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媒体聚焦

贵州六盘水 村寨变景区 农舍变旅馆

发布日期:2017-09-11 08:12 作者:liuyelin11 来源: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字号:    

9月7日,“小康路·交通情”重大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在六盘水市,一条条公路通村达户,一幅幅山水画卷徐徐展开,不仅结束了当地农村公路“尘土飞扬”和“坑洼泥泞”的历史,也让广大农民快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贫困户当上农村公路保洁员

“我主要负责这条路一公里路段的养护任务,每天都要巡查和清扫4遍,每周工作5天左右。”六盘水市钟山区下扒瓦至大河旅游扶贫公路养护工陈际芬说,以前主要靠种地来维持生活,年收入大约1万元左右,从事这份工作以来,每年可以增加收入2万元,而且还不耽误自己养鸡养猪。

和陈际芬一样,钟山区共有53名穿“黄马甲”的贫困人员,也在享受着农村公路养护带来的实惠,这主要得益于六盘水市“农村公路养护+扶贫”的政策。

近年来,六盘水市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围绕县、乡(镇)、村三个重点环节,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主体,按照自愿原则,贫困户提出申请,村民委员会综合评议、推荐,在村级政务公开栏公示无异议后,贫困户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公路养护扶贫专业合作组组员,作为农村公路养护保洁员,承担农村公路日常保养(小修、保洁)任务。

“通过这种方式,把农村公路养好,也让贫困户增收,增加就业渠道。”六盘水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王宜治介绍,2016年六盘水市养护扶贫资金大约1300万元,惠及贫困人口2000多户。

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现在公路修好了,周末开车过来放松一下心情,体验果蔬采摘的乐趣,食宿农家乐,欣赏田园风光。”在钟山区月照养生谷景区的交通服务点,自驾前来的游客伍世洪告诉记者。

据钟山区区长陈松介绍,“十二五”以来,钟山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遍地开花,“产业路、扶贫路、旅游路”项目建设全面推进。2011年至2016年,钟山区共投入10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78.7公里,实现了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100%建制村通客运的目标;根据公路沿线村寨特点,打造和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公路文化景观,建成旅游观景站台20个,人文景观宣传画廊28公里,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景区互动。

在钟山区,“一路一景”已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乡村依托四通八达的路网,村寨变景区、农舍变旅馆,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日渐红火的乡村旅游,使得农村更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创业。

2016年从贵州财经大学毕业的刘美元,今年回到了老家月照社区双洞村,他准备在双洞村的瑞士风情街开一家农家乐。“现在公路修好了,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而且政府也有扶持大学生创业的贷款,就想回来创业了,这样还能孝敬父母。”刘美元说。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对开。”钟山区在享受“因路而美”果实的同时,也注重“因路而兴”,要求“把路网做成产业,把农村做成景区,把产业做成景观”,引入企业在农村公路沿线布局水上运动、康体养生、休闲度假、蔬果采摘、农家休闲等产业园区或基地,同时完善通往乡镇和旅游景区景点的公交旅游专线,推动“全域旅游”进一步发展,让老百姓享受更多旅游红利。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报9月11日 第二版 作者:刘金波 李黔刚 特约记者 刘叶琳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