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壬寅初冬,蔚蓝色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姿态各异的白云,一缕缕阳光洒在周边的山麓上,乘车从贵阳驶向盘兴高速公路,再驶入兴义环城高速公路,一路绿意盎然,风景宜人。
巍巍万峰林,蕴蓄着一抹悠远的古香;浩浩马岭河,激荡着一股澎湃的力量。
时空穿越到 2019 年 11 月 22 日。天空多云带雾,一会儿露出了久违的霞光,新的风云正在酝酿着。
“兴义环城高速峰林特大桥 4 号主塔中横梁预制吊装准备开始,各环节报告准备情况!”吊装总指挥周大庆下达第一道命令。
“液压数控千斤顶准备就绪!”
“安全监测准备就绪!”
“地面工作准备就绪。!”
“吊装倒计时读秒! 10、9、8、7、6、5、4、3、2、1,开始!”周大庆下达命令。
唐虎沉着地启动液压数控千斤顶按钮。
时间定格在当天上午 9 时 16 分。
马岭河峡谷静默了。风声停了,喘息声轻了,唯有钢索摩擦“滋滋”声牵动着建设者的心。
峰林特大桥 4 号主塔设 3 道横系梁,本次实施吊装的中横梁采用装配化预制吊装工艺,预制成型后,用液压数控千斤顶提升到设计位置,此工艺为国内首例。
整个提升分为 128 个行程,平均每个行程提升 27 厘米。
第 1 个行程提升到位,稍顿。
“各环节报告运行情况。”周大庆询问。
“液压数控千斤顶运行正常。”
“安全监测正常。”……
“提升继续。”周大庆指挥若定。
第 2 个、第 3 个、第 4 个行程提升到位……
8 个小时后,在太阳的余晖中,第 128 个行程提升到位,一块重达 1470 吨的混凝土中横梁被垂直吊升 34.56 米,顺利到达峰林特大桥 4 号桥塔预定位置。
瞬间,马岭河峡谷成了欢乐的海洋。
贵州公路人刷新了桥梁预制吊装混凝土构件重量的世界纪录。
创新基因的传承
每一项创举都来自于创新的积累。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公路集团”)素有注重技术创新的基因和传统,60 多年来的成就,是深植创新沃土结出的累累硕果。
30 多年前,贵州公路集团在参建贵黄公路时,便有了技术创新的“引子”。由于贵黄公路离当时的贵州工学院很近,学院怕车流噪音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为此很是担忧。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部研发建造了一道声障墙,有效减少了噪音,保证了学校的正常教学。这道墙在当年被誉为“中国公路声障第一墙”,单位面积造价比法国和美国的工艺造价降低了四五倍。
20 多年前,贵州公路集团参建贵阳至新寨高速公路时,很多施工团队已经用上了大型架桥设备。由于当时买不起专业设备,不甘落后的筑路人自己动手组装了一台架桥机。
凭着敢于创新、不甘掉队的精神,贵州公路集团干成了许多以前不敢想、不敢干的经典工程。
北盘江大桥是贵州公路集团 60 多年来技术创新集大成之作、巅峰之作。这座世界顶级工程是“传统工法 + 创新工艺”融合发展的精品。
大桥建设运用了中跨纵移悬拼施工、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等多项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建立了一个集建、管、养于一体的桥梁健康监测平台,不仅降低了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还实现了高空作业零事故的安全目标。其中,大桥钢桁梁整节段梁底轨道纵移悬拼施工新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外国网友对此也由衷点赞:这真的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宏伟工程。
贵州公路集团有遇水架桥的能耐,也有逢山开路的本领。
迎难而上,创新有成,这就是贵州公路集团精品频出的“秘诀”之一。近十年来,集团逐年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通过产、学、研渠道,鼓励员工在创新工法工艺上有所作为。目前,集团拥有 60 多项实用性新型专利、10 多项发明专利,累计获得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科技奖励 120 多次。
放飞梦想的力量
因为有天空,云才可以漂浮,因为有梦想,我们才有力量。
峰林特大桥大吨位中横梁预制吊装技术,加快了横梁施工速度,缩短工期 15天,节约成本 30 余万元,减少了高空作业,降低了安全风险,实现了节能减排。
这项工法被认定为“2018-2019 年度贵州省级工法”。
说起这项工法,周大庆思绪万千。
周大庆是贵州公路集团副总工程师、桥梁专家。他身材魁梧,刚毅的脸庞有棱有角,双眸闪耀的光芒犀利晶莹,宽阔额头上有一道深而长的抬头纹,好像诉说着多项桥梁建造专利发明的故事。远远看去,他像山中的一座铁塔。
“70 后”桥梁建设者周大庆,从业 30 多年,在一线当技术员 10 多年,研究大吨位预制吊装技术 10 多年。他主动请缨担任峰林特大桥大吨位中横梁预制吊装的总指挥。
“我一直就是搞这个研究的,事前经过多次推演、测试、风险评估,技术是很成熟的,且完全可行。其他人既紧张又兴奋,我觉得很平常,就是一项技术的运用罢了。当然,大家的担心也可以理解,那是因为他们对这项技术不够了解,毕竟万一吊装不成功、掉下去,不仅经济损失上千万,还会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周大庆十分自信地说道。
当初倡议使用这项新技术,他得到了分公司经理、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但也承受了来自多方的压力和质疑。
“这项技术有人用过没有?”
