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通要闻

千里黔北路 一日把家还

发布日期:2009-12-09 00:00 作者:ZYJTJ 来源: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字号:    

    日前,在茅草铺客运站新建成的候车大厅,正安旅客杨先生一家三口坐在里面,眼睛打量着大厅,“这里的环境太好了,还有空调、电视,咱农民出门也享着福啦!”座椅上的老杨感慨地说:“现在回家容易多了!方便多了!”

    如今,这座造型现代、高标准、多功能的茅草铺新客运站的建成运行,让市民的出行更加高效便捷,让外来的游客更舒适而惬意地抵遵。

    60年前的遵义,公路等级低,90%是土石沙路,车辆也少。有多少公里?这是人们30年前出行时的问话,用公里数来估算行程时间。要走几个小时?10年前我们是用时间来安排行程。今天,我们出门就是一句话:走的是什么路!

    在人们的期待中,10月中旬,新茅草铺客运站悄然揭开面纱,这座全省目前等级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地级客运站成为遵义一个新的靓丽窗口。

    近日,记者在新茅草铺客运站看到,尽管人群熙攘但却秩序井然,该站进站广场宽敞开阔,还新建了无障碍通道。售票大厅整洁美观、秩序井然,10个售票窗口和一个机票预售窗口向旅客开放,乘客购票更加快捷、有序,LED电子屏正滚动播出各客运线路票价及乘车注意事项,各岗位的工作人员操作规范、文明、周到地为旅客服务。

    新中国成立初,我市交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1950年,遵义省管公路只有等级极低的土石沙路335公里,有各种老旧不堪的汽车112辆。1953年初,成立遵义运输公司,从事公路运输的只有38辆。至1960年底,全市共有汽车站15个,到1978年底,遵义境内仅有机动车5357辆,其中货车3938辆、客车779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交通运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多家办运输的发展局面。1986年我市首次出现个体经营运输,当年就发展到823户,至2007年底,遵义籍机动车已达到24万辆,是改革开放之初的45.2倍,人车比例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010:1提高到31:1。

    时间忠实记录了遵义公路的变迁。解放以来,遵义公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遵义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谱写出了公路发展的新篇章。放眼望去,青山绿水间一条条宽敞的高速公路上,穿梭的车辆汇成欢腾的车流形成壮丽的风景线,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使乡村、城市融为一体,快速便捷的交通,提升了百姓的生活质量,拉动了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奔小康的进程。

    随着忠庄客运站、遵义客运站、茅草铺客运站、赤水长途旅游汽车站、湄潭货运站等功能齐全的枢纽站相继建成,遵义公路枢纽组织管理中心即将完工,我市以区域重点城市为中心,以乡镇客运站为节点,以农村停车点为末梢,集疏便捷、辐射城乡的综合站场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2007年,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开展并建成农村公路乘客招呼站224个,深化了交通服务“三农”的内涵。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汽车站101个(其中一级站3个、二级站13个、三级站11个、四级站8个),境内12个县级汽车站全部达到国家二级站场标准。

    未来5年至10年,我市将紧紧围绕“全市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发展目标,将投入1030亿元,强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遵义机场、黔渝快速铁路、仁怀至赤水高速公路、绥阳至遵义高速公路、马场坪至道真高速公路、遵义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肖 文报道,原载于2009年12月7日《遵义日报》第一版)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