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飞 史猛 本报记者 王璐瑶
3月21日,月光如水,窗外的梨树正静静地吐露着新芽,杨志会却一宿没睡着。
已经70岁的她,这天晚上才开始重新琢磨一直生活的鱼孔村:“自从门口通那条新路,整个村子真是圆了一个致富梦啊!”
事情起源于当日早晨,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推进现场会的参会人员来到仁怀市五马镇鱼孔村。像往常一样,杨志会坐在村口晒太阳,突然有人走上前问她:“老人家,前面这条通村公路修通后,你家生活有变化吗?”
“有!家里收了高粱,一趟就运到酒厂卖了好价钱!”
“还有吗?”
“路又宽又平,我们为此买了辆新的农用车。”
杨志会越讲越高兴,指着自己的鞋说:“以前出门要爬坡上坎,现在的路多干净,一点灰都没沾上!”
老人的身后,大片金黄色的油菜地里花开正盛,道路交错通畅、屋舍整洁,俨然一幅小康乡村的美丽画卷。
“以前村里偏僻得很。”村支书邓开文告诉记者:“村民们在五马河建了个鱼塘,但路不通,没有人来,鱼也卖不出去。”
“现在全村17个村民组全部铺上了进寨水泥路,城里的人开车来这里只要10多分钟,每天来垂钓的人络绎不绝,最高毛收入每天可达4000元。”邓开文乘势带领村民新建了5家“农家乐”,提供鲜鱼加工餐饮服务。
村民陈仕强刚收了村民们养殖的鸡鸭,正准备开着货车运往县城里的市场上卖,靠这项生意,每个月能有1万元的纯收入,“现在交通方便了,家家户户的钱包都鼓起来了。村里的简小杰开办了养殖场,赚得比我还多呢!还有母光平,正谋划创办集养殖与加工一体化的小型企业。”
“村村寨寨通公路,同心共筑小康路;修好公路人人夸,富了百姓千万家。”陈仕强说,村里的人生活质量提高了,每天傍晚会到广场上跳舞,然后唱起这首歌谣。
路通了,心通了,财也通了。一座座产业带富型的山水田园小城镇正展现在众人面前。
作为全省18个美丽乡村小康路示范县市之一,仁怀市已在2013年实现乡乡通油路,174个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100%,建设通村油路率达61.3%。通村油路骨干路网的形成,带动了乡村串寨、连户路的建设,助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新闻:乡村路·小康梦-2014年03月23日
http://58.42.249.98/epaper/gzrb/Content/20140323/Articel01005W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