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通要闻

致敬贵州桥梁建设者!万桥飞架,展现贵州新风采——2025年“新时代的贵州人”重点发布仪式隆重举行

发布日期:2025-11-17 08:32 作者: 来源: 贵州广播电视台 字号:    

11月14日,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贵州广播电视台承办的2025年“新时代的贵州人”重点发布仪式在贵州理工学院隆重举行。

本次发布仪式以“万桥飞架,展现贵州新风采”为主题,深度挖掘桥梁建设者们在崇山峻岭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动人故事,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场景,最终凝练为一堂有温度、有力量、有情怀的“行走的思政课”。

忆往昔:从“手凿肩扛”到“科技建桥”的奋斗史诗

发布仪式的现场,师生们跟随镜头缓缓回溯,穿越时光,沉浸式回到了贵州桥梁建设攻坚克难的峥嵘岁月。画面中,建设者们磨出老茧的双手、肩扛手抬的接力、险峻山间徒步勘察的身影,虽条件艰苦,眼神却满是坚定。“以前贵州建桥太难了,坡陡弯急,大型构件、装备进不来,80、90年代只能靠木拱架、钢管立柱搭满堂架施工。”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成员、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技术负责人母进伟的回忆,道出了早期建设的艰辛。但贵州人“与天争路、与地较劲”的气魄从未消散。面对喀斯特地貌的世界级难题,团队用创新破局。最终催生世界首创的梁底纵移整阶段旋拼工艺,实现1.5毫米的高精度合拢,斩获桥梁界世界级大奖——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

从“手凿肩扛”的拓荒,到智能建造的领跑,变的是技术与装备,不变的是实干坚守。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刘彬深耕项目一线多年,“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精神,一种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刘彬的话,是桥梁建设者的坚守,更是团队的精神底色。

看今朝:青春团队铸就“世界第一高桥”

当视线转向当下,花江峡谷大桥成为贵州桥梁新的骄傲 —— 桥面距水面625米,登顶“世界第一高桥”;主跨1420 米,问鼎钢桁梁悬索桥世界之最。而打造这项世界级工程的,是一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青春团队。峡谷强风、结构耐久性、山区大跨径吊装,三大世界级难题横在团队面前。他们创新提出空间网状结构猫道,让建设者在600米高空如履平地;首创“轻量化锻焊结构索鞍”,为大桥“瘦身健体”,填补世界技术空白;研发智能缆吊系统,实现“一键吊装”,仅用73天就完成传统施工需半年的整体吊装任务。

作为这座超级工程的技术掌舵人,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第三分公司总工程师、花江峡谷大桥项目党支部书记、经理吴朝明,亲身经历了每一次技术攻关的艰难时刻。在他眼中,这些突破不仅仅是图纸上的数据,更是一线实践的智慧结晶。“智能建造让精度大大提高,但老一辈现场踏勘、严谨治学的精神,我们从未丢过。”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花江峡谷大桥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张杰说,团队既靠技术突破难关,更靠信念凝聚力量。

传薪火:从“思政课”到“实践课”的精神接力

“桥梁不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无数人用青春和汗水铸就的,这让我对专业多了份敬畏。”贵州理工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王鑫的感慨,道出了在场青年学子的心声。仪式现场,学生代表与桥梁专家面对面,从专业学习到职业规划,展开深入交流。

“学好基础理论,保持对真实世界的关切”“多去现场,看看图纸如何变成实物”,母进伟、刘彬、吴朝明、张杰结合自身经历,为学子们答疑解惑。从资料整理、数据录入等基础工作,到系统思维、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前辈们的建议,为青年学子指明了成长方向。

发布仪式最后,还举行了庄重的致敬仪式与颁奖献花环节。“以山川为纸,以钢铁为墨,你们在喀斯特的褶皱里描绘‘万桥飞架’的壮阔诗篇;以初心为舵,以实干为桨,你们在时代的激流中驾驭‘通江达海’的梦想之舟。”敬辞中的话语,是对贵州桥梁建设者的最高礼赞。

此次发布仪式,不仅是一场荣誉的见证,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从老一辈建设者的坚守,到青年团队的创新,贵州桥梁人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贵州人”的担当。而这份“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桥梁精神,也将化作种子,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激励他们以专业之力,续写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