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媒体聚焦

山乡巨变画卷美 乡村振兴再出发——贵州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五载倾力帮扶从江县

发布日期:2021-05-08 16:15 作者:刘云 潘先念  耿金超 伍梓豪 来源: 省高管局 贵州日报 字号:    

一幢幢依山而建独具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在绿荫中若隐若现,宽阔平整的通村公路通村达寨,像腰带一样环绕在村子里,通组路、串户路将村民组,组与组之间、寨与寨之间紧紧相连;走进村寨,一盏盏错落有致的太阳能路灯安装在沿路上。

这是贵州省从江县斗里镇台里村的景象,是台里村脱贫出列后焕然一新的村貌。当地村民通过不懈努力,过上了美好的幸福生活,而这样的幸福生活也是对口帮扶单位以强有力举措倾情投入、倾心帮扶得到的成果。

2016年,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挂起“战旗”,定点包干帮扶从江县。贵州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以下简称省高管局)作为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系统帮扶从江县脱贫攻坚的单位之一,定点包干帮扶加勉乡别鸠村3至5组脱贫攻坚工作任务。2019年,该局接受指令,增加谷坪乡留架村、斗里镇台里村、秀塘乡上敖村3个村的脱贫攻坚任务。4个村有957户434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354户1509人。

省高管局始终以“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的责任担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攻坚状态,集中全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紧盯目标任务,切入“六个精准”,把按时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检验党性,践行初心使命,诠释绝对忠诚的试金石。

2016年至今,陆续选派36名干部到帮扶任务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一线帮扶力量明显加强,一大批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锤炼,帮扶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并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二四四”工作机制,确保了帮扶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20年底实现动态清零、全部脱贫出列。

尽锐出战 让党旗在一线飘扬

在选派干部到帮扶村开展驻村工作之前,省高管局党委经过多次研究讨论、综合决策,决定慎重选出思想觉悟高、责任意识强、综合素质好、能吃苦耐劳,且对农村业务工作有一定了解的同志作为选派对象,随后开始层层筛选和逐个谈话,遴选出扶贫“铁军”。

从江县美娥社区易地搬迁后的生活情景。汪义康 摄

在省高管局党委的嘱托和期望中,脱贫攻坚队扛着党旗来到村寨,将党旗插在村委会办公楼前,与苍翠欲滴的青山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脱贫攻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从思想到认识,从精神到物质。扶贫不是内部理顺,而是对应帮扶,拼的不仅是耐心、爱心,更需要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就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找对“路子”,开好“方子”,怀揣冲劲、肩有担当地走近贫困群众,打开话匣子,撬开紧闭的思想之门,干出吹糠见米的扶贫实事。

省高管局驻村干部进村入寨,当起了惠农政策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富民强村的参谋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为民办事的服务员。

扶贫看干部,群众看党员,基层党组织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

省高管局党委始终按照“抓党建促脱贫”的指导思路和工作方略,主动、积极地协助村党支部履行好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

帮钱帮物 建设一个好支部

2019年前,由于办公条件有限,从江县斗里镇台里村党支部有关会议基本上是在村支书家开,或者是在其他党员家的院坝里轮流开。开完会后,大家索性就聚在一起吃饭喝酒再散会。久而久之,在村民的心目中,就形成了一些党员有“吃吃喝喝”不良陋习的印象。组织纪律的涣散,不但没有起到党员应该起到的先锋模范作用,反而在老百姓心中留下负面影响。

“基层党组织是确保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关键,无论是从领导引导方面,还是可持续方面,都是我们脱贫攻坚要下大力气着手解决的问题。”省高管局派驻台里村的第一书记顾光胜,意识到党员在开展组织工作中的陋习不除,想为民办事、为村办事、脱贫攻坚,就无从谈起。顾光胜一到村里就拿出“杀手锏”,对台里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进行整改,力求建设一个群众满意的党支部。

完成了党组织生活的规范、党员作风素质和面貌的提振后,扶贫队随即积极协调资金,修复和改善台里村的办公环境,创建起党员活动室,配备了办公设施和学习桌椅。并召开党员大会、上党课,找党员干部交流谈心,挂“党员户”门牌标识,组建“党员突击队”,一系列规范的党建活动就这样在台里村从无到有地开展起来,党员是主角,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大半年过去,基层党员干部完成了对党章党规、党的宗旨、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等知识的系统学习,从思想到心灵完成了一次“洗礼”。一点一点的变化在整改中悄然发生着,规范的习惯逐渐成为一种自觉,开会喝酒、纪律涣散这样的场景在这个村已经不会再看到。村民们忍不住感慨,“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干部。”

留架村驻村第一书记向军(中)帮助老人测量血压。郝梓全 摄

通过与村支两委党员干部的深入沟通交流,扶贫队与基层党支部思想保持一致,劲往一处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村党员干部从被动作为变主动申请,积极配合扶贫干部,带队员进村入户,消除扶贫干部与苗族村民语言不通、思想沟通困难等各种障碍,起到了润滑剂和好助手的作用。

党员作表率 干部勇担当

“刚来到台里村时,村民们看到我们都是些年轻人,不相信我们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道路不通、饮水困难等突出问题。”顾光胜说,开始走组串户时,大多数村民不仅不配合工作,就连见到他们上门走访,都会远远地躲开。

为了与群众拉近关系,得到群众认可,脱贫攻坚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是真正来为老百姓做事的。在省高管局对接帮扶的4个村,随时可以看到帮扶队员们忙碌的身影:插秧、打药、修路、接水管……只要是老百姓的事情,脱贫攻坚队都能帮就帮、能扶就扶。

