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通要闻

与风雪同行 与公路厮守

发布日期:2008-02-29 00:00 作者:萧静 来源: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字号:    
    “机场公路不能断!”就在我省铁路、公路交通相继告急的紧急时刻,上级向贵阳路政中队下达了死命令。
    贵阳东出口公路机场路段是贵阳联系机场唯一的通道,虽然只有短短8公里,却肩负着生命线的重任。从这里,中央领导深入灾区一线指挥抗灾救灾;从这里,贵州人民团结奋战抗灾自救的事迹传到祖国各地;从这里,我省急需的抗灾救灾物资昼夜运向灾区。
    一旦机场公路断交,导致机场停飞,其严重后果不可估量。
    “绝不能让机场公路在我们手里断交!”马权和他的队员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用生命和智慧与历史罕见的雪凝灾害展开了殊死搏斗,抒写了一首人定胜天的壮丽诗篇!
 
    凝冻就是命令,公路就是战场。“向我靠拢!”马权以实际行动喊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最强音。
    当时,贵阳路政中队是在承担贵黄公路后坝冲大桥施工安全监督任务,每天24小时连轴转,连续3个月奋战、身心已经疲惫不堪的状态下投入保畅战斗的。
    根据贵阳处党委发出的“路政人员要在防冻防滑工作中做一名不带枪的军人”的指示,马权采取有力措施,把一支疲惫之师打造成了胜利之师。
    首先,紧紧团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了可以信赖的、能打硬仗的中坚力量。全中队有16名队员参加保畅,其中包括5名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占参加人数的一半,能否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斗堡垒作用,至关重要。
    第二,发挥老队员的积极作用。老同志在群众中间威信高,团结他们,对工作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
    第三,以身作则,从我做起。马权知道,自己作为一队之长,一举一动关系到军心、关系到成败。他抱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就是搭上生命,也决不能让机场公路在我的手里断交。
    战斗打响了。马权身先士卒,奔波在公路上摸情况、想办法,连续奋战二天后,他的右眼旧病发作,面临失明的危险。马权的右眼曾因公负伤,经过治疗,视力现在仅有0.01。医生曾再三叮嘱他:“你终身都要避免用眼疲劳,过度用眼会造成右眼失明。”
    紧张的工作节奏、强烈的雪凇反光和缺乏睡眠,使马权的右眼开始隐隐作痛。每当疼痛严重时,他就用热毛巾热敷;在路上没有热毛巾,干脆就闭上眼紧对着巡查车的热风口缓解疼痛。
    队员们看到马权这种情况,纷纷劝他不要上路,坐在办公室指挥。眼痛加上心急,马权火了,梗着脖子朝他们叫:“我的办公室就在路上,谁再说这话我跟谁急?”
    马权的父母已经是年过七旬的老人,打电话来了解儿子的身体状况。听到电话里嘶哑的嘱咐声,马权的胸口阵阵作痛。他强忍眼泪安慰俩老:“爸、妈请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
    当时,马权心里矛盾之极,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一想到肩上的担子,想到全队上下都在看着自己,责任感像电流一样击打得他蹦跳起来,他大声告诉自己:“你是党员,你是中队长,你不能松劲,一定要顶上去!”
    队员们被震撼了。他们私下说,队长都拼命了,我们也豁出去了。
    队员徐锐,是一名党员,从小随祖母长大,祖孙之情非常深厚。1月29日,他在路上值勤时接到了祖母去世的噩耗,当时就泪留满面。马权劝他回都匀奔丧。他想了想,说:“算了。如果我回去,明天肯定赶不回来。”他回到岗位,含着眼泪坚持工作。
    因为连续作战,队员们的身体变得虚弱,抵抗力直线下降,普遍患上了感冒和胃病。队员乔琦在连续高烧3天不退的情况下,坚持不去近在咫尺的368医院就诊,靠服用感冒药硬扛着工作。队员令狐昌杰的双脚长了7个冻疮,每天痛得他直打哆嗦,脸色苍白得令人不敢面对,他照样上路撒盐、值勤。
    队员韩健正在热恋,可是,紧张的工作不允许他缠绵于儿女之情,女朋友离开了他。失恋的打击,让韩健痛苦不堪,但是,他并没有因此丢下工作去挽救自己的爱情。
    2月2日天气转好,马权决定放队员们半天假,让大伙回家看望父母、妻小。当时,队员们问他:“马队,你回不回?”
    马权回答:“我不走,我留下。”
    “马队,你不走,我们也不走。”
    队员们的反应出乎马权的意料,他百感交集,泪水夺眶而出。
    与风雪同行,与公路厮守。贵阳路政中队全体队员在马权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并肩战斗,2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回过一次家。
 
