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冈上有我们的脚步,小河边有我们的理想。天地间有泥土的芳香,我心中有淳朴的老乡……”朴实无华却触动人心的歌词,这首《我把他乡当故乡》的歌词,出自省交通运输厅驻村干部萧静笔下。萧静是省交通运输厅派驻黔西村工作组组长、临时党支部书记,责任村在雨朵镇雨朵村。
驻村的萧静如何走进村民的心中,首先他从帮扶弱势群体入手,给村里的空巢、孤居的20多位老人修剪指甲的小事做起。帮助村里12岁失学孤儿赵恒重返校园。联系县残联为村里32名残疾村民上门办证服务。萧静四处奔走帮助残疾村民沈江河圆了“轮椅上的文学梦”。不嫌脏、不推诿、不怕累,把村民当做自己的亲人,为他们办实事,这是萧静的一贯工作原则。
雨朵村是一个贫困的小村庄,交通不便是制约当地发展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萧静通过多方对接为雨朵村打通了1620米进村公路。
萧静作为省交通运输厅黔西驻村工作组组长,在他做好责任村工作的同时想方设法带好驻村队伍。
在驻村工作实践中,萧静和其他队友都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化思想为行动,变“上访”为“下访”,问需问计于民,增强调查研究的本领。二是充满感情、带着责任,自加压力,千方百计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基层党建,构建基层民主事务管理机制,使输血功能和造血功能同步启动。四是横向互动、上下联动,力争村级建设得到各方面关心支持,提速发展。五是强化驻村干部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的能力,转变作风,当“超级海绵”,见贤思齐,增长才干。
驻村期间,他们根据群众诉求,着眼地方发展大局,在做好责任村工作的同时,也依托行业优势为周边非责任村发展助力。其中帮助锦星镇东庄村协调资金245万元,积极促成海事、移民等部门和当地政府一道筹划推进洪家渡库区凹水河码头建设。积极协调推进贵毕公路增设锦星匝道。
城关镇上马村是个拆迁大村,萧静带领工作组队员,对接黔西团县委、运管所等部门帮助村民理清思路,筹建运输公司,破解“拆迁村”可持续发展难题,培养基层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示范点,为上马村“拆二代”青年创业做好协调服务。据了解,10个月来,他们积极为基层协调资金330多万元,办理实事160余件,化解矛盾20多起。
“收队时间临近,在离开黔西前,我们抓紧筹集冬衣,再做一次调研,再帮村民安装一台变压器,争取多献一点爱心、多送一点温暖、多办一件实事,作为送给乡亲们临别的礼物!”萧静说道。

萧静(右)到残疾人家里去走访慰问。
作者:实习生 左英奎 曾万丹 本报记者 曾明 编辑:李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