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媒体聚焦

贵州交通和气象部门携手护出行 | 信息资料同化应用 应急处置协同联动

发布日期:2022-12-29 17:23 作者: 来源: 中国交通报 字号:    
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是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海拔落差大、山高谷深,过去,交通成为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日,全长52公里的仁怀至遵义高速公路通车试运营,贵州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331公里。一条条高速公路穿大山、过天险,助力当地群众走出深山、走向全国。
然而,有着特殊地形地貌的贵州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夏有暴雨、冬有凝冻、春秋大雾不断。为保障群众出行安全和道路畅通,近年来,贵州交通、气象部门破壁垒、建机制,下“先手棋”,立“消息树”,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不断提升恶劣天气应对处置能力,保障广大群众出行安全。
建设交通气象观测站网
贵州交通和气象部门合作联动模式可追溯到7年前。当时,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128公里,是西部地区首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发展速度不断提升,配套服务更需要跟上。据统计,贵州高速公路事故原因中气象因素占40%,高速公路阻断原因中恶劣天气占比接近四成。
2015年,贵州启动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在易形成水膜、结冰、积雪、大雾、强降雨,易产生地质灾害、易被水淹及处于风口的路段新增90个站点。随后,贵州交通运输系统组织建设140套交通气象观测站,气象部门试点建设8套交通气象观测站,双方开展全省交通运输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规划研究和高速公路沿线3公里以内气象观测站资料同化应用。
“这些观测站对保障交通安全非常重要。”贵州交通信息与应急指挥中心监控与应急科科长邝帆说,有了这些观测站,既有助于处置突发事件,又可以收集数据为以后准确研判提供科学依据。
共享气象预警信息
乌江是贵州联通外界的航运要道,也是煤炭、磷矿运输的重要航道。然而,全长563公里的乌江江面时宽时窄、险滩密布,大雾、强降雨天气频发,一路并不好走。“前方一片雾蒙蒙,什么也看不清,那种未知的感觉太可怕了。”说起大雾对出行的影响,已经跑了42年航运的吴和平仍心有余悸。
2016年12月,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省气象局签署合作开展交通运输气象服务框架协议,省气象局向省交通运输厅共享省内通航水域、湖泊、库区等天气预报信息、实时天气信息和对安全出行有影响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
“像大风、大雾、暴雨这样的天气,我们都会提前收到预警信息,从而规避风险、减少损失。”贵州沿河乌江轮船有限责任公司航电605轮船长袁江流说,近年来,最让他感到踏实的,就是气象和交通运输部门发送的预警短信。
12月16日以来,毕节市地势较高处路面桥面出现严重凝冻现象,毕节交通运输部门加强与地方气象部门沟通协作,通过在易凝冻路段设置警示牌、隧道广播、公路沿线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等方式提醒司乘人员减速慢行。目前,未出现一起因恶劣天气造成的交通安全事故。
交通与气象部门之间畅通的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着气象预警信息“消息树”的作用,在保障交通安全方面成效显著。贵州交通运输部门每次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后,就会立即在信息平台转发,同时通过QQ、微信等渠道向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区域的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普发,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切实减少天气原因造成的道路交通人员伤亡事故。
每一条信息的背后,都是交通运输和气象部门深入联动的成果。贵州省交通运输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构建交通气象精密监测系统,加强交通气象智能感知技术和设备研发,开展基于不同场景的分众交通气象保障服务,建立内河航运气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双方整体协同联动效能。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