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媒体聚焦

《贵州日报》:路路相连结成网 心心相印奔小康

发布日期:2014-03-17 15:07 作者:王佳佳 来源: 信息中心 字号:    
   本报记者 陈富强
 
    核心提示
 
  2013年,遵义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开展以高速公路建设、国省干线改造、县乡公路提等升级、水运港航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使“十三五”规划实施的通村油路提前到“十二五”实施完成,在“十二五”期末,实现100%的建制村通公路、100%的建制村通油路。
 
群策群力,“五力合龙”,破解融资瓶颈
 
  遵义市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建设中,采取全体总动员的办法,通过群策群力、“五力合龙”,有效破解了融资瓶颈的难题。
 
  ——用好群众动力。各级组织从农村群众切身利益和发展愿景上宣传发动群众,出台农村公路建设减免税费优惠政策,实行公路建设补助激励措施,使参加建设的群众有投入有补助奖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公路建设,激发了群众及社会企业的积极性,变“要我修路”为“我要修路”。据了解,2013年冬春,该市外出务工青壮年农民返乡后,大多投入乡村公路建设,增加了有生力量,助推了农村公路建设。
 
  ——用好政策活力。主动作好规划、工可等前期准备,两眼紧盯上级交通部门的计划,积极争取计划赢得发展。2003年至2013年争取上级通村油路建设项目2369个、投资53.6亿元。其中,2012年93个、投资8.3207亿元;2013年132个、投资8.7703亿元,争取上级各类农村发展补助资金6.0773亿元,夯实了发展的“底子”,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保障。
 
  ——调用政府财力。把适度负债办交通,把财政配套资金纳入政府偿债机制,积极向银行贷款修路作为各级政府应该付的“份子”抓落实。2003年至2012年累计贷款配套到位资金18.9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2013年,又通过银行贷款和财政预算安排了3.12亿元,通过用项目抵押向贵州银行贷款13亿元,重点用于2013年至2015年农村公路建设,确保了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保持高位增长。
 
  ——用好创新之力。创新建设资金筹集方式,由产权单位“自家娃娃自家抱”,在规定时限内自行搬迁涉及农村公路建设的供电、广电、电信(移动、联通)、水利等设施,节约了拆迁、安装、修复等费用。结合城镇开发、产业工业园区建设,实施城镇开发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动(“城交互动”)、产业工业园区建设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动(“产交互动”)等互动互促方式,出让置换城镇、园区土地使用权,换取企业资金建设通村油路。绥阳县结合城市开发和产业园区建设,出让县城土地换取浙江一家公司3.6亿元建设通村油路800公里。
 
  ——整合部门合力。整合捆绑农业、林业、水利、烟草、扶贫、住建等部门行业政策发展资金,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统筹使用、各记其功,“各做一道菜、共办一桌席”,整体打捆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道真自治县有效整合交通、发改、财政、烟草等多部门项目资金一个多亿投入通村公路建设。
 
约法三章,六项要求,确保质量管理
 
  约法三章。——坚持统一要求、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合理规划布局,优化路网构建,做到“向农民群众居住较为集中、产业发展需要、连接主干道路的地方布局”、“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地方、与连接乡村串寨、连户路的地方布局”。既按照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建设技术导则》,该市编制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技术质量管理手册》实施设计、管理、控制,又结合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盲目追求高标准,坚持“等级不在高而在实用、路不在宽而在便捷安全”,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重实用、重排水、重防护,设计4.5米、6.5米、7.5米等不同标准的路面宽度,提高公路通行能力,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有的县路面虽只有4.5米,但比设计标准多增设2个至4个错车平台。湄潭县参照二级公路建设规范,投入2000多万元,将全长7公里的黄沙井至核桃坝至关子门乡村公路由宽4.5米改造为宽7.5米沥青路面。仁怀市按照村、组、户几个档次,在纵坡、路面宽度和配套补助等方面设置了不同标准。绥阳县结合旅游开发,按四级公路建设了一条通村旅游路。道真综合路网优化,提高通村公路标准。遵义县则考虑产业发展,将通村油路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推行行业监管、社会监理和群众监督。市级建立农建办“工程技术人员定点服务、分片区管理指导制”,市质监处“首件工程验收制”。县级采取多名县政府领导和县政协领导挂帅、挂帮项目管理督办制,工程技术人员分包项目管控制,以及聘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为项目质量监督员社会监督制,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控制,有效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严格管控党风廉政建设红线。每年年初,市、县(区、市)交通部门就公路建设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把质量、安全和廉洁作为实施工程项目的三条“高压线”。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确保建成“优质工程”;高度重视施工安全,完善公路安全设施,确保建成“安全工程”;强化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加强工程在建审计,采取招投标形式多样化措施,道真自治县的邀标、务川自治县的议标、仁怀市的招标等,严格招标投标和监理程序,既结合实际保证公路工程项目顺利推进,又使公路工程置于行业、社会、群众等多种环节监督之下,确保建成“廉洁工程”。
 