“没有,要是有人用过还叫新技术呀。”
“那你可要慎重些,考虑清楚了再实施。”
家人埋怨他:“咱就不能过点安生日子,就你喜欢逞能。”
朋友劝他:“能给单位省那么多钱,你能得到什么,何苦去承担这么大的风险?”
吊装前,一些人还在观望,谁都不愿当总指挥。“我提出的,我来!”周大庆头上多了一顶临时官帽。
“我们创新的出发点是绿色低碳、节能减排、高质量发展,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降低成本,节省时间,确保发展与安全的创新。”说起创新,周大庆侃侃而谈。
创新是要打破人们的传统思维,既需要创新者的责任担当,又需要更多的创新平台与机会,这样,搞创新的人才更能放开手脚。
在周大庆眼中,唐虎是个很有工匠精神、操作精细的人;在唐虎眼里,周大庆就是个“神”。他们从 1999 年开始配合,凡是周大庆研发的技术工艺在应用方面,大多都由唐虎具体操作,屡试不爽。
“我们周总在担任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云南岸 18 标的项目负责人时,提出的‘纵移悬拼方案’,将因拆迁款拖延而落后 9 个月的工期赶了回来,如期顺利完成大桥的合龙。有他在,我们心不慌。”唐虎说起周大庆,满眼都是小星星。
腼腆少言的董蕾,脸庞黝黑,他自嘲“这是筑路人的自然色”。第一次负责大吨位预制吊装的安全监测,一开始紧张大于兴奋,他心中悬着的那块石头比 1470吨的预制件还重,双眼紧紧盯着监测仪,余光看向徐徐上升的预制件,他的手心都湿润了。几个行程提升的顺利进行,他才慢慢坦然下来。
“在建设兴环高速之初,我们提出‘绿美建造、科技兴环’的建设理念时,也有不同意见,有些同志说盘兴高速是交通部绿色低碳示范路,现成的经验拿来用就得了,何必费事花钱搞创新。我们对两个方案的预算进行了对比,新方案现在看来是增加了成本,但放在 30 年的经营期里看,新方案的实施能节省更多的费用,还是很划算的,最后统一了思想后,我们才把科技融入绿美建造。”兴环高速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林俊自豪地告诉我们。
科技的光芒铺就创新路,兴环高速成了盘兴高速的“升级版”,被交通部认定为“绿色科技示范路”。
奋振绿色生态之翼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生态环境脆弱,所以公路建设者在贵州修建绿色生态路面临“最小破坏”与“最大保护”的严峻考验。
“以前,我们建设隧道时都是大刀阔斧地对山地进行‘开膛破肚’,但石漠化地区山体脆弱,一旦周边的植被遭到损坏,几乎没有可能恢复。”胡涛说。在他看来,绿色公路建设有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手段之绿”。
胡涛是贵州公路集团副总工程师、总工办主任、盘兴高速绿色低碳建设负责人。他中等身材尽显干练,谦逊的笑容里透着睿智,宽阔的额头上闪烁着智慧的光泽。
“盘兴高速见证了我们的绿色理念从摸索到成熟的过程。”谈到石漠化地区绿色公路建设的发展,胡涛十分自豪。
在胡涛的记忆里,当年建设盘兴高速时,建设者们对每一个途经地的方案进行了反复“推敲”,就是为了提高整条道路的生态环保标准。
在石漠化地区绿色公路的建设过程中,一路产生的弃土弃石可以说是产生量较大的污染物。在修建盘兴高速保田服务区外路段时,原本的方案是从中间新挖一个小隧道,但考虑到挖隧道产生的弃土、弃石还需另找弃土场丢弃,这样不仅要新增土地占用面积、加大成本,还有可能造成生态的二次破坏,所以最终方案决定将小山包挖掉,弃土用于周边复绿,弃石则原地填充路基。这个路段实现了弃土弃石全收集、全利用,实现了节能减排“零弃方”。
这种新的探索,在 2020 年被运用到了同样处在石漠化地区的绿色公路——兴环高速的建设中,整个兴环高速全长 60 多公里,全程施工做到了“零弃方”,真正实现了低碳建设。
融地方特色,展沿线风光
在盘州通往兴义的路上,有许多著名的自然风景区,丹霞山就是其中之一。
当年,徐霞客用“特拔众山之上,石峰峭立……此峰以峭拔擅秀”描写丹霞山的壮美。如今,随着交通的日益便捷,丹霞山的美也为更多人熟知。
关于丹霞服务区,贵州公路集团第八工程公司党总支书记张金秋饶有兴趣地介绍:这个服务区原来准备建在下平川大桥那边,但为了增加驾乘人员的旅途感受,我们在设计中多次更换服务区的选址,最终选择了这个能一眼看到丹霞山的地方。
