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行动号角响,
脱贫攻坚战鼓擂,
阳光普照暧人心,
小康路上齐步起。
一首现代版的苗族山歌从山梁隐隐约约随风飘来,在春天的大山里,相当悦耳。随歌寻觅,远处公路边上一位年轻的苗家妇女盘坐在一块石板上,弯着腰专注的绣花,旁边几十头黄牛自由自在吃草,白色山羊点缀其间,如果没有歌声引导,牛与初春的山色相似,谁也不会发现空旷的大山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画卷。
今年,贵州的春天来得早。早春里,站在黄平县冷坪山上鸟瞰,山村水泥路犹如一条白色的“哈达”在起伏的山间飘扬,蓝色铁皮瓦牛舍镶嵌在半山腰上,在春光的照耀下,让人眼前一亮,很有希望的气息。
黄平是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县,苗族能歌善绣,但由于历史原因,散居大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冷坪山,《黄平县志》载明海拔1356米,是黄平县境内较高的山峰,面积万余亩,灌木丛生,一年中有百多天浓雾锁山。随行的县委督察室沈廷志主任介绍,当地传说是雷神制造“冰雹”的地方,由于忌讳,过去人迹稀少。
我们沿着冷坪山上乡村水泥路前行,往唱歌的苗族妇女方向走去,路边牛群低头啃着灌木丛中新鲜的绿芽,不时有羊羔蹿上公路来,见到有人又急急的跑回羊群中,全身毛绒绒的甚是可爱。“阿妹,在放牛啊,辛苦了!”沈廷志主任是冷坪山下炭坑村人,熟悉养牛人家,远远便打招呼。
“是啊,几十个牲口嘴巴等着吃,不放不行啦,虽然苦点,但比种田划算嘛!”放牛的苗族阿妹停下手中绣花,象无奈但又自信的回答,话里有对产业调整的惬意。
走到蓝色铁皮瓦养牛圈舍旁,由于沈廷志主任的熟悉,正在抓食喂鸡的男主人热情热乎我们,相互介绍后,大家谈产业、谈项目、谈发展,无话不说,谈及到山上水泥公路的建设,男主人充满了感触:“没通水泥路前,我们养的牛要赶到乡场去卖,几十里山路,费力得很,养也苦卖也苦,水泥公路通了,现在好咯”!
男主人,名叫沈洪波,40出头,冷坪山下太坑村人,镇人大代表,刚从镇政府开会回来,谈到来年,自信满满:“省里年前发起脱贫攻坚春风行动,鼓励农业产业调整,大力发展养殖业,加快农村通组公路建设,农村人的日子我看有奔头了”。毕竟是人大代表,有素质有眼光,发展经济思路清晰。
对于市场,沈洪波心中有数:“要想富先修路,说了很多年了,但体会不深,现在我是亲身经历过的人,路太重要了,没有通水泥路前,那时山上活羊才十来块钱一斤,还到街上饭馆打探人要,现在通路了,28块钱1斤,人家开车来要,一点都不操心”。
春天,充满希望,空旷的冷坪山万物复苏,半山腰蓝色铁皮瓦牛舍里,沈洪波望着绕牛舍而过的崭新水泥路公路,谋划着国家惠民政策带来的机遇:“水泥公路修通后,除了养牛外,今年我们正准备多养一些羊,利用国家项目支持,抱团发展,让乡亲们一起有钱用!”沈洪波对我们盘出自己新年的打算。
据悉,2015年贵州省农村公路建设“三年大会战”启动以来,投资400亿元,建设农村沥青(水泥)路3.3万公里、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1万公里、县乡道改造工程2500公里、实施窄路面公路拓宽改造4000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7000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16万平方米。黄平县抓住“三年大会战”发展机遇,当年就完成225公里通村沥青(水泥)路,2016年刷新历史记录完成345公里,2017年完成扫尾工程100多公里,实现农村公路建设历史上的新突破,达到建制村100%通水泥路的目标。
半山腰蓝色铁皮瓦牛舍里,沈洪波向我们畅谈自己的“致富梦”,牛舍外阳光明媚,透过简易的牛舍木栅,去年建成的炭坑通组水泥公路映入眼帘,穿戴鲜艳打工回来的年轻人三五成群漫步其间,山歌阵阵,沐浴春天的阳光。
炭坑通组水泥公路是贵州省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农村“组组通”公路的项目,和黄平县140多个村民小组一样,搭上了解决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快车。据了解,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以来,黄平县通过4个月的奋战,2017年底完成通组公路路面浇筑280多公里,完成了过去一年甚至几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全县70%的村民小组通了水泥公路,创造了农村公路发展的奇迹。
走出半山腰蓝色铁皮瓦牛舍,一缕缕淡淡的泥土芬芳夹杂牛气羊味,随风飘荡,地气十足。阳光下,放眼望去,山村水泥公路穿村达寨,拓宽了苗家人的致富路,改变了苗家人的生活,带来了少数民族贫困县的希望。
通组公路上,散步年轻人的歌声唱出了春天的希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过了新年便是春,
山鸽绿林叫啾啾,
唤醒哥妹早早起,
齐心协力闹春耕。
春季攻势便是鼓,
村里广播叫昂昂,
唤醒哥妹早早起,
齐心协力奔小康。
黄平县交通运输局 潘胜天 沈廷 潘昌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