    “打蛇打七寸。”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雪凝灾害,马权和他的队员们没有被吓倒,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摸索出了一套克敌制胜的办法。
    公路防冻防滑的手段有二种,撒砂和撒盐。针对机场路的实际,马权没有冒进,而是先组织队员做起了试验。通过静态观察,他们发现机场路段整个路面行车段结冰厚度不超过0.5厘米,撒盐效果最好,还可以避免对市区道路造成二次污染。马权决定采用对机场路全路段撒盐抗凝冻的办法。
    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必须找出撒盐后路面二次结冰的规律。这一环节事关成败,为了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技术参数,马权分别在半夜3点和下午3点,在机场路0公里至3公里路段,作了两次实地观察,结果发现:撒盐后最快不到2小时产生二次路面结冰。
    抓住“敌人”的七寸,再结合天气变化情况,马权制订了作业方案:
    一是凌晨1点钟、3点钟、6点钟分三次对机场路全段撒盐;二是白天视天气情况对全路段撒盐一到两次,对桥面、弯道、坡道等关键路段及时补撒盐。
    试行结果表明,这套治理方案切实可行,有效遏制了凝冻。
    主动权被马权他们牢牢地控制在手里,不可一世的凝冻低下了高傲的头。
 
    “你们创造了贵州公路抗雪凝保畅通的奇迹。”这是新闻媒体对贵阳路政中队的赞誉。马权知道,这一切来得很不容易,奇迹的背后是冰与血的洗礼,是意志与生理极限的较量!
    寒冬腊月,在公路上撒盐是一件极其艰苦的工作,劳累和那一份深入骨髓的寒冷,就是铁打的汉子也不敢小视。我们的作业主要在深夜进行,这是一天中气温最低、最冷的时候,是人体最疲倦、抵抗力最薄弱的时刻。机场路单程8公里,往返16公里,全路段撒一次盐要跑16公里。按规定,撒盐车平均时速要保持在8—10公里之间,每次作业的时间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也就是说,路政人员要站在敞车上不间歇地、一口气撒盐一个半小时。一次作业下来,马权和队员们经常累得瘫在车上,无法站立;双手红肿得像胡萝卜,鲜血直淌。贵州电视台专题组记者夜间跟车采访,目睹了这种艰苦场面后,感动地说:“我们真想哭!你们是在用生命保畅通。机场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不断交,不容易啊!”
白天也不轻松,一小时一次的分路段巡查、补撒盐,加上路政救援、护送农民工返乡车队、护送电煤车等等,紧张的工作节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如此恶劣的环境,如此紧张的工作节奏,长达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马权和队员们的生物钟完全被打乱,濒临生理承受极限。
    他们的衣袋里基本都装上了三种物品:手机、香烟、药品。马权戏言这三种物品是:手机接指令,香烟提精神,药品保健康。
    他们每天的休息时间零零散散加起来不超过4小时。20多天熬下来,那种期盼完完美美睡一觉的念想已经变成了最强烈的生理需要。
    20多天,他们吃了20多箱方便面,由于缺乏维C和粗纤维,大家普遍口角长疮,解不出大便。长期接触盐,加上寒冷,双手被咬蚀得变成了紫黑色。
    但是,让马权和队员们无比欣慰的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机场公路实现了在整个凝冻期间,24小时全天候畅通无阻,无一起因公路凝冻而断交的记录。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马权凝望着蜿蜒的机场公路、穿梭不息的车辆,顿时豪情万丈,自豪地扬起头,大声说道:“贵阳路政中队不辱使命,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胡颂平  曹庆和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