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西来了八兄弟”——贵州省交通运输厅黔西驻村工作组八名队员。(张贵斌 摄)
原来这“八兄弟”是来自于贵州省交通运输厅黔西驻村工作组的八名驻村干部。平均年龄36岁,队员中1人放弃研究生学习,2人家中孩子幼小,1人家中老人重病,1人10月份家中即将生孩子,仍然克服困难,真蹲实驻,坚守职责,扎实推进驻村各项工作。他们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待人民如父母,把他想当故乡,黔西县当地干部群众用三个“出乎意料”对他们给予了高度评价。这8名驻村干部,就像是插在黔西基层的八面旗帜,树立了形象,做出了榜样。
4月中下旬,省交通运输厅驻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与乡亲们同劳动忙春耕。
沙井乡大元村村民老王紧紧地握住驻村干部王海刚的手说:“我最后悔的是你来的那天我很想鼓掌却没有鼓掌,最后悔!但最高兴的是我们现在是亲人了!”
一是吃苦耐劳、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出乎意料。“二哥”王海刚口直心快,是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职工,沙井乡大元村驻村干部。80多岁的父亲瘫痪在床,仍坚持往村里跑,成了村支书刘光明甩不掉的尾巴,整天忙前忙后,为村两委和群众多做事,解难题。大元村人口多,经济基础差。从黔西到大元村虽仅有30多公里,坐农村公交车、摩托车却常常需耗费两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而轿车无法进入村内,条件十分艰苦。他帮助“空巢老人”收割庄稼,列出大元村整村推进工作规划,帮助老百姓解决矛盾、调解土地纠纷,积极参与冬春救济粮发放的工作,参与计生人口统计工作,协调农村电网改造施工中的阻工遇到的问题,帮助村里面想办法、谋思路、促发展。
5月7日,驻村干部杨立斌对留守儿童丁云书进行家访。(丁运 摄)
“三哥”杨立斌顽强踏实,是省公路运输(海员)工会的业务骨干,锦星镇白泥村驻村干部。一提起他,锦星镇白泥村的老百姓无不竖起大拇指。4月下旬,经驻村干部杨立斌积极努力,锦星乡白泥村提前实施村民饮水工程,解决了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他不但驻村扎实,工作台账、民情日记、驻村规划等资料记录规范齐全,成了工作组其他队员学习的模范。6月至8月,杨立斌在走访调研中提出建设洪家渡库区锦星镇凹水河码头建设的想法,在工作组其他同志的积极配合下,多次与省交通运输厅、海事局、县海事处、移民局等反复对接,召开4次联席会,现场勘测,基本落实了250万余元的惠民项目,争取在年内开工建设。他还积极帮助呼吁在黑马奇开建贵毕路锦星匝道,充分发挥公路交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以惠及11万老百姓便捷出行。由于杨立斌拼命地开展驻村工作,下田栽秧,自种试验地,农活不挑轻重,烈日当头,风雨无阻,皮肤被晒得黝黑,体重降了7公斤。村两委同志由衷佩服:“省里来的干部就是不一样!”
驻村干部服务旅发大会。一杯水,显热情!
“老八”徐一夫青春活泼,来自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黔西县文峰办事处兴黔社区(原城关镇驮煤河村)驻村干部。24岁,队员中年龄最小,只见他在网上积极地为村里查询劳务输出的有关信息咨询,虚心向村干部和群众学习,由于驮煤河村涉及到新城区建设,征地拆迁户多,很多一夜变富,徐一夫正在筹备进行心理干预及信息引导,让这些掌握了一定资金的老百姓合理利用资源,干事创业。
二是驻村工作时间之多、办实事做好事的良好精神状态出乎意料。“大哥”周光离老诚忠实,年龄最长,55岁,省交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职工,绿化乡湾箐村驻村干部。下基层后吃住在村里,周末不回家,利用公路造价专长,积极为绿化乡湾箐村通厂路建设进行核算和施工指导,提出“借方还方”等方案,节约成本,老百姓心服口服。周光离深有体会:“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他一个月有27天在村里,发救济粮,进行危房改造评议,排查矛盾纠纷。妻子不放心,亲自到湾箐村来查看实情,由质疑到放心,甚至反过来帮他在村里干活,传为我们工作组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驻村干部沟通对接下,相关部门到基层送温暖,帮助残疾人圆“轮椅上的文学梦”。
8月23日,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援建城关镇上马村党员活动室。
“老六”杨滨办事稳沉,是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老师,黔西县莲城办事处八块田社区(原城关镇八块村)驻村干部。妻子临产时,杨滨仍在黔西忙碌驻村工作。7月19日大清早,当得知妻子羊水破裂,他才赶紧赶回贵阳,直奔医院……孩子出生后,杨滨很快返回驻村岗位,这两天正忙着为村公路设置安全标识牌,得到县公路管理段的大力支持,马上落实。