这里以前有一个观景平台,后来因修加油站被占用了。而在丹霞服务区可远眺丹霞山了。
丹霞山孤峰高耸,气象雄奇,山顶上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护国寺,经清代几次维修,已颇具规模。远远望去,丹霞山如一幅烟波瀚渺的水墨画;静静聆听,护国寺里钟声梵音缭绕,清彻远播,闻而悦乐,使人清醒、宁静,旅途疲劳顿时骤减。
“风光互补”与“零碳隧道”
盘兴高速司家寨隧道,是贵州省首座光伏隧道,隧道口 200 平方米的光伏板先吸收光能,再将光能自动转换为电能,为隧道提供照明,同时,路灯杆上安装了风力发电叶片,光照不足时“风光互补”发电,整个隧道自建成以来没有产生一分电费。
“我们光伏板所产生的电,多出的部分还能同步并入电网,向电网输出电能。”
贵州公路集团第八工程公司总经理郭鸿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自这条高速开通运营以来,该隧道使用光伏发电,每年可节约近 2 万元的成本。”
而在上坡地隧道口,建设者们通过减少山体损伤,将自然光尽可能多地引入隧道内部,整个隧道内使用新型光敏反光涂料,可完全利用自然光线反射实现照明,无须再安装其他照明设施,这是国际首创,也因此成为盘兴高速上的“零碳隧道”。
绿色公路的建设思路是一点点累积并成熟的。在兴环高速的建设中,这些思路全部被加以利用,目前,已建成了 5 个光伏隧道,真正实现了低碳节能。
照进隧道的是一丝阳光,反射出来的是一片希望……
大道两旁常绿常青
车辆在盘兴高速保田服务区附近的茅草坪大桥上行驶,车上的人几乎不会发现大桥下方是一条河流。
按照最初的建设方案,公路通往此处,不仅要对边坡进行大面积开挖,还要对河面进行填平。这样做不仅会破坏原生植被,还会改变水系,时间久了,很有可能会造成滑坡、塌方等。后经多次调研评估,建设团队决定将路基改为桥梁,不仅能节约用地,还能对周边的环境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
“路改桥”的设计说起来、看起来很容易,但最终却多花了 7000 余万元。
“绿色公路建设工程,时常会出现成本大幅度超支的情况,但是从整个绿色公路的寿命周期来看,却是实现了环境保护和成本节约的双赢。”郭鸿杰告诉我们。过去,修建高速公路都是大刀阔斧地先开挖、再治理,给水土保持、道路行驶环境的安全和环境保护造成极大的问题。而在盘兴高速公路建设中,建设者通过“微创”施工,实现了对周边山体的“零开挖”,建设过程中用轨道运输、缆索运输、塔吊出渣、溜管出渣等方式和措施,对周边环境实现最小破坏。并采取自上而下逐级开挖、逐级防护、逐级绿化的方法进行建设,公路建成了,边坡也复绿了,整条高速几乎看不出开挖的痕迹。
绿色成就诗与远方
直至今日,我们驾车行驶在盘兴高速公路上时,如果留心注意每一个隧道的入口,就会发现周边植物生长茂密,郁郁葱葱。一路行驶,都是风景宜人。
当一缕阳光照耀大地,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缥缈的云烟中,像一条条丝带穿插而过,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际。
一条高速就是一条隆起的经济带,一条高速就是一座城市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一条高速就是一篇充满激情与豪迈的奋斗史。贵州高速是充满想象与智慧的诗意篇章,是传递互助与友谊的和谐高速,是凝聚汗水与奉献的安全高速,是尊重自然与装点美丽高原的绿色低碳高速。条条高速公路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律,融入全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大潮,闪耀出熠熠夺目的光彩。
激情跨过,继往开来。贵州公路建设者们取得了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攻坚克难的胜利。
“以往,我们讲的绿色仅仅是指颜色,满眼翠绿,现在讲的绿色是高质量、可持续和谐发展。”张金秋如是说。
血脉贯穿,骨架初成,贵州的“绿色高速”,一路绿意盎然,展现出绚丽恢宏的澎湃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