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现将《海峡导报》刊载的“厦门公路局超限检测站集体受贿调查”一文转载如下,希望引起交通系统各级领导特别是具有执收执法权力的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党纪国法、反商业贿赂和廉洁自律教育。结合当前正在全系统开展的交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对各超限运输检测站、各车辆通行费收费站和各类收费“窗口”进行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监管措施,及时发现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堵塞漏洞,严防问题的发生。
厦门公路局超限检测站集体受贿调查收完黑钱如“打靶归来”
柯某原本是马巷当地农民,靠做小生意谋生,检测站成立后,他成了“看车人”,负责打探路政人员上路巡查的时间和路线,为超限车通风报信,收取“情报费”。
后来,他发现这种方式来钱不快,于是开始收买路政人员,担当起“行贿中介”的角色,检测站多数路政人员第一次受贿都是他送的钱。
有一天晚上,柯某打电话让马巷超限检测站的洪班长带全班路政人员去抓超载车。六部超限车被路政人员堵在了一条小路上。经过柯某的暗示,超载的车主很快明白其中 “奥秘”。如果按规定处理,每辆车要交近5000元罚款,超载车还要扣下,但如果付钱,当场即可放行。因此,经过柯某的 “指点”,车主表示愿意付钱。
柯某是讨价还价的中间人,那天,他对洪班长说:“车子这么多,收7200元算了。”洪班长同意,但是,车主身上的钱不够,一共只有7000元。检测站路政人员拿了钱,当场放车。
在回检测站的路上,5名路政人员和柯某分钱,每人分了1000多元。洪班长向检察官回忆说:“当时,我们还笑着说,这是打靶归来。”
据翔安区检察院调查,马巷检测站集体受贿现象很普遍。全站20多名路政人员参与受贿,仅检测站4名班长在短短的近2年时间里,受贿就将近10万元。
超载车成了提款机
检测站原班长王某在自己的悔过书中反省了自己的受贿心态,“上班有工资拿,还能赚点外快,下班后钱花光了,就再去抓超载车。只要超限车一天不停,我们就有钱赚。”
认识 “看车人”柯某等人后,王班长更加猖狂。王班长等路政人员在旁边,用电话遥控指挥“看车人”收钱,而“看车人”从中赚取中间费和看车费,也乐于从中周旋。
检测站路政人员不仅收钱放车,他们有时还直接向超载车通风报信。漳州有一个车队,超载车每天都要从马巷站通过,为此,车主每月给王班长2000元好处费,让王班长“报个信”。最猖狂时,王班长故意把路政人员用巡逻车载到街上瞎逛,为超限车让道,大开绿灯。
据检察院介绍,原检测站站长许某对站里的路政人员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自己也因受贿罪被另案起诉。站里工作人员受贿的事,许站长也都知道,但因为自己也在受贿,就只好睁一眼,闭一眼。
有人不愿受贿离开
在侦办检测站案件的过程中,检察人员还了解到,在检测站原来有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因不愿参与分 “黑钱”,被迫离开检测站。
这位年轻的大学生因看不惯同事受贿放车,向站长和公路局领导告发班长受贿放车。小伙子为自己举报没有结果而苦恼,但他没有想到,站长也是受贿者之一。在办案时,检察人员本想找这位勇于和腐败行为作斗争的大学生了解情况,却发现,这位大学生早已无奈离开了检测站。原来,他举报后,班长处处刁难他,站领导也认为他的举报行为是给站里抹黑,就让他走人了。
罚款额损失百万元
马巷检测站路政人员的渎职,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据检察机关统计,马巷检测站私放的超限车辆,造成本应上缴给国家的罚款直接损失就达100多万元。
据市公路局证实,超限超载车辆的行驶使翔安区内的国道324线等公路损坏加剧,维修费用自2005年以来就增加605万元。另外,据交警统计,2004年到2006年,也就是在马巷检测站路政人员收钱最猖獗的时期,翔安区与超限超载车辆有关的交通事故有24起,造成人员死亡12人,受伤25人。
两个检测站都堕落
令人震惊的是,厦门另一超限检测站??? 海沧东孚超限检测站同样也是集体受贿。
两个检测站的受贿案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一样都是集体受贿,都是在检测站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受贿。马巷检测站的受贿是通过“看车人”柯某等人充当行贿中介,由“看车人”出面收钱,“看车人”从中捞了更多钱;而东孚检测站受贿者则是直接向车主按月收取好处费。马巷站四位班长是各自带班巡查,每班相对独立受贿,各班受贿金额相差悬殊;而东孚站四位班长则配合 “默契”,不管是谁牵的钱,搭的桥,可以集体受益、集体分钱。
两站相比,东孚站受贿总额更多,仅四位班长最多的一位就收受了32万多元,最少的也有7万多元;而马巷站四位班长总的受贿金额近10万元。近日,海沧区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分别判处东孚检测站四位班长三年到十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而马巷检测站集体受贿案目前还在审理中。
缺乏监督导致窝案
检察机关认为,检测站集体受贿存在监管漏洞。据检察院调查,厦门两个超限检测站内除了站长是国家机关在编人员以外,其余全站路政人员都是临时工作人员,但他们却拥有罚款和扣押的权力。
检察机关认为,检测站的受贿窝案,暴露了检测站在选人用人上把关不严,对路政人员执法缺乏监督,导致部分路政人员日益猖獗,最终形成窝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