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时期是贵州省交通运输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发展环境最佳、经济社会效益最好的五年。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支持贵州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交通人上下一心、勇于创新、不畏艰辛、奋力拼搏,贵州交通运输事业取得重大历史成就。这五年,全省交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大幅增长,建设规模全面扩大,公路、水路运输能力迅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交通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从省情实际出发,提出“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和“交通引领经济”新理念,把解决大通道和快捷通行作为主要抓手,以构建高速公路网络为重点加快推进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下一心,锲而不舍,实现了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预计至2010年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4.98万公里,比2005年的10.72万公里增加4.2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07公里(比2005年的577公里新增930公里,比“十一五”规划目标超额建成229公里;已通车和在建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一级公路151公里、二级公路3532公里、三级及以下公路144656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84.97公里/百平方公里。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6.9%,比2005年的60.5%上升36.4%;建制村通公路率达到96.74%,比2005年的51.5%上升45.24%。内河航道通航里程3563公里,其中四级航道270公里、五级航道336公里、六级航道1025公里、七级航道670公里、等外航道1262公里。公路水路旅客运输量、货物运输量分别为38. 98亿人次、12. 4亿吨,比“十五”分别增加11.08亿人次、5.57亿吨。“十一五”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完成投资1247.4亿元,比“十五”的480亿元增长2.6倍。从“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分析,贵州省交通运输发展仍以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目标超计划实现。与此同时,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各项工作齐头并进,为交通运输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高速公路:优先发展 重中之重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在高速公路建设上,一是科学定位发展目标,二是制定落实配套政策措施,三是把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三个服务”的重要抓手。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005年的577公里到2010年即将达到的1507公里,五年全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新增930公里,已通车和在建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回顾此期间全省高速公路发展历程,令人激动和鼓舞。
建设快速大通道以解决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贵州,改革开放以来修了不少公路,但不能实现快捷通畅,物流条件没有得到改善,产品运不出去,招商引资效果不够好。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解决交通瓶颈制约问题,解决交通瓶颈制约要先解决快捷通行,就是建设大通道。为此,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成为贵州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年,经过认真研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下决心建设高速公路以满足特殊省情需要。贵州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形地貌决定了公路建设的线位资源、土地资源、建设资金十分紧张,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全省上下一致认为贵州不可能与平原地区一样,先建设二级公路,然后升级为高速公路。若分次推进,不但浪费资金,更是浪费土地和通道资源。因此,贵州的公路建设应超前考虑,本着资源合理利用、建设资金不浪费,快捷通道应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以此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制定建设规划以实现宏伟的发展目标。贵州省以国家公路网规划和全省原有的“三纵三横八联八支”高速公路网规划为基础,对部分路段方案及建设标准进行调整优化。2009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的规划高速公路建设目标为“六横七纵八联线”,总规模6851公里,比原规划的3000公里增加1倍多。规划将实现贵州与相邻每一省份至少有2条以上高速公路通道,以省会贵阳为中心建设覆盖全省所有地市中心城市的4小时交通圈,高速公路辐射到各个县,构建省内各地区及与周边省区高速便捷的公路通行网络。
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建设资金压力。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大,每公里平均造价在8000万元以上,有的项目超过1亿元,资金筹措是最大的问题。贵州高速公路投资大,车流量小,企业投资收回难度大,要招商引资必须要有特殊政策。两年来有4个项目共200多公里采用BOT方式建设,有4个项目共300多公里采用BT模式建设。通过这两种办法,解决近400亿元的建设资金,有效地缓解了高速公路筹资的压力。按规划到2015年建成4500公里高速公路,扣除至2008年年末建成的924公里,还有约3600公里要在七年间建成,需投资近3000亿元。资金筹措压力空前。贵州采取了省、市、县共同筹措的办法,资本金部分,国道按交通运输部的安排外,省筹资由省财政从2008年起安排10亿元,并随省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逐年增长,贵州省交通运输厅通过公路通行费征收等办法自筹部分。地方自筹部分采取国债资金和地方财政解决。向银行融资部分,由省融资平台与地方组建新的融资公司,把地方政府融资变为企业融资,把地方企业融资变为省级平台融资,较好地解决了高速公路建设的融资问题,2009年和2010年两年融资达1800亿元。
实行多业主制。贵州省高速公路建设从1988年开始,到2008年共建成924公里,平均每年仅46.2公里,建设规模小,由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一家担任业主完全能够适应。但在大规模建设下面临的资金量大、融资难、管理难等诸多问题,作为一家业主承担困难很大,依此贵州及时研究提出了多业主建设高速公路的办法,即项目起讫点都在同一市(州、地)的由市(州、地)作业主,起讫点跨市(州、地)的由省里作业主,并增加省公路局作为省里的业主单位。多业主制建设模式统筹了各方建设力量,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特别是地方融资和征地拆迁的积极性,使高速公路建设明显加快。