“老七”邹宇敢打硬仗,是贵州交通信息中心业务骨干邹宇,驻村工作组副组长、太来乡驻村干部。妻子预产期在10月,他除了周末回去悉心照顾妻子外,其余时间真蹲实驻在村里。为新坝村落实信息中心购买电脑、打印机等,落实贵州交通信息中心帮扶的项目,利用“三个十五万”工商惠民政策积极打造新坝村养鸽基地,培育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示范点。
5月27日,白泥驻村干部牵线搭桥、贵阳爱心妈妈白泥帮扶合影留念。(张贵斌 摄)
组织到友好党支部——黔西县城关镇水西社区党支部学习。
三是工作能力、水平和成效出乎意料。“四哥”李鸿,幽默风趣,来自高总司毕节营运管理中心,文峰办事处塔山社区(原城关镇上马村)驻村干部。2008年由于抗凝冻工作突出,事迹感人,李鸿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今年5月10日晚,黔西普降暴雨,城关镇降雨量达到150.8毫米,上马村受灾较重,一些树被吹折,27栋民宅不同程度受损,1人受伤,驻村干部李鸿积极参与村支两委做好群众安抚工作,为村民义务送水。他还代表临时党支部帮助非党驻村干部搞好基层党建。乐于助人已经成为他的工作和生活习惯。8月23日,李鸿对接高总司帮助城关镇上马村援建党员活动室,同时办成28户低保户名额手续,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深得民心。9月7日至17日,他联络七星关区三板桥办事处六合村与他所驻责任村进行参观、互动、研讨,这两个村都属于拆迁大村,就两个村遇到的维权、维稳等相似问题进行探讨,以利更好地把握政策,理清思路,引导拆迁户干事创业,避免“拆迁富”奢侈浪费、因赌返贫等现象发生。
驻村干部萧静给老人修剪脚趾甲。
“老五”乐于奉献,是来自省交通宣传教育中心的萧静,个儿最小,却是黔西驻村工作组的组长、临时党支部书记。为提前作好抗旱救灾准备,5月3日,黔西县雨朵镇雨朵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正式启动,萧静在村支部书记刘显礼、村长赵朝文的带领下深入农户进行调查,与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工作协调对接,落实小型农田灌溉工程,惠及雨朵村8个组500多户近1800人。萧静还帮助12岁失学儿童赵恒重返校园;协调落实资金2.2万元建成村公所围墙,美化办公环境;在雨季排查处理安全隐患,自掏300元帮助村民拆除弃用危房;通过在雨朵认真走访调研,在贵州日报发表整版“视点”文章《偏僻山野里有个“状元村”》(2012年5月30日);创作驻村歌曲《我把他乡当故乡》,广为传唱,构筑了驻村工作精神高地,受到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孙永春部长批示鼓励。他筹划10万元建设600米进村公路硬化施工,目前沙石水泥及机械设备租赁经费已经落实;向发改委等部门争取协调资金65万元帮助中建乡营盘村四组筹建便民路;联系县作协和县残联帮助残疾人村民沈江河圆“轮椅上的文学梦”;帮助雨朵村年迈老人修剪手指甲和脚趾甲,倡导尊老爱幼良好风尚;积极参与县委组织部组织的“放公假、结亲戚”行动,帮助本村残疾人赵方贵发展养殖业,培育本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示范点。在村里,有人说他是王进喜,有人说他是“活雷锋”。驻村干部和群众亲如一家的情景,感人至深。
营盘村群众含泪送别驻村干部萧静,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
半年来,八兄弟在全省率先申请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把党组织建在了服务基层第一线。这八兄弟,结合“六查六看”和“八访八问”工作方法,在当地主动参加全省第七届旅发大会志愿者服务,第一时间在基层发动向“9?7”地震灾区捐款,积极积极推进驻村项目建设,千方百计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营造了“自加压力、用心做事、团结协力、创先争优”的驻村工作氛围,工作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加强,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好评。黔西驻村工作组积极为基层争取协调资金260多万元,推进洪家渡库区锦星凹水河码头建设,修建村办公区围墙,筹划进村公路硬化,为种养殖户进行跟踪服务,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培育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示范点等,办理实事近100件,化解矛盾20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