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媒体聚焦

公路进山 山货出山

发布日期:2019-09-19 09:54 作者:韦景全 来源: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字号:    

“没得了,没得了!张老板,实在不好意思。”9月3日,赤水市复兴镇凉江村第一书记金忠富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

“没有了就是没有了,不能以次充好呀。以前为打不开销路发愁,现在为没货而发愁。”村支书汤兴群在一旁解释。

去年,凉江村依托自然优势,发展林下乌骨鸡养殖。因为是散养,喂养周期长,这些平时逛竹林的乌骨鸡凭借自身的特有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8000多羽乌骨鸡一下子就卖断了货。

“我们产品好,交通也方便,销路自然不愁。”金忠富说,很多客户都是回头客。

   漫山遍野都是苍翠的竹林,大山里藏着许多山珍美味,但以前由于路不通,凉江村的好东西走不出去,只能埋没在深山。

  “以前从镇上到我们这里,只能坐船。路都不通,怎么不穷嘛。”汤兴群回忆起当年路不通的窘境,仍然感慨万千。

   如今,村里的好东西相当畅销。从卖不出去到供不应求的背后,是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

   要想富,先修路。2008年,复兴大桥正式立项;2011年,开始修建;2016年3月,大桥正式通车。一步一步,这座与复兴镇仅一河之隔的小村庄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大桥修通,通村路、通组路也四通八达,并基本实现全部硬化。2015年至2018年,凉江村完成公路建设109.26公里,其中2018年新建“组组通”公路18条66.73公里,全村已硬化公路86.03公里。
   路通了,才有发展产业的条件。2015年,凉江村成立赤水市兴盛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凉江村委会出发,沿着4.5米宽的产业路,驾车10分钟就到达了位于红石组石板坳的种养基地。
   “以前这些都是土路,从村委会过来只能走路,要走1个多小时,还怎么发展产业嘛。”一路上,汤兴群不断跟记者谈起道路为凉江村带来的变化。
   路通了,发展产业的势头才足。在位于红石组石板坳的种养基地,大棚内的一株株金钗石斛绿意盎然,生态鱼塘泛起碧波。除了88亩乌骨鸡养殖场之外,这里还建设了专门的加工车间。客户购买乌骨鸡后,可以现场宰杀,真空打包带走。
   产业发展起来,村民们不仅可以把山货变成真金白银,也可以在家门口就业。
   村民罗自学告诉记者,他家每年卖竹子可以挣五六万元。竹子卖了后,就到合作社管护鱼塘,每月工资2400元,日子过得很滋润。

  “目前合作社的产业布局为‘三养’‘两种’‘一加工’,即养殖林下乌鸡、生态鱼、生态虾,种植食用菌、金钗石斛,管理一个竹原料切片加工厂。”汤兴群介绍,村里利用扶贫资金,为全村122户401名建档立卡   贫困群众入股合作社。同时,优先聘用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增收,凉江村于2016年顺利出列,摘下贫困的帽子。

  “截至目前,合作社创收已超7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突破100万元。”金忠富信心满满地说。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