上敖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安跃(右一)走访脱贫户  徐创 摄

台里村的苗家妇女潘应姣,2005年初中毕业后就到沿海地区打工,2016年底回家过春节时感受到了村里脱贫攻坚带来的良好氛围,决定放弃外出打工,留在村里与扶贫队员一起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甘当急先锋、事事冲在前,时时做好带头人、处处起到模范作用。2019年被评为从江县“优秀村干”,2020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成为全村首个获得省级表彰的村干部。

省高管局驻台里村的第一书记顾光胜,自2018年3月以来,全身心投入到为村民“拔穷根、谋出路”的帮扶工作中,相继高质量完成了台里村住房保障、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治理和劳务输出等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因成绩突出,表现优秀,顾光胜荣获了从江县2019年“脱贫攻坚优秀援从干部”、从江县“全县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两本台账集民意 问题导向解民忧

2020年初,台里村成立了一支队伍——台里村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党员突击队,通过建立2本台账:群众满意台账和群众不满意台账,实现了政策宣讲让群众满意、公平公正让群众满意、致富增收让群众满意、保障民生让群众满意等脱贫攻坚12个满意,走出了一条“1+2=12”的脱贫攻坚满意度提升模式。

通过不断探索,台里村走出了群众幸福满意度“1+2=12”工作模式、公益岗位管理和考核模式、山茶油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大型超市”的产业发展模式。

翻开该村脱贫攻坚指挥所建立的群众不满意台账,会发现这样的内容:1月22日,村卫生室医生潘章林提出村卫生室屋顶漏水,一到下雨天雨水就顺着墙壁流下来,就医环境较差,为了给村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希望脱贫攻坚工作队帮助解决屋顶漏水等相关问题。

而在另一本群众满意台账上,则清楚地记录着:2月10日,关于潘章林反映的村卫生室屋顶漏水等问题,通过协调,筹集到从江县人民武装部5万元帮扶资金,对村卫生室屋顶进行修复,翻新了内外墙壁,并帮卫生室买了一台空调及其他医疗器具,村民就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在“1+2=12”工作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突击队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民意调查,线上村民可通过台里村微信公众号到上面留言后,有专人对留言进行梳理和回复;线下则通过在7个自然村寨设置意见箱、“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党员+群众代表”入户实际走访等方式,收集民意,多渠道得到群众在哪些方面满意或不满意。党员突击队再对意见进行梳理、分析,群众满意的继续坚持,不满意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措施,进行整改,确保最后结果达到群众满意、群众认可、群众得到实惠。这种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带动村内优秀群众,再通过优秀群众带动普通群众,形成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效应。

台里村通过群众满意台账和群众不满意台账这两本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效果,文字、数据在两本台账之间记录变化,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信赖和赞许。

志智双扶拔穷根 因人设岗助就业

“输血式”扶贫只能解决部分实际问题,要彻底拔掉贫困群众的“穷根”,首先要拔掉思想“穷根”。

省高管局党委在台里村脱贫攻坚帮扶中,始终把扶贫先扶“智”和“志”放在第一位。在该村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队,通过不断的思想动员,让全村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100%。村现有在校学生463人,2020年,初中毕业生27名全部继续升读高中、高职。近年来有20人考取大学,并落实教育助学措施,保障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失学。

省高管局党委牢固树立“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思想,充分发挥劳务合作社和致富带头人作用,根据群众发展意愿,落实群众在外或就近稳定务工增收的需求。并针对特殊贫困劳动力,推行“公益岗+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先后在别鸠村、留架村和台里村就地开发村级保洁员公益岗位70多个,实现了社会事业发展、就业增收和扶贫扶志的多赢局面。同时,邀请外出务工和发展产业致富的村民,以现场演讲和现身说法的方式,激发贫困户外出就业、发展产业致富的欲望,从志气上实现“我要脱贫”。

台里村贫困户潘老明是一位独自生活的单身汉,因为早年生活不如意,让其丧失了走出困境的信心和决心。过去的潘老明性格孤僻,穷困潦倒,可谓“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在省高管局的帮扶下,2019年,为其相继设置了“保洁员”“护路员”等公益岗。渐渐地,村里的卫生环境越来越好,村民对他的看法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成了台里村的名人,性格也变得开朗了,成为全村脱贫的典型人物。

此外,省高管局党委还在当地组织开展“志智双扶·别鸠明天更美好”六一儿童节文艺助力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活动、“脱贫攻坚·我们携手‘加勉’”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暨文艺下乡活动、关心特殊群体的“温暖计划”,以及“喜迎九九重阳”敬老爱老活动等,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6年至2020年,省高管局共投入帮扶资金1450余万元,用于帮扶台里、别鸠、上敖、留架4个帮扶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关怀。其中,落实住房安全整治帮扶资金262万元,帮助4个村进行危房改造38户、透风漏雨整治191户、人畜混居整治525户、单独改厕改厨100户,让854户群众彻底告别了人畜混居的历史;落实帮扶资金72.8万元,帮助台里村彻底解决季节性缺水短板等问题。如今,台里、别鸠、上敖、留架4个村,群众居住环境、村容村貌、精神面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拓展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成为了贵州高管人的奋斗目标。

贵州高管人在新征程中,将继续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抖落征尘、再披战袍,攻坚克难、持续奋斗。

责任编辑 韦景全

初审 刘叶琳

终审 李黔刚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