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3年来,贵州省遵义市共投入47亿元,建设农村公路7315公里,到2011年年底,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万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

图为遵义茅坝至龙井农村公路。
管理服务随公路而延伸
遵义地处黔北,经济总量小,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农村交通建设的瓶颈。据遵义市副市长曾永涛介绍,为破解资金难题,近年来,遵义市采取财政缺资货款补、征地拆迁缺资镇村补、修路缺资投劳补(一事一议)、“三电一水”拆迁资金短缺部门补的“四补”办法,将农村公路建设列为每年向社会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纳入年度岗位目标考核,考核情况作为评定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工作效率和主要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深入开展。
与此同时,遵义市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各级财政对县道中的沥青(水泥)路按每年每公里1.07万元、砂石路按每年每公里7140元标准,对乡道中的沥青(水泥)路按每年每公里7055元、砂石路按每年每公里2800元标准,对村道按每年每公里1000元标准安排日常管理养护资金,将农村公路管养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摊,并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增加和地方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养护资金的投入。在各县设立的农村公路管理所,按照“每5至8公里落实1名管护人员”的要求,在镇乡设立交通管理站,全市16个公路管理养护机构全部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建立起了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分片包保、分级管理的农村公路管养体制,较好地实现了公路延伸到哪里,管理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农民享受到村路带来的好处,爱路护路成为自觉行动,对加强农村公路的建、管、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热心的群众还编写了护路歌:“山区脱贫苦无路,守着财宝难致富……大家齐心修通路,农村朝着小康走。”
统筹兼顾推进一体化试点
为推动农村公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公路综合效益, 2010年,遵义市开展了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市政府专门成立由多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副市长任组长,统筹协调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输4个环节的工作,出台了《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围绕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养护经费保障以及公路运输中的经营主体、经营模式、客运车辆、市场秩序、客运价格等10个方面,遵义市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了6个试点乡镇,市政府与试点单位所在县政府,市级交通、财政、编办、国土等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拿出100万元作为专项奖励经费,广泛调动各方积极性,开展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试点活动。
通过试点活动,遵义市进一步探索完善了农村公路路政执法制度、客运车辆投放制度、客运公交化实施细则等制度机制,初步总结出了政府主导、部门负责、路站同建、管运同步的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路子。试点工作中,全市共投入4122.4万元,建设改造农村公路近30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招呼站23个,新增11个建制村通客车,农村公路常年好路率达到80%以上。
湄潭县副县长宋刚说,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建设,不但提高了农村公路的使用效率,改变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理念,还带动了农村客运市场的发展。许多挑担背篼的农民朋友放下担子和绳索纷纷学习汽车驾驶,购置机械化交通工具扩大生产。与2003年相比,2011年湄潭农村客运线路从30条增至50条,客运车辆从180辆增至725辆。凤冈县在农村公路一体化建设中,为返乡农民工和当地群众创造就业岗位528个,其中公益性公路养护岗位201个,不仅解决了农民群众就业问题,而且还使农村公路得到有效养护。
路通业兴民富“农家乐”
农村公路的建设发展,不但改善了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民就业,而且还加快了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了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
“5年前,我们村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由于交通不便,成熟的高粱要运到镇上去卖,还得肩挑背扛。现在好了,通村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我们再也不为运送高粱的事发愁,出行也更加方便快捷。”说起近年来的交通变化,仁怀市坛厂镇枇杷村村民陈甫海非常激动。
李国群是遵义县王五庄村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她告诉笔者:“村路通了,钱好赚了。山庄生意好的时候,客人要预订才行,一个月怎么都要赚上万元。”原来村子里公路不通的时候,李国群一家创业艰难,只好举家搬迁到县城打工。现在经过几年的建设,通向村子里的公路陆续建好,李国群看准商机,回到王五庄村,盖起了三层楼的“农家乐”山庄。
近年来,通过实施大规模的村道路硬化、美化工程,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务川县分水乡黑桃坝村民小组60多岁的村民王志庆老人坐在家门口,一边忙着碾米,一边感慨道:“以前村里有300多匹马,路修通后,大多卖掉了,现在只有几户人家还喂着马。”王志庆说,公路让村里的马帮消失了。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遵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李凌介绍,遵义素有“国酒之乡”、“中国辣椒之乡”、“中国方竹笋之乡”、“中国野木瓜之乡”、“中国西部茶海”的美誉,是全国烤烟基地,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在他看来,只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才能有效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商品流通和资源的开发,才能使地方的特色产品优势尽快形成商品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
“峰际连天兮,飞鸟不通;游子返乡兮,不知西东……”一首古老的诗词清晰地描绘了过去的遵义交通。如今,经历快速发展的农村公路,助推着遵义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着当地群众的安全便捷出行。“公路从我家门前过,出行下乡不走回头路”,成为了遵义农民群众的真切感受。
来源:《中国交通报》2012年2月20日第六版头条 作者:黄久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