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通要闻

天堑变通途 关山度若飞

发布日期:2009-12-22 00:00 作者:李黔刚 来源: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字号: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证明,我们的先祖就是在跨越了一个个江河峡谷、急流险滩之后,才一步一步从洪荒走向文明的。目前,在钢桁梁悬索桥中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六”的坝陵河大桥已经在贵州建成。它象征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跨越,也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重大物质成果。

  ——题记
 

    自2005年以来,记者到坝陵河大桥工地采访已有数十次之多,而每一次采访都会随着大桥工程的进展有着新的感受。
  坝陵河大桥通车在即,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徜徉在2000多米长的桥面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大桥的雄伟壮观,感受到了桥梁建设者们巧夺天工的绝技与智慧。
  这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时刻,从一座雄伟壮观的大跨径悬索桥上“飞渡”数百米深、上千米宽的山谷,乘车过桥只需一分多钟,与现在绕道行驶相比可节省半个多小时,而桥梁建设者们却为这座桥的“横空出世”走过了四载的时光。如今,记者眼中的坝陵河大桥宛如一道壮丽的彩虹,更如一座中国筑桥史上的丰碑,承载着我国桥梁建设者们的心血和汗水。

中国第一,世界第六

    坝陵河特大桥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上海至昆明高速公路贵州镇宁至胜境关段的控制性工程,是目前已建成的“中国第一,世界第六”的世界级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其主桥为1088米钢桁架悬索桥,全桥长2237米,桥面至水面高约370米,总概算约14.8亿元,为目前贵州省内交通建设独立大桥投资之最。
  “中国第一,世界第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概念,而是桥梁建设者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理念的提升、管理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坝陵河特大桥的建设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离不开交通运输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离不开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等单位领导多次深入建设工地现场调研,组织协调各种关系,指导工程建设,解决施工难题,为大桥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克难攻关勇者胜

    贵州,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73%,给筑路建桥人带来了许多难题。然而,建设者们通过科技攻关,让贵州省境内1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照样和谐穿山越岭,不断延伸。为确保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坝陵河大桥顺利建设并提升大桥的建设质量,镇胜公路坝陵河北盘江大桥建设指挥部(以下简称“两桥建设指挥部”)组织了国内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设计、科研及施工单位联合对坝陵河特大桥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坝陵河大桥跨越坝陵河大峡谷,山高谷深,跨度大,采用何种桥型,成了建设者们关注的焦点。设计期间,设计单位不仅对桥位进行了方案比选,还进行了连续刚构桥、斜拉桥、悬索桥三种桥型的设计,并对同桥型不同跨径的桥梁进行了综合分析,设计了主跨220米及268米的多跨连续刚构方案以及主跨400米三塔斜拉桥和主跨450米两塔斜拉桥方案。由于连续刚构桥方案有数个桥墩高达300米,斜拉桥塔高达430米,高墩、高塔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都较大,下部结构施工工期相对较长;上部结构因采用整体式箱梁,节段重,施工难度大。经过对多个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的综合比选,最终决定采用主跨为1088米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方案。在无通航河道的山区修建跨径超过千米的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这在国内尚属首例,在世界也属首次。
  两桥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熊世龙告诉记者,坝陵河大桥的建设对缩短我国和世界先进桥梁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从坝陵河大桥开工之日起,这座桥就承载着各级领导关心的目光,承载着两岸人民“天堑变通途”的企盼,也承载着桥梁专家挑战极限的豪迈心情。放眼世界范围内,能够给大桥建设者提供借鉴的只有著名的日本明石海峡大桥的建设,但坝陵河大桥所跨越的大峡谷环境恶劣,河流无法通航。这意味着,坝陵河大桥钢桁梁架设将不可能采用河上和海面上使用的“船运就位、垂直起吊”常规方案。经过大桥建设者与国内外桥梁专家多方考察、论证,最终确定了利用桥面吊机从索塔处向跨中逐段拼装就位的方案,这是国内在大跨径悬索桥钢桁梁架设上首次采用桥面吊机方案。这也意味着过去在大江大河适用的吊机架设方案要重新进行试验,方案都要重新进行组合,甚至连评定的标准都要重新制定。 

