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远松
一
山那边
有我们的四川兄弟
河对岸
有我们的天府姐妹
一场巨大的地震灾害
把本来就很近的两省人民
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们捐款
全省交通系统单位和职工
几天时间就捐了八百多万元
四川需要客车
我们组织一百一十五辆
日夜兼程赶往成都
灾区桥梁垮了
我们把十八套战备钢桥及时送去
然而,我们还想
为灾区人民再做点什么
于是,一支带着
大型施工机械的支援队出发了
目的地--重灾区茂县
任务--清除两河口至茂县
二十八公里路段的塌方
使这条国道救灾生命线畅通
情切切,意沉沉
头天通知,第二天就出发
海拔四千二百六十米的夹金山呵
我们来了
上山四十多公里
下山三十多公里
山之陡,路之险
我们这些在贵州大山行走惯了的人
也把心提到嗓子眼
晚上,已经是夏天的夹金山
竟然飘起了雪花
我们有六辆大拖车
因雪而不能前行
只能露宿在山上
累吗?累
难吗?难
但想起当年的红军
十倍艰辛于我们
这点困难
又怎能阻挡我们向前
车过黑水,进入灾区
到处是震垮震裂的房屋
满目是公路上的塌方
从两河口到茂县的二十八公里路呵
是我一生中走过最惊心动魄的路
一辆客车
被砸被挤挂在悬崖边
下面是急浪滔滔的岷江水
一辆大货车
被两块大石从中间砸成两节
山下滚下来的石块
把公路上的防撞护栏揉成“麻花”
本来就破碎的地质
被震成一堆松散的砂石
上万方地往下塌
边坡成了
不断下滑的砂石瀑布
飞砂走石
成了随时随处可见的景象
每一次在砂石瀑布前通过
都是一次生命的冒险
二
五月二十八日凌晨三点十分
这时我们到达灾区的第一个晚上
轰的一声巨大的闷响
接着就是一阵左右晃动
把我从睡梦中摇醒
使我深切的感受到
现在是身在灾区
以后,每天几次余震
成了家常便饭
这是异常艰难的施工
一边施工,一边保持车辆通过
砂,不断的往下滑
石,不断的向下滚
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天太干,风又大
车一过,尘土飞扬
三米之外不见万物
一天吃进的灰尘
比在贵州时一年吃进的还多
每一个从工地回来的工作人员
都成了挖煤的弟兄
但这是汶川大地震的生命线呵
早一天畅通
灾区的抗灾救灾
灾区的恢复重建
就多一分希望
于是,我们迎难而上
五月三十日下午六点半
历时二十二小时
清除塌方八千
费尽心力抢通的一段路
还来不及高兴
半夜塌下来一万八千方
对大自然的这点考验
我们有心理准备
挖掘机
张开钢铁的长臂
装载机
发出有力的鸣响
把贵州交通职工的坚强意志
写在大地,写在长空
把贵州人民的深情厚谊
留在茂县,留在阿坝,留在四川
于是
一堆堆塌方被清除
一段段被埋路面得恢复
经过十天的艰苦奋战
这段使人压抑得喘不过气的
重灾国道生命线
重新洒满阳光
三
人在特殊的环境里
会变得单纯
变得容易沟通
在这里
大家住在一个大棚里
不分职务高低
不论来自何方
都是情同手足的兄弟
白天,十几个小时地工作
晚上,劳累了一天睡在大棚里
鼾声此起彼落
哪管地动山摇
在这里
局长打扫卫生
在这里
院长推水冲厕所
在这里
有点吃的大家分享
在这里
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克时艰
在这里
大家最关心的是施工安全
在这里
有点时间就给亲人发条短信报平安
四
这条救灾生命线上
有着别样的风景
每天从早到晚
来自全国全军的救援车队川流不息
讲着各种口音的救灾人员行色匆匆
大地震呵
又一次彰显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大地震呵
中国,成了一片爱心的海洋
九寨沟,著名的自然风光名胜地
阿坝州,迷人的藏族羌族民族风情
还有我们这次无心欣赏的沿途风光
等到地震灾害过去
等到灾区家园得以重建
等到灾区人民有了开心的笑颜
我们再来看你
到那时,我们身心放松,举杯豪饮
醉在九寨,醉在茂县
醉在阿坝,醉在天府
2008年6月9日完稿于四川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