计24个省际通道,与周边各省分别形成至少3个省际通道。8000多公里的高速路和27000多座桥梁、2100多条隧道,架起600多平方公里外通内联、安全便捷的“高速平原”。
不同于传统地理意义上一马平川的“平”,贵州的“平”是踏平坎坷、跨越沟壑、纵横山海、南下北上、西进东联的“平”。今年7月,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作家来贵州采风,参加“贵州是平的”名家书写贵州交通采风创作活动,名家们从不同的方面对贵州是“平”的内涵进行了拓展阐释,总的梳理下来,“贵州是平的”目前大致有十个方面的内涵,供大家参考:
一是从崎岖到平坦,实现物理上的“平”。二是从过去的绝对贫困,到现在的全面小康,由“贫”到“不贫”,省委省政府将交通列为功不可没的首战排头兵。三是2012年国发2号文件到2022年新国发2号文件,为贵州跨越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四是贵州是在党中央关怀下发生翻天覆地的交通变化,是“阳光普照下的平”。五是贵州过去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通过建设发展后,贵州人平视全国、平视世界成为可能,增强了发展的自信,是平视的平。六是大美贵州的特点有:红、绿、白,还应加上“平”,是贵州发展的底座。七是贵州是高速公路的平原,不是落在地上的平原,而是连着峰际的平原,是有高度的平原、有温度的平原,是大美的“空中平原”。八是贵州大道通衢,交通死亡率大幅降低,给群众带来平安幸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增强,是平安的平。九是“筑路意志坚,扛起大道上青天”的“册三”公路建设豪情,体现了贵州交通人勇敢、拼搏,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在创造伟业后仍然保持进取精神,是平实的平。十是除了桥梁让贵州变平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桥隧相连,正是千姿百态的桥梁隧道,“抚平”了贵州跌宕起伏的内心。
主持人:“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推进情况如何?
萧子静:今年春节前夕,省领导到省交通运输厅调研时,从跳出交通看交通的宏阔视野,为我们提出了“贵州是平的”重大文艺创作课题,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开路先锋政治意涵的精准把握,又是对交通在我省发展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中所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的精确点题。做好这个课题,必将为我们更好地展示贵州交通、宣传贵州交通、赓续传承“两路”精神、新时代贵州精神带来现实而重大的机遇,我们要通过文艺创作鼓舞斗志,为当好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的“开路先锋”凝聚更大合力,更好地为推进交通强国的贵州实践赋能。
接到任务后,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文联、省作协、省音协、省摄协、贵州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单位立即行动,按照省领导批示精神,成立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综合服务保障专班,围绕“贵州是平的”这个主题,聚焦书写贵州交通发展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展现“世界是平的,贵州也是平的”交通变迁历史画卷、唱响新时代英雄赞歌,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筹划开展长篇小说创作、“名家书写贵州交通”采风创作、报告文学创作、桥梁艺术摄影展及画册编印、文学征文、歌曲创作推广、桥梁纪录片摄制等7项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
当前,“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名家书写贵州交通”现场采风创作活动已于7月下旬结束,得到了十余家媒体平台的报道关注,发表相关新闻稿件50余条,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得到了省内外名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名家们积极创作,目前已收到作品13篇,陆续发表后集结出版。长篇小说创作已与有创作意向的名家签订创作合同并开始作品创作。文学征文活动自8月18日启事发布以来,得到了省写作学会等多个社会组织积极响应,人民网等媒体的关注报道,吸引了省内外广大文学爱好者和工作者的参与,目前已收到近2000篇投稿,近期,省作协将组织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推进后期的集结出版。报告文学创作已完成,欧阳黔森主席作品《贵州变“平”了》已于8月在《光明日报》发表,该报告文学详文版已进入修改完善阶段,拟在《人民文学》发表。此外,新晋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蒋巍作品《逐梦|风驰电掣入画屏》于9月在《人民日报》发表,实现了交通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刊发零的突破。桥梁艺术摄影展及画册编印,协议签订已完成,正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桥梁纪录片已完成招投标,拟将邀请中央电视台专业团队撰写解说词、开机摄制。歌曲征集推广活动已于12月8日正式启动,设置各类奖项。其中歌词至2023年1月31日,歌曲征集2023年2月10日—3月31日,歌词设入围奖20首(奖金各5000元并颁发证书),歌曲设等次奖,评出一等奖两名(奖金各8万元)、二等奖三名(奖金各5万元)、三等奖四名(奖金各3万元)、优秀奖五名(奖金各1.5万元)。期待大家积极参与到“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中来,通过活动平台讴歌交通事业发展变迁,同时展示才艺、才华。
主持人:据各方面反响来看,这一系列交通运输行业文艺创作活动的影响力很大。如果从参与者角度来考虑,我们如何来把握“贵州是平的”实质和内涵?