贵州省资源丰富,但交通不发达,投资商望而却步。高速公路建设使他们看到了希望,高速公路开工之日就是投资进入贵州之时。近两年,全省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009年和2010年,全省经济增长达到两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农村公路:年均万公里 养护全覆盖
在贵州高速公路主骨架网初步形成,国省干线公路路网结构改善、服务水平提高的同时,贵州农村公路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建设并得到精心养护,农村公路等级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实施通乡沥青(水泥)路10403公里,新增加乡(镇)549个通沥青(水泥)路,每年农村公路建设里程均在1万公里以上。今年年底,全省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建制村通公路率分别达到96.9%、96.74%,均实现部省协议目标。农村公路建设成为群众欢迎和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支持“三农”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持。川流不息的汽车奔驰在大山深处,缎带般的公路缠绕群山、横跨江河,承载着发展与幸福。当地群众深有感触地说:“农村公路越修越远,党群关系越来越近!”
“十一五”以来,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千方百计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加强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客运网络,优化运力结构,促进城乡客运网络合理衔接和有效融合,全面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广度和安全管理水平。全省上下认真落实省政府出台的农村客运优惠政策,减免农村客运车辆各种交通规费,免收个体农村客运经营者工商管理费,初步形成“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运输网络。贵州在这五年间着力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服务和承载能力,全省农村公路实现了养护全覆盖,好路率不断攀升,基本做到安全、畅通、规范、有序,为贵州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作出重大贡献。
今年年初,省交通运输厅出台《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建管养运”一体化建设试点方案》,确定在全省9个地(州、市)的23个县(市、区)各选定1个乡镇,开展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目前,该项工作已取得“五大成果”,形成“五大机制”,产生“五大效应”。
“五大成果”:一是深化试点认识。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农村公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积极抢抓这一难得机遇。各地把试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做到机构、人员、经费、责任、宣传“五到位”,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完善路网结构。坚持农村公路建设与境内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断头路连接有机结合,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全省在试点区内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194.5公里,改造公路1000多公里。试点乡镇农村公路通行状况得到明显改观,建制村通畅率由31.2%提高到38.4%,并实现100%的建制村通公路目标。三是加强路政管理。坚持把畅通、安全、文明、和谐作为新时期农村公路管理标准,大力加强乡镇交通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部分地方把农村公路管理纳入公益事业范畴,写进《村规民约》,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筹备组建义务护路队,对村组公路实行常态化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四是健全养护机制。坚持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的理念,把养护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采取上级专项补一点、本级财政筹一点、受益企业出一点等办法,多方筹集资金,保障养护投入,做到“有路必养、养必见效”。五是激活运输市场。坚持“路站运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客运网络化建设,加大农村客运站场建设投入,扶持农村客运交通发展。
“五大机制”:一是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组织机制;二是形成“财政为主、多方支持、群策群力”的筹资机制;三是形成“政府监督、行业负责、专群结合”的管理机制;四是形成“分级负责、责任明确、投入保障”的养护机制;五是形成“统筹规划、管理规范、协调发展”的客运机制。
“五大效应”:一是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路一体化建设,改善了农村交通现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试点乡镇公路沿线的特色种养业、农产品深加工、客货运输、劳务输出、特色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农村公路真正成为了地方群众的产业路、旅游路、扶贫路、致富路。二是推动城乡一体化。优化农村路网结构,提高农村公路通行、通达、通畅水平,缩短城乡之间在地域上的时空距离,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以路带城、以路兴镇”成为新形势下推动城镇扩容发展的新模式。三是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乡风文明,拉动水利、沼气、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面貌,为当地群众就近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四是改善投资环境。不仅方便群众出行和运输,而且提高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地方招商引资的硬环境,为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创造有利条件。五是扩大基层民主。农村公路一体化建设离不开广大群众和基层组织的支持参与。在试点工作中,各地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尊重民意,广泛聚集民力,对涉及公路占地、房屋拆迁、养护管理等问题,积极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协调解决,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使农村公路建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扩大了基层民主政治,增强了基层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
精神文明建设:昂扬向上 争创一流
“十一五”期间,是贵州省交通运输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高、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最明显的时期。这一切发展,都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所凝聚的强大精神动力支撑。
