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媒体聚焦

中国交通报5版:产业路 旅游路 小康路

发布日期:2016-05-06 14:44 作者:王杨 来源: 贵州交通宣传教育中心 字号:    
 
来源:中国交通报 记者 杜爱萍 通讯员 顾晓锋 王萌萌
 
九龙屯驿站,快慢结合。
如在画中游。
穿行峡谷。
茅台驿站停机坪服务低空旅游。
不畏险阻,勇敢寻路。

    一条赤水河,

    从远古至今朝,

    孕育出鬼斧神工的喀斯特与丹霞地貌,

    滋养出飘香千年的国酒佳酿,

    谱写出革命征程中跋山涉水的华彩篇章。

    一条旅游路,

    从茅台至赤水,

    串联着黔北层峦叠嶂的秀丽山川,

    凝结着赤水河源远流长的文脉历史,

    昭显着遵义这座历史名城的魅力荣光。

    全国首条服务完善的旅游公路——贵州遵义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正式投入使用,这条遵义“醉美之路”、中国“最红之路”将进一步加快沿线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旅游产业吸引力和吸附力,助力贵州西北部旅游腾飞,为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领路。

    由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简称交科院)牵头,携手新疆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遵义市交通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历时一年半时间,以提升旅游公路服务品质、带动沿线产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共同承担完成了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勘察设计任务,为其实现“贵州第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目标夯实了基础。

    总体策划创公路旅游精品

    2014年年底,遵义市委、市政府抓住长江经济带及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契机,依托赤水河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正式立项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项目,由副市长亲自挂帅。这个项目成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被寄予带动沿线旅游产业大步迈进的厚望。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主线全长约154公里,经过遵义市的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公路主体、慢行系统、服务设施、解说系统、景观文化五项建设内容齐头并进,是这条旅游公路区别于普通公路的最大特色。”交科院环保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孔亚平告诉记者,旅游公路是具有旅游交通、教育、生态、文化、游憩等多方面功能的系统,也是提供多方面服务、带动沿线产业发展的产品,一条完整的旅游公路,应该实现“以路为媒、以路促建、以路富民”的目标。为此,在项目建设之初,勘察设计团队对项目资源禀赋进行了评估,对旅游价值进行了界定,明确该项目具备打造成为精品的基础条件。

    杨传堂部长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将根据各地不同需求,重点修好“四条路”。其中“产业路”主要指以旅游、绿色产业等为支撑的道路建设。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产业路”,这个项目以带动发展为出发点、以服务为导向、以满足体验为目标,将整条廊道打造成完整的旅游精品,并预期在旅游市场中推介,给日渐兴盛的新型旅游群体提供高品质的自驾游或公路旅游服务。

    孔亚平介绍说,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既是沿线面状和点状旅游模式的补充,也是上述两种旅游模式的关键衔接途径,可谓一举多得的旅游产品。其建设成果将推动我国旅游公路快速发展,使旅游公路建设理念得到提升和完善,并将成为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主动力。

    精准契合五大发展理念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是旅游和交通行业融合产生的新的旅游产品形态,较好地落实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是政府旅游扶贫和交通扶贫的最佳选择。”交科院院长石宝林认为,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在勘察、设计和建设中,较好地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旅游公路建设是提升公路工程品质的创新发展方向和动力源泉。旅游公路本身就是国际先进理念和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为公路交通建设理念、技术和管理创新提供了发展动力。

    ——协调发展。旅游公路建设是欠发达地区交通发展的动力、发达地区公路工程品质提升的新起点、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相互融合的桥梁、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纽带。通过旅游公路建设,落实交通资源向落后地区倾斜,做到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落实城乡公路建设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交通协调发展;促进公路工程建、管、养、运协调,推动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绿色发展。旅游公路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产物,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旅游公路是汽车、自行车和步行兼顾的新型公路,倡导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健康出行理念,带动绿色交通发展。通过旅游公路建设,还能完善原有公路体系出行方式,形成低碳交通和健康出行的生活理念,带动整个社会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旅游公路规划建设本身就要积极挖掘地区优势,大力吸引外界关注,为地区发展带来新鲜力量。配合旅游公路建设,优质地方旅游资源得以对外输送,用开放的姿态迎接外界资金、人力、技术的注入,形成开放发展的新局面。

