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通要闻

贵州农村公路:实用适用就好

发布日期:2007-06-12 00:00 作者:萧静 来源: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字号:    

    “公路通,百业兴。”记者近日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采访农村公路建设情况时,绥阳县委书记袁竞斩钉截铁地说出了这六个字。该县近5年来始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的重要突破口,实现了乡乡通沥青路、村村通公路,沿线农民兄弟从中得到了实惠,他们称赞这种“花钱少,见效快,受益面广”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贵州农村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年年五谷丰,就是路不通。有货卖不出,致富一场空。”但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新建成的农村公路犹如飞舞的彩带串起了贵州的村村寨寨。一个四通八达、纵横交错、连接农村千家万户的路网正逐步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工矿业、旅游业等各种产业正依托农村公路方兴未艾。一座座蔬菜大棚鳞次栉比,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新的产业结构带正在形成,一个个旅游景点正待开发。
    贵州农村公路由于历史欠账,待建项目较多,而投资又有限,曾经有人提出,应该建设什么标准的农村公路?是少修一点,标准高一点,还是多修一点,标准低一点?对此,贵州省结合自身省情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交通量较小的农村公路,修砂石路、块石路、石板路要比建沥青路、水泥路更具有合理性。因此,贵州省提出,在确定通达公路标准时,不一定非要将“通沥青(水泥)路”作为农村公路的衡量指标,只要能让群众走出泥泞、让农产品顺利运输就是科学的工作态度。他们在技术政策上合理运用工程技术标准,不片面追求高标准、高指标,在环保方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投资方面降低建设成本,争取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在可持续方面确保该贵州省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据贵州省交通厅副厅长张群力介绍,在农村公路建设实践中,他们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两大因素,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模式、标准与规模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和有益的探索。贵州省制定的《贵州省乡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有效保证了全省农村公路“等级不在高而在实用,路不在宽而在适用”,实施的农村公路“镶边工程”,提高了公路抗灾能力和通行能力,按照“宜三则三,宜四则四”原则,不盲目追求高标准,重实用、重排水、重防护的做法,既降低了造价,又避免了大填大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践证明,尽管贵州省通村公路的建设标准与发达省区相比偏低,但在投资有限的情况下,这种低造价、多修路的做法解决了全省广布崇山峻岭中的建制村不通公路以及广大农民兄弟出行难的迫切问题。
    在建设高速公路的前期调查和设计工作中,贵州交通部门把施工便道与通村公路相结合,统一规划,靠近村落的电网在满足施工之外尽量满足农民需要,施工结束后农民有用的电网不拆除。
    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期间,贵州省累计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00多亿元,改造县际及农村公路1.4万公里,修建通村公路3.4万公里,沟通了3934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4.7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26.83公里),其中,县道1.56万公里,乡道2.1万公里。目前,全省近90%的建制村通了机动车,通村公路达6.7万公里。
    据了解,今年贵州省还将颁布《贵州省通村公路建设工程指导意见》、《贵州省通村沥青路建设实施意见》、《贵州省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工程管理办法》(试行)、《贵州省农村公路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办法和指导意见,年内开工建设通乡沥青路2000公里,建成通村公路1万公里,建设农村渡口改造130个和一批渡口改桥项目,建成乡镇客运站120个。
    如今,在贵州广大农村的村村寨寨正演绎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柴,汽车开进来,村寨靓起来”, 一幅和谐的新农村画卷正一天天展开。

作者:李黔刚  董亮   来源:《中国交通报》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