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翻开厚重的贵州交通史卷,在镌刻于群峰的足迹与沉淀于岁月的星辉之间,总有一群身影屹立如山:他们曾在“两路”天堑上浇筑理想,于“册三”险隘中拓印信念;在黔山云端架起彩虹,让千沟万壑化作通衢大道。他们当中,有以钢钎凿穿风雪,将青春嵌入悬崖绝壁的筑路人;有以精准驯服群山,用数据编织纵横经纬的测量员;有以法规织就秩序,让车水马龙皆成平安诗行的执法者;有以铁镐抚平道路,将裂痕熨作大地平章的护路员;有以仁心丈量生命,于疾苦中唤醒生命的医护者;有以粉笔耕耘希望,用匠心雕琢交通未来的教育家······当我们回望历史,看见的不仅是跋山涉水的壮举,更是一曲穿越时空的精神长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代表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用心用情推动全系统离退休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撷取这些银发如雪、丹心似火的经典故事,致敬永不褪色的峥嵘岁月,点燃薪火相传的炽热光芒,在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官网开设“银龄先锋”专栏,深入挖掘离退休老同志队伍中的先进事迹,使那些掩埋于岁月长河里烈日下的鏖战、绝壁上的丈量、风雪中的守护、无影灯下的抗争、讲台上的孕育一一呈现,让耄耋之年的光芒,照亮万里通途;让永不褪色的初心,见证坚守的重量。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离退休工作处
丹心映长路,岁月证忠诚
——记平坝公路管理段97岁老党员、离休干部韩瑄
近日,笔者拜访了一位曾参与“两路”建设的老人——韩瑄,他既是一名老兵,又是一名老公路人,更是一名拥有76年党龄的老党员。韩瑄的一生宛如一条道路,自成长阶段起始,继而投身军旅,最终致力于公路事业,其每一步都写满了命运的诗行。
拜访韩瑄及其家人
戎马岁月铸初心
1928年9月22日,韩瑄出生于河南省南乐县寺庄村韩家胡同的一户普通农户家中,他是家中独子。9岁时,韩瑄开始就读于私塾,熟读四书五经和《三字经》的他,是私塾中最为好学且懂事的学生。
1947年,韩瑄作出参军参加解放战争的决定。彼时政策规定,若家中仅有一个子女,可免服兵役,但他仍毅然选择投身军旅。他表示:“如果人人都不去当兵,谁来守护我们的土地?”其父亲亦全力支持他。于是,同年9月,他成为中国第三野战军的一名战士。随着部队渡过黄河参加战争,一路从开封打到商丘。他回忆那段岁月时称“除了行军,便是战斗”,甚至在行军途中,疲惫至极的战士们练就了一个拉着一个边走边睡的“本领”。
韩瑄(左一)与战友合影
1948年,韩瑄投身了睢杞战役。此次战役战况极为惨烈,整个排到最后仅剩下了韩瑄和另外两名战友,韩瑄将受伤的战友背到安全地带后又返回到战斗中,即便自身被炸得浑身是血,他也全然不顾,只是用绷带简单包扎出血之处,便继续投身战斗。直至后来医疗技术发展,在进行CT检查时,才发现他的额头处、肋骨里以及脚后跟均残留着战斗时的弹片。这些弹片宛如特殊的“勋章”,嵌入他的身体,融入他的血肉,伴随他走过悠悠岁月。
1949年11月,韩瑄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因其旧伤复发,无法继续投身战斗,遂便转到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公路局交警大队任职,在这里,他迎来了两个选择:修筑公路或修筑铁路。回忆起行军途中道路泥泞、补给困难,他毅然选择了修筑公路,前往西南交通部雅安工程处川康大队参加工作。自此,韩瑄正式与公路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公路生涯践使命
1953年,韩瑄所在的工程队进藏修桥。作为一个成长在平原地区的人,身处海拔3437米的二郎山,面对高原缺氧、天险阻隔、物资匮乏等诸多不利条件,他的心中始终呐喊着“共产党员先上!”,这句简短而有力的誓言,如同一道闪耀的光芒,刺破了困难与黑暗的阴霾,他靠着简陋的工具,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开启了这一征程。
一次,工程队修筑了一座临时的过路桥,韩瑄立于这座桥上指挥车辆通行。待所有车辆通行完毕后,他正欲离开,一只脚刚踏上地面,另一只脚还在桥上,桥便骤然坍塌。所幸一名反应敏捷的战友及时将他拉住,这才没有掉入险峻的峡谷之中。这便是当时筑路环境下的真实写照,在如此艰险、恶劣的环境下,随时都有牺牲生命的可能,然而十几万各族筑路军民却喊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正是因为他们怀着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对理想矢志不渝、对事业勇往直前,才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1962年,韩瑄来到平坝,在安顺总段平坝养护段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在清镇段担任副段长职务。他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扬着一名共产党员忠诚担当的优秀品质,在当时条件尚欠发达的情况下,为精准掌握路况,他坚持徒步巡查道路,背着一个包从安顺与平坝的管养交界处一直行至谷豹,仔细记录道路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隐患,常常一走就是一整天,对于所管养的路上哪里有一块石头,哪里有一个涵洞,他都一清二楚。
韩瑄一心都扑在工作上,时常无暇顾及家庭与自身。为了方便工作,即便办公地点与家距离较近,他也因事务繁忙而常留宿办公室,后来虽然能够每天回家,但亦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即便旧疾缠身也未曾有丝毫懈怠。就这样,韩瑄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将公路建设养护的“接力棒”传至一代又一代公路人。
初心不改映余晖
离休之后,韩瑄仍竭尽所能地履行自身职责。邻里及同事家中若遇事务,他总是率先伸出援手;即便离开了工作岗位,他依旧关注并支持公路事业的发展,时常针对安顺公路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与此同时,他持续发挥老党员的作用,身为党支部的小组长,在缺乏固定学习场所的情形下,他频繁组织党员到自己家中开展学习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韩瑄近况
“我老爸的这一生,很平凡,只有公,没有私。”大女儿韩慧贞这样说道。平凡和伟大之间从来没有万里之遥,韩瑄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投身军旅,在国家发展阶段践行了“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精神,在工作中,他以实际行动阐释了责任与奉献的内涵。从前,他的世界很大,走遍大半中国,在不同地方历经战斗与拼搏;后来,他的世界很小,用脚步丈量那几十公里的道路,路在心中,无怨无悔。韩瑄既是一位高尚的革命道路建设者,也是一名质朴的公路工作者,他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大地,让有限的生命在道路上延伸出了无限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