    ——共享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交通运输发展的新成果,旅游公路建设大大提升了公路工程品质,优化了交通环境,推动了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全社会都可以从中受益,共享旅游公路建设带来的交通发展成果。

    旅游公路拓展设计新内涵

    “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中,旅游公路建设是‘四个交通’的集成实践,开创了景观生态引领道路主体等各专业共同协作的新模式,这是一项在欧美发达国家很难实现的理念,我们首先做到了。”该项目总负责人、交科院副院长陈济丁(目前在宁夏固原市挂职)说,赤水河谷旅游公路设计和建设体现了四个方面的创新,赋予传统公路设计以新的内涵。

    景观团队牵头总体设计

    自2014年年底启动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以来,交科院环保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毅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贵州度过的。他告诉记者:“景观专业人员不仅主导规划方案,还全程参与选线、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管理,使公路融入自然成为现实,实现了自然风景和人造工程的最佳组合。这种景观专业与公路工程专业混合团队的搭建,使得工程设计在安全规范、经济可行、生态低碳和景观营造诸多要素中间取得最佳平衡。”

    在线位方面,机动车主线、自行车慢行线和河道之间统筹考虑,三者之间高低错落、相互呼应,形成有节奏和韵律的组合。“我们在猴子岩段对慢行系统采取了桥梁方式,有效保护了原有竹林环境,人们在桥上穿过竹林,犹如空中飞行穿过河谷。”刘毅说。

    赤水河谷原有生态环境极佳,拥有大量古树名木、溪流瀑布和岩石滩涂等景观元素。勘察设计团队利用这些景观元素,将其整合在公路景观体系内。如在九龙屯驿站设计中,建筑物和大榕树互相映衬,古迹驿站所在位置原有的巨石、古树和驿站建筑相映成趣。沿线保护和利用百年大树、瀑布和溪流修建而成的观景休憩设施比比皆是。

    建筑、景观设计均选用当地材料和民间工艺,并对地方文化符号提炼应用,在旅游公路建设中焕发风采,凸显地方文化色彩并充满现代感。驿站建设、使用过程产生的污水,则采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过滤净化到二级排放标准,有效保护了赤水河的环境。

    体验导向服务多重需求

    针对不同类型旅游公路使用者,提供恰当的满足物质及精神双重需求的服务硬件与服务内容,是旅游公路服务设施的主要功能。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服务设施还能与沿线村镇发展建设相结合,互引互联,共享资源,也是旅游公路带动旅游经济带的关键环节。

    在规划研究的基础上,赤水河谷旅游公路设置了驿站与慢行驿站两类服务设施。起讫点的茅台驿站不仅提供咨询、自行车租赁、休憩、售卖等驿站基本功能,还兼具临时赛事办公、展览、餐饮等多种功能,将成为茅台镇主要的旅游集散地之一。结合环境设计的古迹驿站既提供了基本服务,还为旅游者布置了一处养生休闲的花荫茶舍,品古迹赏黔茶,动中取静,怡然自得。

    廊道机制辐射沿线村镇

    廊道是旅游公路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与旅游公路使用者联系最为紧密、最可见的部分,涉及交通、旅游、林业、农业、水利等多个部门的管理问题。为此,勘察设计团队编制了详细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廊道管理规划,包括沿线村镇风貌控制、沿线绿化景观协调、沿线河道景观整治等规划控制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公路沿线各政府部门站在建设赤水河谷旅游产业带的高度,协调多部门积极参与旅游公路景观廊道建设与管理,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廊道控制。

    PPP模式创新融资实践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私营合作制”,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的伙伴式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确保合作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鼓励、支持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投资与运营。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项目成功运用了PPP模式,解决了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整合了公路沿线优质资源,激发了市场活力,缓解了政府债务风险。特别是在后期引入专业运营管理团队,使整个项目形成良性循环,确保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路”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早在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立项之初,遵义市委、市政府就把“贵州第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确立为最高目标,以全域理念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精品线路,为沿线群众提供一条健康路和致富路。

    “十三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工作思路之一是坚决打赢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战,发展旅游公路在这场攻坚战中具有先天优势。赤水河谷旅游公路连接的三个市县下辖11个乡镇。通车后,这些乡镇的百姓依托旅游公路,或售卖自家农产品,或经营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收入大幅度提高。外出打工多年的年轻人也回到家乡开起了网店,农家乐可在网上预订,农产品可在网上售卖。游人在农家乐吃饭时在网上下单,回家就能收到新鲜的农产品了。

