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关于G76厦蓉国家高速公路都匀至贵阳段扩容工程项目施工图(主体工程)设计的批复

发布日期:2025-07-08 14:05 作者: 来源: 省交通运输厅建养处 字号:    

黔交审批[2025]189号


贵州中交贵融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你司《关于报请审批G76厦蓉国家高速公路都匀至贵阳段扩容工程项目两阶段施工图(主体工程)设计的请示》(中交贵融总工办发〔2025〕105号)及相关附件收悉。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G76厦蓉高速贵州省都匀至贵阳段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交公路函〔2025〕90号)和现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经审查,对主体工程批复如下:

一、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

(一)项目起自厦蓉高速乌养枢纽,向北完全利用已建成的G7611都香高速都匀支线和G75兰海高速都匀段,在杨柳街镇北设置互通立交后新建复线,经黔东南州麻江县、黔南州贵定县,在龙里县接回既有厦蓉高速,沿既有高速改扩建至贵阳市南明区秦祺枢纽,接厦蓉高速贵阳段(与G6002贵阳绕城高速共线),项目建设里程80.764公里。其中新建复线段长46.343公里,利用既有高速改扩建段长34.421公里。

新建复线段设置杨柳街北(枢纽)、谷硐、斗篷山(初步设计批复名称为岩下)、昌明、和平北(枢纽)、和平西(枢纽)6处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段设置龙里、龙溪、秦祺(枢纽)3处互通式立交。全线设置服务区1处,服务区与昌明互通合建;设置谷硐、龙里2处停车区。

同步建设斗篷山、昌明、龙溪3条互通式立交连接线,共6.717公里。其中斗篷山互通连接线长0.503公里,昌明互通连接线长2.715公里,龙溪互通连接线长3.499公里。

(二)主线采用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其中新建复线段采用双向六车道,整体式路基宽度33.5米,利用既有高速公路改扩建段采用双向八车道,整体式路基宽度41米。新建和拼宽桥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Ⅰ级,利用既有桥梁沿用原荷载标准,其他技术指标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执行。

斗篷山互通连接线采用设计速度40公里/小时的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8.5米。

昌明互通连接线采用设计速度40(30)公里/小时的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7.5米。

龙溪互通连接线采用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的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12米。

二、地质勘察

(一)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符合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交公路发〔2011〕504号)要求;勘察方法、手段运用较为合理,勘察内容及深度基本满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及施工图设计要求。

(二)施工中应进一步加强地质动态分析及隧道的监控工作,根据已有地质资料和开挖揭露地质情况,进一步查明岩溶、采空区、崩塌、堆积体、危岩体等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对路基、桥梁、隧道的不利影响,尽可能避免地质灾害对工程质量、安全的影响。

(三)对因特殊原因尚未施钻的路段,应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取地质调查、物探等手段,加强工程地质分析与验证,重点查明路段内是否存在重大不良地质体,条件具备时应及时补钻以避免较大方案调整,影响建设工期。

(四)对岩溶发育、崩塌堆积体、危岩体等不良地质发育的桥梁工点,施工前应进一步核实不良地质体的规模,加强施工期间地质复核及变形监测工作,根据开挖揭露的地质情况及时优化桩基及处治设计方案,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同时进一步加强灰岩区桥梁桩基的施工勘察,确保桥梁桩基础安全可靠。

(五)应进一步按照地质勘察要求,对填土、岩溶等加强调绘和施工勘察,为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六)施工过程中应加强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探孔工作,验证、完善地质资料,动态设计、动态施工。

三、路线

(一)施工图设计路线起终点和路线走向符合初步设计批复意见,设计方案总体较经济合理,桥梁、隧道、涵洞、通道等构造物设置位置基本恰当。路线平、纵面布设较好地结合了地形、地质、城镇规划等因素,技术指标总体运用较恰当,平面线形较顺适流畅,纵断面设计基本均衡、合理,平纵配合较协调。

(二)应进一步核查原有道路、沟渠的改移方案及涵洞通道设置位置,国省道、农村公路的改移标准,并征求省公路局、地方交通运输局意见,避免重复投资建设。为了满足将来被交道路改扩建和养护等工程的需要,上跨国省道和农村公路的桥涵要留足桥下净空

(三)针对长大下坡、平纵线形指标较低、主线同向分离、隧道与互通出入口间距较小等重点路段应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四)加强施工组织设计,尤其是利用国省道作施工便道段,应计列利用长度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补充预制场、拌和场等临时工程设计。

