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统筹规划
规划先行,纲举目张。各地在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个重要经验:统筹规划、依法建设是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制度保障。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就会把好事变坏,甚至损害群众利益。必须以规划为指导,严格依法建设才能做到科学发展,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在江西省乐安县,以前,许多富裕起来的村民依托主要公路,沿路建房,而位于村庄中心的老村区则保留了大量基本无人居住的破旧房屋。将农村公路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之后,乐安县从整治“空心村”入手,将公路修进村中心,与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相结合,既控制了耕地的占用,又改善了农民的居住、出行环境,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会议提出,要加强统筹规划,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土地利用、农村综合改革、小城镇建设等因素。此外,还要健全农村公路项目库,加强项目储备,依据项目库安排建设项目,规范投资管理;加强设计工作,结合农村公路所处的自然、地质和地形条件,因地制宜确定技术标准,重视防护、排水和安全设计,注重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
质量、安全为核心
“确保质量是保证农村公路安全畅通、减少后期维修养护成本的关键,是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提高农村公路的安全性既是农民群众安全出行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群众利益的基本要求。”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强调。
会议要求各地围绕农村公路质量、安全、技术等关键环节,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一是履行好基本建设程序。按照《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加快资金拨付。符合招标条件的,要依法实行招标。二是加大质量监管力度。针对农村公路特点,完善“政府监督为主,群专结合”的质量监管模式。三是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四是加强农村渡口改造、渡改桥工程管理。
此次受交通部表彰的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工程先进单位,在质量管理方面创造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经验。安徽省金寨县为破解质量监管难题,实行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严把设计、招标、材料、施工、验收、资金拨付“六关”,实行项目法人制、属地负责制、公开招标制、建设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大宗原材料政府采购制“六制”,实行县农村公路建设领导组全程监督、乡村干部跟踪监督、监理人员现场监督、农民群众及社会各界随时监督“四级监督”。
建管养运并重
“建设是基础,养护是保障,运输是目的。”李盛霖提出,农村公路发展,要坚持建管养运并重,积极推进“路站运一体化”,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的效益。继续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做到责任到位、资金到位,健全机制,完善制度,逐步实现“有路必养”,巩固和保护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2006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2005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精神,取得了一定成效。会议提出,今年是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关键一年,要加快推进改革,拓宽资金渠道,保障养护投入,落实责任,健全管理体系,建章立制,强化监管。
养护资金、机构和人员的落实,是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关键。2006年宁夏全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其“政府为主、多渠道筹资”的养护投资机制以及“政府出钱、农民出力”和群专结合的工作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交通部提出,在拓宽养护资金渠道方面,积极争取地方各级政府出台政策,将农村公路养护列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在健全管理体系方面,进一步落实县级政府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建立管养的协调、监管、考核机制。
会议还提出要加快调整、改造和延伸现有农村客运线路,增加班次密度,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国家支持政策,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研究制定减免农村客运车辆相关税费的政策,保证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加强农村客运安全管理,严把农村客运市场准入关,优化运力结构。闻欣
来源:《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