五年来,贵州省交通运输系统以“学先进、树新风、创一流”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学习全国和交通运输行业先进典型活动。抗凝保通期间,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筑起了冰雪阻不断的交通运输线,为保障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的充分肯定。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贵州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踊跃请缨,组织114辆客车组成“应急救援车队”赴川帮助运送灾民和救灾人员,组织货车帮助运送救灾物资,开通了“绿色通道”,让救灾车辆免费快速通行。组建了200多人的“赴川抗震救灾突击队”奔赴地震重灾区完成公路抢通保通任务。干部职工个人为灾区捐款188万元,交纳特殊党费139万元,为夺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西南大旱、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全省交通系统干部职工自觉行动,积极参与救灾工作,并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彰显了贵州交通运输人敢于攻坚克难、善于团结奋战、乐于扶危济困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在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全厅系统大力宣传交通运输事业的辉煌成就和重要经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热爱祖国、奉献交通的热情。先后举办了改革开放30年交通运输成就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书画摄影展、文艺汇演,“颂祖国,话交通”网络宣传活动,编纂出版了《跨越天堑——贵州公路桥梁建设成果》画册,组织开展了“迎奥运(迎国庆、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感动交通人物”评选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2010年举办“交通运输杯”多彩贵州书画大赛。通过系统文化活动开展,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以优质的服务、优雅的言行、优良的秩序,展示了交通运输人昂扬向上、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打造了贵州交通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十一五”期间,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有144个集体、138名个人。其中,7个单位被交通运输部评为文明单位,4个单位被评为先进集体,10个单位被评为文明示范窗口;9个单位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32个单位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44个单位被评为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14个基层党组织被省委、省直工委命名为“五好” 基层党组织;2人被评为全国劳模,5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9人被评为省劳模,9人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先进工作者,13人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岗位能手、科技英才、创新人才、巾帼建功标兵。获得地厅级党、政、工、青、妇等部门表彰的有300多个集体、400余名个人。
“十二五”展望:任重道远 再续辉煌
过去的五年,是贵州交通人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五年,也是硕果累累、成就斐然的五年。未来五年,贵州交通人任重道远。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交通运输工作的重点仍然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全省交通运输瓶颈制约状况。
到2015年,贵州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县县通高速公路体系基本形成,国省干线公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能力显著提高,养护管理能力显著增加;建成北入长江、南下珠江的两大水运出省主通道,进一步发挥水运效能;运输结构更加合理,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更加重视资源利用效率、节能环保,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提供坚实基础。
——投资规模:贵州省公路水路“十二五”初步匡算投资约2700亿元,是“十一五”完成投资1247.4亿元的2.2倍,是“十五”完成投资480亿元的5.63倍。“十二五”贵州省公路水路交通投资规模将再创新高。
——高速公路:重点建设“678”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建成兰海、沪昆、厦蓉、杭瑞、汕昆5条国高在贵州境内路段,全面启动其余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逐步启动新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的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00公里。
——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大力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在交通运输部的支持下实现现有国道和省道中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分别达到80%、70%;在2012年实现100%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推进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实现7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安全保障能力,不断优化农村公路网,实施县乡道改造及断头公路建设,继续实施危桥改造、安保工程、渡口改造和渡改桥、农村客运站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农场、林场、库区、码头连接等公路建设。
——运输场站:推进贵阳、遵义、六盘水、都匀、毕节五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重点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和物流园区建设;继续加强重要风景旅游区的客运站建设,对不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县级客运站场进行改扩建;积极引导和支持货运场站、物流中心建设。在推行建、管、养、运一体化的前提下加快农村汽车站点建设。
——水路方面:重点推进内河水运主通道高等级航道建设,完成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贵州段)南北盘江、红水河航运建设工程以及乌江(乌江渡—龚滩)航运建设工程;推进三板溪、乌江渡、光照等库区航运工程建设;力争启动都柳江航电枢纽项目。
如今放眼贵州高原,崇山峻岭间机械轰鸣,旌旗招展,贵州交通人斗完酷暑斗严寒,他们正以饱满的热情,用青春与热血续写着这片土地上交通运输跨越式大发展的历史新篇!