四、路基路面

(一)原则同意路基标准横断面型式、设计参数及一般路基设计原则,应加强拼接后既有路基附加沉降分析,细化衔接部设计,尽量减少路基差异沉降。应按《贵州省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指南(试行)》(JTT52/14-2021),统筹考虑路基安全、环保、耐久、节约等方面的要求。

(二)软基处治施工前应采取钻探、静力触探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进行补充勘察,详细查明软土的分布范围和特性,结合实际地质情况、施工组织和工期要求等,动态调整软基处理设计,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软基路段的沉降及稳定性观测和监控。堆积体路段施工便道应进行专项设计。

(三)同意路基边坡支挡防护采用骨架植草等绿色植物防护为主的方案。应进一步细化性质较差软质岩等边坡的施工工序、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加强施工质量控制,要求规范化施工、信息化施工,核实路堑边坡的地质情况,根据边坡开挖揭露的地质情况,动态调整边坡防护设计方案,有效防止坡面冲刷,保证防护设计方案安全、节约、环保。

(四)深挖路堑边坡应加强施工过程管控(特别是煤系地层、顺层等风险较大的边坡),严格落实路堑高边坡开工报告审查制度,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开挖一级、防护一级”“排水先行”等原则,并完善监测方案;应贯彻动态设计思想,加强边坡变形监测及开挖过程中的地质信息反馈,与设计采用的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以便及时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根据边坡开挖后的实际地质及水文情况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设计。

(五)施工前加强弃土场的补充勘察,核查弃土场路堤稳定性,合理设置支挡结构及排水设施,避免弃土不当引发次生灾害。

(六)施工过程应结合绿色公路建设要求,做好表土剥离、防护、绿化、排水等相关措施及弃渣的综合利用方案,尽量减少占地和对环境的破坏。严格落实相关环保和水保批复处治措施。加强勘察及稳定性评估,完善防护、排水设计,避免次生灾害。严禁在桥下弃土,尤其在公路、城市道路和居民区等敏感点及其附近弃土。

(七)应结合沿线地形地貌、自然水系和排灌系统等,认真开展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加强中央分隔带、超高缓和段及反向凹型竖曲线底部的排水处理,加强高速公路排水系统与地方沟渠、灌溉系统的衔接,完善排水设计,防止桥面污物、污水直接排入水中而造成污染。加强保通期间的路基临时排水设计。

(八)施工图设计路面结构形式与初步设计批复一致,原则同意路面结构设计方案。

1.新建段和改扩建拼宽段主线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为:4厘米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上面层(SMA-13)+6厘米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AC-20C)+8厘米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AC-25C)+30厘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厘米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5厘米级配碎石功能性垫层,总厚度83厘米。

2.一般互通立交匝道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为:4厘米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上面层(SMA-13)+6厘米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AC-20C)+30厘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厘米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5厘米级配碎石功能性垫层,总厚度75厘米。

3.桥面铺装上面层采用4厘米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中面层采用6厘米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隧道铺装上面层采用4厘米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阻燃改性),中面层采用6厘米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收费站广场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九)按照《贵州省公路边坡养护检修通道设置技术及管理规定(试行)》(黔交建设〔2020〕60号)要求,进一步完善公路边坡养护检修通道设计,确保边坡养护可达和可检。原则同意边坡平台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硬化。

五、桥梁

(一)主线共设置桥梁25309.189米/49座,其中特大桥12394.495米/9座、大桥12670.694米/34座、中桥244/6座;涵洞36道;天桥5座。桥涵构造物施工图设计符合相关设计标准、规范规定,设计内容、深度基本符合文件编制办法的规定,原则同意全线桥涵构造物的设置及其孔跨布置。

(二)同意杨柳街河特大桥主桥采用(56+100+56)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翁道冲大桥主桥采用(56+100+56)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下郭关大桥主桥采用(92+92)米转体T构桥、葫芦坡大桥主桥采用(73+135+73)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中通路大桥主桥采用(64+135+82)米预应力混凝土转体刚构桥。应加强位于溶洞等不良地质区域的桥梁墩台基础地质勘探,制定合理的处置措施;应加强主梁普通钢筋定位及防裂设计;加强主梁跨中挠度控制措施;加强高墩施工监控,确保桥墩垂直度;加强T构转体施工期间防护措施和监测,确保既有铁路安全。

