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组路到家门口
步入新时代,人们回家欢度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交通方式也在变。今年,贵州省黄平县东坡村坡地坪组外出务工人员享受了农村“组组通”公路项目的福,回家路变平、变短了,心情变欣喜、变舒畅了。
一辆越野车在通组路上行驶
回乡青年行走在平坦的通组路上
“现在有高铁、有火车、有飞机、有汽车,交通形式多样,高速公路又宽又直,车辆有序行驶,没有发生堵车,今天一路顺风顺水,早上7点出发,下年5点就到黄平了,1000多公里,途中还休息了1个多小时,算一下才需要10来个小时,从县城30分钟车便拢家啦。”在广东惠州务工的潘军把车停好在自家门口的通组水泥路上,一脸的轻松,边递烟边兴奋对来父老乡亲说。
潘军,贵州省黄平县新州镇东坡村坡地坪组人,十多年前高中毕业后随潮赴广东惠州务工,先后从事家具设计、生产、管理等工种,经过十几年打拼,小有成就,便携妻带崽生活在惠州,购买了轿车,过上了中国百姓眼中的“小康”日子。
大包小包拎进家后,围着父亲烧得旺旺的火坑,潘军对我们诉说:我们坡地坪是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寨子周边全长着大小不一的石灰石,就离路上都裸露些大象座钟的硬石坨,敲不烂,铲不掉。往年回家过春节是最纠心的事,在外一路堵车不说,到村里后还要走4个多公里的“泥水”路,天晴路干至少需要个把钟头,遇上雨天在“泥水”路上折腾大半天才到家,那才是更揪心的事。
潘军指着门口崭新的水泥路继续说:过去这条路高低不平,要不是如座钟样高的山石横卧路中括擦车子底盘,既伤车又伤心,要不是齐膝深的泥凼无路可择,前撞保险杠,后抵排气管,举步维艰,车还未到,人早心焦不知道怎样过这节烂路,到家了又着急车子不知怎样出得去,左右为难啊。
火坑边上靠墙抽烟的老生伯伯,寨上名望较高,不等潘军说完接过话头:我们坡地坪40多户人家,虽然属于新州镇管辖区,离县城也才30来里路,离大公路不万乎七八里路程,寨上的公路是包产到户之初重晶石老板拉矿修的,二三十年来无人修补,雨水冲刷,大车履压,早已是坑坑洼洼,寨上运水泥修房子的大车都进不来,只有方拖车勉强能走,更不要说是小车了。
大家回忆过去路难走,欣喜通组水泥路的便捷。2017年贵州省启动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行动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提出对全省3.9万个3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村民组实施9.7万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畅率,提升农村群众出行质量。坡地坪通组公路硬化就是贵州脱贫攻坚农村“组组通”公路项目之一。
和我们一起的黄平县交通运输局纪检组长骆明贵介绍:黄平县自去年9月启动农村公路“组组通”以来,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严格执行“一日一调度、一天一检查”的工作要求,组建督查组督促各施工班组“抢晴天、战夜间”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坡地坪通组水泥路硬化如期在2017年底投入使用。
据了解,通过全县上下4个月的共同努力,完成通组公路路基建设600多公里、路面浇筑280多公里,改善了140多个村民组出行条件,覆盖1.68万贫困人口,切实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为贵州实施农村“组组通”公路项目,为云贵高原村民小组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运输基础,给中国最基层的农村群众出行创造了一份舒适的幸福。坡地坪因此不仅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还拓宽了致富道路。
谈论中,潘军母亲端上了热腾腾的饭菜,大家一边吃饭,一边你一言我一语回顾数十年来春节回家的历程:开始是坐脚气喧天的长途卧铺车到县城,肩挑背驮年货半天才到家;后来换成了火车到州府凯里,坐上中巴到寨脚,两个小时爬到家;再到自己驾着车回家,在通组沙石路彳亍,个把小时到家;现在私家小车行驶通组水泥路上五六分钟就到家门口。
为“组组通”点赞
改革在深入,中国在发展。奔驰的动车,笔直的高速,翱翔的飞机,让贵州人回家的路变“短”了;平坦的通组水泥路,让坡地坪外出务工人员春节回家由坑洼的“泥水”路变成平顺的“水泥”路,让千里之外的思乡游子回家不再遥远,让365天期望的过年团圆实现得便捷完美。
黄平县交通运输局 潘胜天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