都匀至新寨高速公路

贵阳绕城高速公路牛郎关互通立交

“交通运输杯”多彩贵州书画大赛颁奖晚会上,交通职工创作演出舞蹈《船工魂》

畅、洁、绿、美的公路,让乘客如在画中行

繁忙的赤水河鲢鱼溪港

建设者庆祝厦蓉高速公路贵州境水口至都匀段肇兴隧道全线贯通

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

晨曦中的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坝陵河大桥。该桥是目前已建成的 “中国第一,世界第六”的世界级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其主桥为1088米钢桁架悬索桥,大桥全长2230米,桥面至水面高约370米

贵州农村公路极大地方便老百姓出行

四桥并跨乌江

麻尾至驾欧高速公路桥与都匀至新寨高速公路互通立交



贵州交通“十一五”大事记
2006年
■贵州构筑骨架公路“3388网”;
■举行全省交通系统文艺汇演;
■贵州超限超载车比例控制在4%以内;
■贵州省第一套水上运输安全监控系统启用;
■玉屏至凯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为138.195公里;
■贵州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实行代建制;
■全国政协农村公路建设考察团评价贵州农村公路建设有示范意义;
■首台具有遥控操纵功能5吨浮式双悬臂桥式起重机在贵州落户;
■贵阳市县县通高等级公路。
2007年
■贵阳至都匀高速公路采取BOT方式招商建设;
■贵州沿贵毕公路建设生态大示范区;
■全省高速公路实行统一收费标准;
■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成建制划转省交通厅管理;
■《贵州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
■贵阳至遵义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
■贵州加固改建202座县乡公路危桥;
■贵州首笔银团贷款注入都新高速公路建设;
■贵州对交通建设从业单位信用评级;
■贵州首个职民工法律咨询援助中心挂牌;
■厦蓉高速公路贵州境水口至都匀段和贵阳至都匀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总里程为288公里;
■坝陵河大桥成功运用遥控飞艇牵引先导索施工;
■全省境内国道主干线基本贯通。
2008年
■贵州交通职工战雪凝保畅通;
■贵州交通系统全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 干部职工个人踊跃为灾区捐款188万元,交纳特殊党费139万元;
■贵州省首条高等级航道——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贵州段)航道扩建工程开工;
■《贵州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施行;
■举办改革开放30年交通运输成就展;
■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实施多业主制;
■省交通系统在当年度省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中,被评为唯一的先进单位;
■贵州交通系统首家职工书屋开放;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客运的意见》实施;
■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除坝陵河大桥外全线建成通车。
2009年
■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进行修编,省政府批准《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规划布局为“六 横七纵八联”;
■贵州省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启动;
■“岩溶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修订后的《贵州省道路运输条例》施行;
■贵州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成功试航;
■“云贵川高原潮湿山区路面凝冰防治技术研究”在贵阳启动,该项目是贵州省交通运输行业首次获得的国家级重大科技 支撑项目;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正式组建;
■贵州高速公路联网收费;
■贵阳环城高速公路全面建成;
■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汇演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全国政协调研组考察贵州内河综合开发时建议结合航电枢纽建设渠化河流整治航道;
■贵州水上救助体系初步形成;
■茅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都匀至新寨改建公路完成通车;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获当年度省政府系统门户网站评比第一名。
■坝陵河大桥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
2010年
■贵州省交通建设人才基地挂牌;
■贵州开展农民工平安返乡优质服务竞赛;
■贵州省交通部门全力抢通通往关岭县岗乌镇滑坍抢险现场道路;
■贵州试点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
■贵州建立高速公路事故处置应急联动机制;
■贵州洪家渡库区航运工程彰显扶贫效应;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税费改革和高管体制改革人员转岗安置就位;
■贵州高原第一条通航500吨级船舶的高等级航道验收交付使用;
■举办“交通运输杯”多彩贵州书画大赛活动;
■贵州诞生首条省级文明样板航道;
■启动贵州交通运输“三个建设年”活动;
■贵州省第一条“景观生态路”——凯里至雷山(大塘)公路建成通车;
■预计厦蓉高速公路贵州境水口至都匀段和贵阳至都匀高速公路、麻尾至驾欧高速公路年底建成。
来源:《中国交通报》2010年12月27日第十版至十一版文字及图表由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提供 图片由周金毅、钟蔚、陈恩光、李黔刚、张正才、韦世荣、陆书明、冯兵、严明达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