自主创新创奇迹

    创新是坝陵河大桥建设的灵魂。回顾大桥的建设历程,熊世龙感慨地说:“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坝陵河大桥。一是理念创新;二是技术创新;三是管理创新。通过这三大创新,大桥在安全和进度方面均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在诸多恶劣条件的考验下,工程建设中未发生一起死亡事故,创造了仅用4年零8个月便实现大桥建成的工程奇迹。”
  谈起坝陵河大桥采用的多项新工艺、新技术,两桥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周平如数家珍:利用桥面吊机从索塔处向跨中逐段拼装的施工工艺是国内首次在上千米桥梁上采用,世界上首次在桥梁建设中采用移动塔吊,在观光通道上方设置气动翼板抵抗横向风荷载和遥控氦气飞艇施放先导索技术更是世界首创,移动模架和液压爬模施工技术、高标号高扬程泵送机制砂混凝土、柔索悬臂架设钢桁加劲梁等均是国内领先的施工工艺。“坝陵河大桥让全国知道了贵州,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了中国。尽管大桥是个庞然大物,但总感觉像自己的孩子。看着大桥每天都以新的面貌出现,一天天茁壮成长,总让人感到欣慰和自豪。”周平这位留学日本归来的博士对记者发表了自己的建桥感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坝陵河大桥共浇筑混凝土约25万立方米,使用各类钢材约6.5万吨。建设者在设计、施工中对高塔混凝土的泵送工艺、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设计、岸坡稳定性分析、结构的抗风抗震性能、隧道锚的开挖工艺、结构的耐久性设计等10多项关键技术进行了专题研究,确保了大桥结构安全、经济合理。除此之外,建设者还对大桥进行了景观与环保设计,使主塔、锚碇及引桥的造型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西锚碇采用隧道锚形式,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在大桥建设的1400多个日日夜夜里,每一位施工人员夏天要面对大峡谷的蚊虫叮咬,冬天要冒着数九严寒紧张施工。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建设者们始终都坚守在岗位上。为了确保大桥顺利建成,建设者们冒着严寒,在距离谷底370多米高的桥面上连续施工若干个昼夜。在关岭大峡谷入冬后最冷的日子里,寒风中飘着雪花,辛苦和危险可想而知。但是,建设者中没一个人喊累,没一个人叫苦,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记者从坝陵河大桥日志中清晰地看到了这座大桥建设的主要轨迹:2005年4月18日,坝陵河大桥开工建设;2007年3月30日,坝陵河大桥西主塔成功实现主塔封顶;2007年8月30日,坝陵河大桥采用遥控氦气飞艇牵引施工技术成功进行先导索施工;2008年8月3日,坝陵河大桥第一片钢桁梁安装到位;2009年5月18日,大桥成功合龙。这一段段历史和记录也永远留在了中国桥梁发展的日志上。而对大桥建设者来说,将日历翻到2009年年末是极其不易的:巨壑绝壁间的施工组织、200多米高的主塔施工、90米高的引桥钢管高支架安装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隧道锚”的西锚碇开挖……大桥建设中,面对诸多世界级的施工难题,他们用“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的精神,捍卫了中国桥梁建设者的尊严。
  今年12月上旬,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海涛来到坝陵河大桥工地考察调研,对大桥进展和科研创新工作上取得的突破以及建设者在现场施工中重质量、保安全的管理方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周海涛说,今天的技术创新也就是明天的最先进技术。这座顺利建成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是贵州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标志性成果,不仅是贵州省桥梁建设史上新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在高山峡谷区修建上千米超大跨径桥梁的新起点,为中国桥梁史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将成为中国桥梁建设跻身世界桥梁强国之列的标志性建筑。坝陵河大桥的建设也培养出了一批特大桥梁的建设、管理、设计、施工、监理方面的人才,为将来我国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建设更大跨径的桥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富民兴黔新跨度

  采访中,记者听到许多人都说,我们翘首企盼的坝陵河大桥终于可以敞开怀抱,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了。在参与建设坝陵河大桥之前,大家也参加过许多的道路工程建设,但是没有一个工程像坝陵河大桥那样让他们魂牵梦萦的。无论是指挥者、设计者,还是管理者,他们都发挥了特别能吃苦、特别有技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建设精神,他们共同见证了大桥的诞生。
  “大桥通车后,来往黔滇两省的车辆将在宽阔的桥面上川流不息。站立桥头,你便相当于身处100多层高的摩天大楼上,这个时候,你不但会感叹大自然的伟大,更会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取得的决定性胜利喜极而泣!”一位在坝陵河大桥工地的现场技术员对能参与修建大桥感到由衷的自豪。建设者们正是用他们的毅力、奉献、勇敢和智慧,谱写了一个个传奇,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一座桥的修建,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从全国各地的修桥历史上更可看出一国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情况。”这是著名的桥梁大师茅以升先生关于桥的一段精辟论述。的确,中国桥梁建设的发展历程正是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桥梁跨越式发展正是与改革开放同行。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桥梁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如果站在大发展的高度去审视坝陵河大桥,人们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通道概念。坝陵河大桥的东边是壮美的黄果树大瀑布、西侧是三国索马古道、南有神秘的红岩天书、北靠滴水滩瀑布,这些景致,巧夺天工,相得益彰。因此,坝陵河大桥凌空飞架于关岭大峡谷之上,在书写世界建桥史奇迹的同时,还将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大桥通车之日,当地老百姓不仅要到桥头一睹“彩虹”的风采,还将自发地组织腰鼓队庆贺,以示对这一宏大工程的由衷兴奋和赞扬。村民们畅想着通车后车水马龙的情景,纷纷喜上眉梢地说:“我们祖祖辈辈多年来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化崎岖为坦荡,任风云之舒卷。雄浑壮美、大气磅礴的坝陵河大桥将承载着贵州人民“富民兴黔”的梦想,也寄托着奔向未来的无限希望。
  历史将铭记为坝陵河大桥作出贡献的建设者们!


 
来源:《中国交通报》2009年12月18日第二、三版 王涵 本报记者 李黔刚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