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梯田层层叠叠,国省干线公路纵横交错,开车穿行其间犹如画中游。“以前到县城3个多小时,现在1个小时。路通了产业旺了,思路也打开了,现在土地流转有活干,我们都得到了大实惠!”平塘县塘边镇双河村村民杨通立说。
近年来,贵州全力快速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已完成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通国省道建设5369公里,充分发挥普通国省道通县连乡达区、兼具机动性和通达性的比较优势,助力贫困地区人员、资源、资金流动,产业活了,村民致富路宽了。
20个极贫乡镇2020年全通二级公路
在高原山地居多的贵州,“一座大山使一座城的发展形成一面穷一面富”的现象很常见。位于遵义市绥阳县的青杠塘镇与旺草镇就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两村之间被一座海拔约1200米的大山阻隔,山里的人出不去,山外的人进不来,绥阳县北部太白、宽阔、黄杨、青杠塘4镇发展滞后。
“以前都是走老路开三轮车到城里进货,现在隧道通了,一打电话,批发商主动送货上门,我家小超市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一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在青杠塘镇回龙村,村民曾建设谈起家乡新修建的一条隧道,越说越起劲。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后,贵州交通建设更加向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目前,贵州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县城已全部连接普通国省道二级路,20个极贫乡(镇)中已有4个通二级公路,其余乡镇将在2020年实现二级公路全覆盖;已累计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通国省道建设5369公里,建设规模和总投资分别占全省的93%、72%。到2020年,贵州20个极贫乡镇将进一步突破交通“瓶颈”。
旅游公路产生连片效应
沿着长约100公里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从仁怀出发,一路途经习水抵达赤水,公路两侧风景优美、雾气腾飞、犹如仙境。在贵州,这样的旅游公路越来越多。
传统公路仅能满足百姓出行需求,而如今的旅游公路将沿途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串联起来,把出行变成了一种旅游体验。
近年来,贵州各地创新“普通公路+旅游”模式,在公路建设中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普通公路的功能得到提升,旅游业发展一片红火。
“我们这里兴起了更多的旅游项目,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沿线共设置12个驿站、8个服务站、13个景观台、13个休憩点以及土城旅游集散中心、房车露营地项目,周边百姓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企业效益越来越好。”对于旅游公路发展所带来的连片效应,遵义交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员工张驰深有感触。
路网优化带动产业多元发展
“路没修好时,老百姓种植的柑橘,6毛钱一斤都很难卖出去。”说起以前农民的生活,凯里市下司镇党委书记何可建直摇头。
210国道改造升级后,当地果蔬业、轻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现在的柑橘一块多一斤,远销广东、广西等地,不少企业也开始入驻下司镇,镇内产业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化。”何可建说。
改变不只在凯里。在仁怀市,小城镇建设、国家5A级景区打造、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申报工作融合开展,力争把茅台镇打造成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在平塘县,552国道修通带动果蔬产业进一步发展,平里河村的果蔬产品外销到贵阳、广州等地,每年销售果蔬100多万斤,收入300多万元……
国省干线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畅通了运输通道,贫困地区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传统的农业逐步发展为商品经济。
目前,贵州全省已实现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86个示范小镇、89个旅游景区。工农业园区、旅游景点、县城、乡镇到高速公路的在途时间明显缩短,贵州各地的红色文化、旅游观光资源、精品果蔬、观光农业等产业,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刘叶琳 张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