  六项要求。——强基优面,加宽顺线,现浇路肩。结合地势条件和车流量实际确定技术标准和路面类型,尽量沿老路改造,避免大挖大填和大拆迁;优化通村油路设计,合理设计公路线型,采用省颁乡村公路标准,原则上路基宽度不低于4.5米,要求现浇硬化路肩加宽路面。汲取过去采用浆砌片石路肩强度低、易破碎,以及沥青路面密实度弱等的通病,将常见的浆砌片石路肩优化为C20、C30混凝土现浇模块路肩,将沥青路面级配碎石优化为水泥稳定碎石,保证了混凝土的抗折强度、路面基层的密实度、路肩的寿命,增强了公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调坡铺面,螺纹钢筋压纹防滑。为确保通村油路基础工程“挖软彻底,补强到位,线型顺适,路基坚实”,特别强调弯道超高合理、纵坡顺适两项硬指标,达不到“三度”(强度、坡度、弯度)不予验收,如道真、正安等县严格按照技术人员要求调坡顺线,最高达1米多。为了避免使用专用刻纹机、高速切槽机等机械混凝土路子(石子)面压防滑纹或切割防滑纹(兼散水纹)防滑性不适合高寒山区、施工期长、成本过高等不足,采用混凝土路子(石子)面螺纹钢筋压纹防滑,刻纹深度一致,纹理排列整齐,防滑性能强,既严格控制投资、满足通行舒适要求,又保证了公路等级质量和安全规范。
 
  ——公路边沟渠化,排水农灌结合。为了避免农民群众在公路路面开挖灌溉水沟造成公路损坏等问题,结合农业生产灌溉需要,合理设计排水沟、边沟线型,将排水沟、边沟、农灌渠合为一体(即:边沟渠化),采用浆砌片石路堑、砂浆底板抹面等技术,建成具有农灌渠功能的公路边沟,既强化了公路防水排水的功能,又满足了农业生产灌溉的需要。
 
  ——运用科技确保质量,优化设计降低成本。采用全自动电脑系统控制混凝土强制拌和设备(密码控制操作系统),增设电子秤称量系统,严格控制水泥混凝土配合比,避免了人工拌合混凝土配合比参差不齐、人为偷工减料等弊病,确保了混凝土拌合配比质量,有效控制并节约了建设成本。
 
  ——注重安保,强化防护,增设错车道。注重临崖(岸、河)路段、陡坡处和视距不良、路侧险要地段警示标志、标线等安保设施的建设。在路面较窄,弯道较多的路段每公里规范增设1~2个错车道,合理选择设置波形护栏、示警墩、示警桩等安保设施。正安县采取把水泥混凝土路面防护警示墙钢筋延伸至路面混凝拌合层,使钢筋混凝土防护墙与混凝土路面构成一个整体,解决路基强度,增强防护警示功能。
 
  ——科学测设规划,绿化美化同步。围绕“一条大道、两路风景、三季有花、四季洁美”建设要求,结合地理地貌、自然气候特点,科学测设可绿化公路用地,按“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的思路,合理选择绿化植物品种实施绿化建设,并因路制宜、因需而建,同步建设行道灯、指示标志标牌等设施,规范划设行车标识标线,做到畅通、安全、绿化、美化和亮化。道真自治县由林业部门牵头对每一条公路项目进行测设规划,逐一编制《公路绿化设计方案》,出具《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证书》。湄潭县改造黄沙井至核桃坝至关子门乡村公路,同步建设波形护栏,栽植行道树,安装路灯,设置警示标牌,划设行车标识标线,既落实绿化又实施美化。赤水市利用自然地理气候优势,种植竹子、小叶榕、梧桐等速生、扦插植物,做到公路修到哪里绿化美化就到哪里。遵义县梳池社区、营上新村等新农村,则沿通村油路、通产业园区公路种植树木和花草,着力打造生态乡村路、人文景观路、产业美化路。
 
