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早,老陆就在自家院子里收拾建筑垃圾,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口中急速呼出的热气消失在空气中。虽有点累,有些忙,但老陆脸上写满了幸福。记者上前问他:“什么事情让你这样高兴?”“路通了,游客进村更方便了!”老陆放下手中的铲子回答说,自家还在装修的民宿已“名花有主”,重庆游客打算一口气租十年,这“旅游饭碗”算是端稳了。
老陆叫陆安桃,今年56岁,是习水县桃林镇天隆村新合组农民。2014年底,靠养猪、卖中药材、打零工甩掉了“贫困帽”,可他不甘于满足现状。
就在老陆脱贫那年,一山之隔的桐梓县九坝镇山堡村依托绿水青山,旅游产业搞得如火如荼,纷至沓来的重庆游客不仅“火”了山堡村、富了村民,也让邻村的老陆“眼红”了,他计上心头:发展旅游!
然而,平均海拔1300米的天隆村,山高谷深,行路难,发展难,“旅游饭”成了老陆的一个梦想。天隆人日夜期盼:劈山修路斩穷根。
据86岁的村民王运才回忆:20世纪70年代中叶,时任天隆公社书记的翁绍彬与九坝镇的领导商议,召集村民修建通往山堡村的公路。
天隆村和山堡村之间只相隔5公里远,但夹在中间高耸入云的大山硬生生地把这5公里阻隔成了天路。高昂的修路成本,阻断了翁绍彬等人的想法。
2010年,时任天隆村新合组组长的张少伦,再次组织新合组28户村民投资投劳,集资20余万元,绝壁凿路。
人心齐,泰山移。2011年6月18日,新合组到山堡村的公路建成通车,汽车首次驶进了新合组。路通了,货运汽车进组了,电线杆也立起来了,新合组告别了依靠煤油灯和蜡烛照明的时代。
但由于没钱硬化,这条路一直是毛石路面,晴天能通货车,遇到雨天,摩托车都没法通行。直到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打响后,这种状况才有了改变。短短半年时间,天隆村硬化了21公里通村路,6个村民小组全部通了硬化路。
更让新合组群众没想到的是,为了让桃林镇搭上九坝镇避暑产业的快车,习水县政府加大投入,将新合组连接山堡村的3.7公里山间小道,拓宽成约7.5米宽的旅游路,直通九坝镇。
“天隆村新合组通车了。”听到村里传来的消息后,王运才热泪盈眶,“盼了几十年,我心里的‘疙瘩’终于解了。”
新修的公路,让天隆村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不少村民搭乘着“扶贫快车”,摘下了“贫困帽”,各村民组也因地制宜发展起高粱、方竹、脆红李、旅游等产业。
近年来,遵义市加大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力度,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农家餐饮型、农事体验型、农业观光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乡村绿色生态旅游产业链。各毗邻重庆、四川的县(乡、镇),借力政策红利,不断加大对川渝市场的开拓,深化旅游合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川渝游客到遵义休闲避暑、观光游玩。据统计,每年遵义有28万吨农产品销往重庆市场。去年,即便受到疫情影响,也有263万人次重庆游客到遵义避暑,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带动消费20亿元。
桃林镇不甘落后,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借力九坝旅游资源,在天隆村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2019年4月,该镇从浙江省请来了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团队,为天隆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做了整体规划。
看到政府在搭台发展旅游,陆安桃终于按捺不住了,2019年初,向银行贷款30万元,修建了2层小楼房。“我去九坝都参观了好多次,照着他们那边的样子整,重庆人喜欢。”陆安桃高兴地说,开年后,他的民宿就可以迎接游客了。
据桃林镇党委书记张元铨介绍,为进一步鼓励群众发展乡村旅游,桃林镇今年计划改造接待床位2000张,促进群众旅游增收600万元。3年后将实现旅游接待规模1万人次。
责任编辑 韦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