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媒体聚焦

黔西“八兄弟”的三个“出乎意料”

发布日期:2012-10-11 10:04 作者:王杨 来源: 信息中心 字号:    
 
 
    近一段时间以来,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城关、太来、绿化、雨朵、锦星、沙井等地流传着“黔西来了八兄弟”的佳话。这“八兄弟”是来自贵州省交通运输厅黔西驻村工作组的8名驻村干部。他们把他乡当故乡,黔西县当地干部群众用3个“出乎意料”给予他们高度评价。
 
    这8名驻村干部,平均年龄36岁,其中一人放弃了研究生学习,其他几人也克服了家中孩子幼小、老人病重等困难。村民们说,他们是“吃苦耐劳、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出乎意料,驻村工作时间之多、办实事做好事的良好精神状态出乎意料,能力、水平和成效出乎意料”。
   
村支书甩不掉的“尾巴”
    “二哥”王海刚口直心快,是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职工,沙井乡大元村驻村干部,80多岁的父亲瘫痪在床,他仍坚持往村里跑,成了村支书刘光明甩不掉的“尾巴”,整天忙前忙后,为村两委和群众多做事,解难题。大元村人口多,经济基础差。他帮助“空巢老人”收割庄稼,列出大元村整村推进工作规划,帮助老百姓解决矛盾、调解土地纠纷,积极参与冬春救济粮发放的工作,参与计生人口统计工作,协调农村电网改造施工中遇到的阻工问题,帮助村里面想办法、谋思路、促发展。
   
办法在实践中
   “大哥”周光离年龄最长,55岁,是贵州省交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职工,绿化乡湾箐村驻村干部。周光离下基层后吃住在村里,周末不回家,利用公路造价专长,积极为绿化乡湾箐村通厂路建设进行核算和施工指导,提出“借方还方”等方案,节约成本,村民们心服口服。周光离深有体会:“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他一个月有27天在村里,发救济粮,进行危房改造评议,排查矛盾纠纷。妻子不放心,亲自到湾箐村来查看实情,由担心到放心,甚至反过来帮他在村里干活,是工作组一段感人的故事。
   
乐于助人成习惯  
   “四哥”李鸿,幽默风趣,来自高总司毕节营运管理中心,文峰办事处塔山社区(原城关镇上马村)驻村干部,2008年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今年5月10日晚,黔西普降暴雨,城关镇降雨量达到150.8毫米,上马村受灾较重,驻村干部李鸿积极参与村支两委做好群众安抚工作,为村民义务送水。乐于助人已经成为他的工作和生活习惯。8月23日,李鸿对接高总司帮助城关镇上马村援建党员活动室,同时办成28户低保户名额手续,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深得民心。八兄弟在全省率先申请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把党组织建在了服务基层第一线。这八兄弟,结合“六查六看”和“八访八问”工作方法,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好评。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黔西驻村干部之一的萧静驻村时给村中老人剪趾甲。
                               
 
                                      来源:《中国交通报》2012年10月11日第三版  本报记者胡颂平 特约记者王杨文/图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