萧子静:对于“贵州是平的”实质和内涵,我认为要从贵州交通之“变”中强认识、找灵感,才能通过文艺创作留下极为珍贵的时代印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十年”,贵州交通实现从“西南地理枢纽”到“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历史性跨越,初步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交通发展新路,有力支撑全省赶超进位的“黄金十年”,在贵州奋进史上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篇章。
一是从“跬步皆山”到“高速平原”,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新中国成立时,贵州公路实际能维持通车的里程只有1950公里,现在全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达到8331公里,意味着贵州的高速公路里程超过了日本,是英国本土和印度的总和,交通发展在西部名列前茅,处于全国“第一方阵”。高速公路像无字丰碑,刻在贵州大地,铺开是幸福的坦途,立起是自强的骄傲!二是从“隔涧相望”到“大道坦途”,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十三五”时期,投资129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6.86万公里、建成通组硬化路7.87万公里,实施危桥改造1349座、安防工程7.96万公里,为书写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贡献了交通扶贫经典战例。这些路将一个个乡村旅游点串联成一条条美丽农村交通经济走廊,加速“黔货出山”。随着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公路实现由“通不了”向“通得了”再到“通得好”的转变,出行便捷度、通达度全面提升,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大地农业农村发展条件。现在是路越修越长,党心民心越来越近,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三是从“激流险滩”到“通江达海”,内河航运事业全面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内河航道均为自然航道,航程短,通航能力差,安全系数低,只有1758公里的航道能通行小吨位的木船和木帆船。截至2021年底,贵州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3957公里,等级航道达2770公里,占总通航里程的70%。内河航运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引领和带动贵州沿江沿河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内河航运带动境内资源开发、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优势,初步形成了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水运体系。现在千里乌江全线复航,实现了千百年来通江达海的梦想。四是从“人背马驮”到“各式枢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迭代升级。除了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内河航运迅猛发展之外,我省轨道交通、航空运输、邮政物流枢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如今,贵州高铁通车里程突破1600公里,省会贵阳成为全国十大高铁枢纽之一,区位优势明显。从全省只有一个机场,到民用航空机场实现市州全覆盖,成为全国仅有的2个省份之一(内蒙古),“新时代十年”贵州“一干十三支”航空体系形成西部地区“空中高速网”。位于省会贵阳的龙洞堡机场进入全国骨干机场行列,贵州人民实现了到世界各地“说走就走”的出行自由。
随着高速公路网不断完善、高铁时代来临、民航机场市州全覆盖、物流体系不断跨越发展等一系列交通巨变,曾经单一、匮乏的贵州交通运输正在立体化、快捷化、多元化。大交通不断释放大活力,彰显大效应。路通了,群众眼界广了、干部观念活了、经济发展快了。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大变样,从建成一条路带动一大片地区的崛起繁荣,交通建设一次次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从发展之“盼”到发展之“变”,我们感受到了贵州交通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还在推进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交通的一些亮点和特点,不断助力推出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
萧子静:我想还是要重点和大家一起感悟贵州交通发展之美。
第一个是精神美。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后,一批“两路”建设者转战贵州交通建设阵地,以“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信念,打通了自册亨到广西三江的“册三公路”。在这期间,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筑路工人们在绝壁上镌刻下了记事文和“筑路意志坚,扛起大道上青天,踏碎了云朵,踢倒了山尖,不管车马来多快,总在我后边!”的豪迈诗句,成为了贵州交通人践行“两路”精神的重要印证。三线建设时期,相继建成川黔、贵昆、湘黔三大铁路干线,特别是湘黔铁路,历时35年建成,筑起了“山硬不如骨头硬、岭高不如志气高”的精气神,这也是践行新时代贵州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实写照,记录着贵州人民不畏艰险、奋力攀高、赶超跨越的发展强音。在新时代十年中,贵州交通发展更是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精神风貌。第二个是格局美。通过“一张蓝图干到底”,贵州初步形成“覆盖全省、通达全国、内捷外畅、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些交通发展成就让贵州实现了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的精彩蝶变,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综合成网”的历史性重塑,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的发展格局。这种格局美,是一种大美。第三个是形态美。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贵州地形复杂,水系发达,山体切割大,桥隧占比高,桥梁建设世界性工程多,先后开展了多项科技攻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填补了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成了一大批世界级桥梁,创造了数十个“世界第一”。桥梁已经成为架在千山万壑间大美的艺术作品,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靓丽的风景。一座座桥梁、一条条大道,铺开是幸福的坦途,立起是自强的骄傲。第四个是多彩美。“贵州是平的”让多彩贵州各美其美、美上加美。现在贵州所有的公路桥梁连起来超过4600公里,几乎可以从贵阳到北京直线跑一个来回;打通了2535条隧道,连起来超过3200公里,比喜马拉雅山脉还要长700多公里。将贵州所有的大小公路连接起来,接近30万公里,可以缠绕地球赤道足足7圈半。如果加上铁路、城市道路、串寨路、联户路、产业路、机耕道,贵州的路接近40万公里,可以直接从地球连到月球,胜过大山里所有古老的传说。过去难以想象的规划蓝图,如今已经变为美好现实,更好地衬托出多彩贵州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而且是美上加美。
只有深刻感悟了贵州交通发展之美,系列文艺创作才能深入交通发展的“灵魂”和“骨髓”,也才能围绕书写和记录贵州交通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从建设交通强国征程上,捕捉创作灵感、厚植交通情怀、讲好交通故事,从贵州交通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精神力量,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创作出具有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的精品力作。
主持人:好的,谢谢萧主任关于“贵州是平的”交通题材系列文艺创作活动的精彩回答,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即将陆续呈现的文艺创作活动成果。网民朋友们,我们下期“在线访谈”再见!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