建管养运并重,创新农村公路发展模式
 
  同步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现“路畅安”、“景洁美”。
 
  ——与通村油路建设同步,实施以农村公路“畅化”、“安保”为重点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养护工程,对病害、破损等问题突出的县道、乡道实施改造、大中修、危桥改造和安保设施建设,实现“一条大道”畅通、安全。
 
  ——结合自然地理、气候的特点,实施以“绿化美化”、“信息化”为重点的“路景洁美”管理养护工程,对可绿化公路用地实施“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绿化建设;加强农村公路日常管理养护,确保公路路面整洁和边沟、涵洞通畅;加大路政管理,实施路政信息化管理,完善公路警示标志等设施,严格依法查处超员超载、超载超限运输等违法违章行为,着力改善农村公路环境,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洁美”。
 
  ——深化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探索创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客运模式。
 
  ——实行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安”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实施行业督查指导。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县级政府农村公路管养责任主体履责情况,列入每年政府实绩考核重要内容。
 
  ——实行以“养护招投标制、养护公示制、末位淘汰制,定工作内容、定养护经费、定路况指标、定材料采备、定挂牌监管奖惩”为主要内容的“三制五定”,以“定里程、定等级、定材料,包干经费,选择线路、选择里程”为主要内容的“三定一包二选择”等管理养护模式。积极探索实践“县统、乡管、村养”新型管理养护模式。例如:绥阳县实行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县统筹规划、引导指导,各乡镇实施乡道养护村道管理,村委会则具体实施村道管理养护;村道则由县交通部门帮助修订村规民约落实村民领养。
 
  ——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客运区域投放、网络化建设模式,在湄潭县、绥阳县、汇川区等县(区)开展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自负盈亏、群众受益”县域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大力发展农村客运。据统计,2003年至2013年10年间,该市累计发展农村客运班线495条、农村客运车辆4758辆,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79%,比2003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新增受益群众480万人。
 
坚持交通引领,念好“畅、富、美”三字经
 
  遵义市坚持“交通引领发展、交通优先发展”理念不动摇,农村公路建设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畅”、“富”、“美”。
 
  ——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串寨、连户路结合,与高速、国省道建设相结合,形成农村公路路网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互通联网的畅通路。2013年底,该市共建设3405公里通村油路,连通了412个建制村,建制村通油路率达到68%;公路通车总里程翻了一番达24714公里,等级公路增加了2.6倍达11910.4公里,公路密度提高了37个百分点达80公里/百平方公里,提前完成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00%的镇(乡)通沥青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60%的建制村通油路”目标任务。
 
  ——农村公路与林业、矿产、旅游、种植养殖等资源结合,与“茶、米、烟、畜”等农业产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相配套,建成资源开发路、产业发展路、群众致富路。全市名酒、名烟、名竹、名茶、名椒、畜牧、中药、矿产基地等产业依托公路优化调整发展;直接带动了水泥、石材、钢材、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直接间接促进劳动者就业11.8万人次,拉动GDP增长近600亿元。2013年底,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84.7亿元,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66.1亿元,财政总收入356.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49元,城镇化率41%,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78%。
 
  ——农村公路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相结合,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2013年底,我市建成“四在农家”创建点8350个,覆盖232个乡镇1700多个建制村,覆盖率达到85%,有549万农民受益。农村居民收入发生结构性变化,其中工资性收入占42.3%,较2003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遵义县将农村公路建设成风景路、产业路,打造出梳池社区、营上新村等新农村,发展了遵义(台湾)现代休闲观光博览园等产业;桐梓县将农村公路建成为旅游公路,招商引资开发“尧龙山旅游度假区”等8个旅游大项目总投资300多亿元,乡村旅游实现年接待游客815万次(天),旅游综合收入达63亿元。
 
 
文章来源  贵州日报 2014年3月17日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