    这条旅游公路的自行车道、人行步道全长150多公里,设有13处驿站,为目前火爆的自驾游、骑行爱好者和徒步旅游者提供了多重旅游体验空间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不仅如此,途中在土城品味古香古色的老街,在红军露营地感受红色韵味的建筑,在古迹驿站茶馆一边品味茶香,一边聆听潺潺流水,享受一段悠然自得的时光……这条旅游公路将带着游人找寻历史、追忆乡愁、触摸美景。

    第十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即将召开。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表示,将以此次大会召开为契机,树立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交通引领、示范带动,集中力量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

    在石宝林看来,新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站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上,探索公路工程的本质内涵与外延,提升公路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就是基于这样的前提,通过适度改造或新建完善服务设施,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公路系统,打造出一个新型的旅游产品。交科院牵头组建的勘察设计团队兼顾区域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的创新途径,为当地拓宽了以旅游公路为核心、带动整条旅游经济廊道发展的新视野。

    □延伸

    国内外旅游公路

    发展现状对比

    孔亚平

    旅游公路的发展往往伴随经济发展、旅游热潮、综合交通逐步成形而建立起来的。国外旅游公路体系强调对公路景观、历史、生态等价值的保护,致力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强调遵循人本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协调公路的景观、历史、休闲和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景观公路成为交通、游憩、教育和遗产保护等多功能结合的产物,并能为使用者提供教育、生态、文化和游憩等多方面体验。

    在美国,旅游公路经过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国家风景道体系酝酿阶段,1995年正式出台的“国家旅游公路计划”,明确了一套完整的旅游公路评估体系。

    我国旅游公路的兴起,是在公路交通大发展后伴随旅游业兴旺发展产生的,尤其近十年是国内旅游公路爆炸式发展时期,已成为当前公路研究和建设的热点。旅游公路建设已经成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最为活跃的市场,各种各样的旅游公路不断被规划、实施。伴随建设的增长,涌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现有公路服务与旅游需求不吻合、公路旅游交通安全问题突出、重点区域旅游交通容量不足、缺少统筹规划与资金保障等。

    从国内外旅游公路发展历程看,我国目前发展旅游公路具备基础也正是其时,应逐步构建我国旅游公路公路体系。

    (作者为交科院环保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风采

    交科院旅游公路

    研究设计团队

    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交科院在旅游公路领域形成了研究、规划、设计、监理全链条服务体系;形成了以风景园林、城市规划、旅游规划专业为引领,主体工程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交通安全、房屋建筑等各设计专业主要参与,公路环保、公路水保等专业配合,现场监理全过程服务的人员组织架构模式;形成了从行业领域专家、项目负责人、骨干设计师到参与人员、现场服务人员的合理人员梯队,可为旅游公路规划设计全过程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心语

    旅游公路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行官,做好旅游公路规划设计、促进区域发展是我们的责任与追求。

    ——陈建业 环安中心总工

    着力生态环境保护,支撑旅游公路绿色发展!

    ——简丽 环安中心副总工

    旅游公路是交通、景观、环境、人文及创意的结合体,建一条会讲故事的路,吸引四方游客驻足!

    ——周剑 景观研究部部长

    旅游者——体验,使用者——服务,拥有者——财富!

    ——王萌萌 景观研究部总工

    旅游公路给沿线百姓带来了无限商机,真正践行“美丽乡村”理念。

    ——李奇峰 景观研究部副部长

    体现地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提升旅游公路品质。

    ——顾晓锋 工程师

    旅游公路是国家政策和人民需求完美结合之路。

    ——李磊 高级工程师

    来听吧,旅游公路正用特有的语言诉说着。

    ——王融 工程师

    维护好赤水河谷原生态基底,以乡土植物为主,增花添色为辅。

    ——张彦丰 工程师

    提供高品质服务是旅游公路的核心,完善的服务设施是旅游公路的必备要素。

    ——薛铸 工程师

    旅游公路,使游客可以深入体验路线穿越区域的风情魅力!

    ——王玉滴 工程师

    一条流动长廊,一幅山水画卷,一种别样魅力,一方情怀积淀。

    ——王冀 工程师

    本版图片由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提供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