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通要闻

抗战生命线上的“24道拐”

发布日期:2007-09-25 00:00 作者:萧静 来源: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字号:    
    在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有一条运输动脉,从印度经缅甸,到达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通过这条运输动脉,一批批物资由美军的车队运抵中国,它是当年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而位于贵州晴隆的“24道拐”公路就是这条运输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4道拐”重新被发现
    壁立的山体,盘旋的公路,像是天公抖落的银练,从云端直坠谷底。在直道和弯道上,美国“GMC”十轮大卡车,沿着一条拥有24道弯的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的山顶依序行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张出自美国随军记者之手的中国公路照片,被世界各大媒体反复转载。战后美国出版的《醋瓶子乔的战争》(“醋瓶子乔”是美军将领史迪威的绰号)一书的封面,也采用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公路被称为“24道拐”公路,媒体和专家都声称这是滇缅公路上的一段,但究竟位于什么地方,谁都说不清。在二战期间承载了无数军用物资运输,为二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这条公路究竟在哪里?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有学者在云贵两省寻找未果。“24道拐”公路声名远播,在现实中却神秘地消失了……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云南二战学者戈叔亚开始研究滇缅公路历史。但是,他原本认为在云南境内的“24道拐”公路却始终找不到踪影。此后,戈叔亚花费8年时间苦苦寻觅。他走访历史学家和许多二战老兵,并沿着滇缅公路进行了无数次实地考察。他甚至跑到缅甸腊戍,还从云南边境的畹町沿史迪威公路经缅甸八莫到达密支那,却始终一无所获,照片与实地对照,总是相差甚远。2001年底,戈叔亚偶然得知,“24道拐”公路在安南。“安南”是贵州晴隆县的旧称。于是,戈叔亚踏上了开往贵州的列车。2002年,经过实地考察,戈叔亚向新闻界宣布了自己的发现,终于揭开了“24道拐”公路神秘的面纱,它就位于贵州晴隆县。
 
巧夺天工的公路
    “24道拐”公路所处之地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盘旋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清时代,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胜迹”等众多石刻。鸦关之雄险,名闻滇黔,明嘉靖年间,诗人周文化由此路过,留下了“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的诗句。
    “24道拐”公路就修建在这样一个艰险的地段,其建设难度可想而知。1935年,由工程师周岳生领队,多次勘测设计,同年由民国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24道拐”公路正式动工,1936年竣工,成为黔滇公路的必经之处。“24道拐”弯道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1道拐与山顶第24道拐之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路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乘小汽车由下至上,爬完全程约需8分钟,由上至下约6分钟。由关口向下俯视,“24道拐”公路仿佛游蛇下山,欲饮山谷之清泉;从关下往上仰视,“24道拐”公路犹如巨龙盘山,高耸入云端。
    “24道拐”公路虽险要,其设计却十分精巧,可谓巧夺天工,匠心独具。道旁的上下挡墙,均由五面石砌成,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仍完好如初,既可见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又可见当地民工的精工巧琢,是建筑中罕见的历史珍宝。
 
抗战运输要道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须经过滇黔公路才能运送到重庆和前线,而“24道拐”公路正是滇黔公路的重要节点,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本空军多次派飞机对“24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滇黔咽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约瑟夫-史迪威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省晴隆县修筑滇黔公路,用水泥砌挡墙,并对“24道拐”公路进行了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维修任务,保证了运输的畅通。
    1954年,为行车安全,贵州省交通部门在“24道拐”的旁边重新修建了一条坡缓弯道少的沥青公路,在山脚处与原“24道拐”的路口相接,作为320国道的一部分。目前,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总长约4.3公里的晴隆隧道已经贯通,将于今年年底竣工通车。届时,人们行车不用再翻山越岭,而是高速穿山而过。不过,“24道拐”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自强图存意志的一个象征,将会长久地留在大地上,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现在的“二十四道拐”公路
 
美国随军记者拍摄的“24道拐”公路
 
“24道拐”公路第11道拐的水泥挡
 
第24道拐
 
今年年底,离“24道拐”公路不远的晴隆隧道将建成通车
 
相关
不垮的盘江铁索桥
    在贵州晴隆,人们谈到“24道拐”公路时,还会提起一座桥--盘江铁索桥。该桥位于距县城东25公里的盘江河谷,1939年修成通车。当年,日本军队一直希望破坏滇黔公路这条战略物资运输线。但是,滇黔公路隐藏在深山老林之中,要想彻底切断很不容易。这样一来,处在咽喉要道上的盘江铁索桥便成为他们轰炸的对象。1941年到1943年期间,日军60余次轰炸盘江铁索桥,投下的炸弹超过200枚,但铁桥屹立不倒。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 李黔刚  邓望庐  张前  罗运江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