(三)同意锁坡特大桥主桥采用2×126米独塔双索面钢混组合梁斜拉桥。应加强桥梁小桩号侧崩塌堆积体的地质勘探,核实其规模,加强施工期间地质复核及变形监测工作,根据揭示的地质情况及时优化桩基及处治设计方案;应进一步核查桥梁施工对既有高速、铁路的影响,并加强施工期间防护措施和监测,确保既有高速、铁路安全;加强施工监控,确保索塔垂直度、拉索和主梁的安装精度。

(四)同意新旧桥梁拼接采用上连下不连、常规跨径预应力混凝土T梁采用相同跨径T梁拼宽的拼接方案,应充分考虑新旧混凝土收缩徐变差、沉降、结构受力情况和变形协调等因素,加强拼接处的构造细节、材料和施工工艺等研究;加强拼接后桥梁整体结构验算,合理确定旧桥加固设计。

(五)应综合考虑结构安全、耐久、经济、施工方便等多种因素,进一步加强桥梁标准化设计,标准跨径桥梁上部结构选择方案时,尽量统一相邻桥梁的跨径,以方便预制场地的布置,节约预制设备的投入,方便施工,提高施工质量。

(六)跨路桥梁应加强桥墩防撞设计,进一步核查道路净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七)应重视桥梁抗震及上部结构抗倾覆问题,除进行抗震和抗倾覆验算外,还应加强构造设计。

(八)加强位于堆积体上桥梁稳定性分析及支挡方案,确保桥梁安全。

(九)为保证人、畜、车辆的通行安全,排水涵和通道涵原则上不得合并设置,排水涵数量和孔径应满足汛期防洪要求。

(十)跨越国省干道、铁路、河流、堤岸、管线的桥梁,应加强与交通、铁路、水利、航道、管线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取得书面意见,以利项目顺利实施。

(十一)施工过程应加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核查,结合地形、地质、路线平纵面、经济等因素对墩台位置、墩台和基础型式、承台及系梁标高等进行合理优化调整,减小边坡开挖、跨河桥梁应综合考虑防洪安全、河道管理,加强施工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桥梁结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十二)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公路桥梁养护检修通道设置技术及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黔交建设〔2020〕61号)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桥梁养护检修通道设计,确保桥梁养护可达、可检。

(十三)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试行工作的通知》(交质监发〔2011〕217号)的要求,在施工阶段认真执行公路桥梁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开展定性或定量的施工安全风险估测,增强安全风险意识,改进施工措施,规范预案、预警、预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六、隧道

(一)主线共设置隧道16579米/9座(折合整幅长度),其中特长隧道5127.5米/1座、长隧道10935.5米/6座、短隧道516米/2座。施工图设计阶段在符合路线总体走向的前提下,隧址选择综合考虑了地形、地质条件、洞口位置、环境保护、施工难易等因素,隧道平纵布设方案以及衬砌支护参数、不良地质处治方案、防排水措施、洞口位置及洞门形式布设基本合理,技术可行,原则同意隧道布设及结构设计方案。

(二)本项目隧道工程沿线工程地质较复杂,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隧道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交质监发[2013]549号)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隧道工程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23〕2号)文件要求,切实规范隧道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三)施工期应结合现场各洞口地形、地质条件,动态优化隧道洞口桩号或明暗交界位置,有条件的情况下降低洞口边仰坡高度,降低成洞难度,完善洞口边仰坡防护和施工工序设计,确保施工和运营安全;考虑当地生态环境优美,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采用"零仰坡"的削竹式洞门进出洞。

(四)针对岩溶和富水地质构造的隧道存在涌、突水可能,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岩溶、富水地质构造地区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采取动态设计,进一步细化围岩级别,优化隧道支护参数、衬砌设计方案、探水和排水方案,保证结构安全。

(五)部分隧道穿越煤系地层,应按照《公路瓦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T 3374-2020)、《公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DB52/T 1666-2022)要求核实瓦斯等级、设防等级和结构设计内容,进一步优化完善煤层瓦斯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六)部分隧道涉道路、危岩等,施工前应加强地表排查,建立档案,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和应急预案。

(七)加强与机电专业设计人员的互动,确保隧道内机电设备预留安装位置设置准确,避免因预留不当导致弃置、重新开孔,影响隧道的结构安全和外观质量。同时,要加强与通信管理部门的沟通,提前考虑移动通信设备的安装位置预留问题。

(八)应进一步加强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强化参建各方责任落实,加强现场安全人员履约管理,按规定开展安全检查。强化动态设计,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结果,及时调整开挖及支护形式。加强隧道施工监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理责任的落实。应严格按照《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60-2020)、《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进行隧道施工。

(九)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试行工作的通知》(交质监发〔2011〕217号)的要求,在施工阶段认真执行公路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开展定性或定量的施工安全风险估测,增强安全风险意识,改进施工措施,规范预案、预警、预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七、路线交叉

(一)全线共设置9处互通立交,其中枢纽互通4处(杨柳街北、和平北、和平西、秦祺),一般互通5处(谷硐、斗篷山、昌明、龙里、龙溪);共设置1处服务区(昌明服务区,与昌明互通合建)和2处停车区(谷硐、龙里),总体布局基本合理,设置间距满足规范要求,主线平、纵面指标满足设置互通立交的要求,匝道布设基本符合交通流向和地形的要求,技术指标应用基本恰当;同意全线设置通道50处。应进一步核实通道的设计位置,以保证使用功能与经济合理。

(二)原则同意杨柳街北枢纽采用复合式互通、和平北枢纽采用变异双定向十字形部分互通、和平西枢纽采用部分Y形互通、秦祺枢纽维持既有双环苜蓿叶形式改扩建,其余服务型互通采用单喇叭型方案。应做好指路标志设置,完善安全设施设计,保证运行安全。

(三)应进一步完善大纵坡、平交口、连接部等安全风险较高路段的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四)应加强深挖方路段、桥上凹形竖曲线、互通三角区等位置的综合排水设计。

(五)应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收费管理站场区内部的总体布置和设施设计

(六)施工前应按照涉路施工许可手续办理要求,完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预算中计入相关费用。

八、环境保护

(一)项目公司要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主体责任,严禁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相关设施批建不符,若发生变更,应及时向环保、水利主管部门履行变更审批手续,严禁未批先建;要及时完善各类涉林手续,按批准的地点、面积和范围进行施工,对涉及临时占用林地的,要及时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严禁擅自破坏植被。

(二)在施工合同条款中要落实环保要求,针对本项目涉及的环境敏感区,施工单位应根据环评报告和批复要求制订专项环保施工方案,并根据本项目绿色公路实施方案在施工期间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施工队伍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规范作业行为。

九、其他

(一)施工单位进场后,要组织设计单位及咨询专家对边坡勘察资料和设计方案进行逐坡核实,对资料与现场存在偏差的,或方案不合理的,应调整设计方案,确保边坡施工安全、方案经济。

(二)做好农灌、通道、天桥的设置,以及涉及机耕道、 水渠改造等与沿线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工程设计,避免因设计不周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工程顺利实施。

(三)施工中要落实绿色公路、品质工程和施工标准化建设工作,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确保工程质量。

(四)请你司加强与沿线存在交叉、相邻关系的公路、铁路、管道、电力、电信等业主单位的沟通协调,签订相关协议,确保本项目施工顺利进行。

(五)进一步加强标志、标线、护栏、隔离等临时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提高可识别性和容错能力,适当提升临时隔离防撞设施等级。细化车道变化、换幅行驶等路段渐变设计,临时指路标志宜分车道提供指路信息。

(六)加强出行引导和路况通行信息预报,配合地方政府和交管部门做好交通疏导、临时分流和动态管控,完善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运输车辆和施工车辆的交通组织管理措施,保证安全。

(七)同意昌明至贵阳改扩建段采用边通车边施工的总体保通方案。应结合保通要求优化工程方案,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完善施工安全和车辆通行管理措施,保证施工质量和改扩建期间通行能力。

(八)请你司梳理出全线有地理方位意义的结构物名称、沿线设施名称,并征求沿线地方政府的意见,列出清单,随附属工程施工图报批时一并上报。

请你司按照上述要求,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要求开展后续工作,按照交通运输部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并按照《贵州省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指南》(JTT52/14-2021)的要求,将绿色公路建设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切实履行项目法人职责,加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环保、水保及建设资金得到有效监管。实施过程中若发生设计变更,请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凡未按时申请或申请未获得同意的变更不得实施,不补办手续,相关费用不得进入工程决算。

从本批复印发之日起算,请你司于30个工作日内将本项目施工图设计预算报省交通运输厅审查。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2025年7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