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通要闻

遵义:中国革命转折地

发布日期:2011-07-21 09:27 作者:李黔刚 来源: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字号:    
   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简称遵义会议决议)。决议明确指出,博古、李德以单纯防御路线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等在领导红军长期作战中形成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
  遵义会议还制定了红军之后的任务和战略方针,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据新华社)
 
  
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
 
  遵义市老城红旗路80号,有幢砖木结构、通体用灰砖砌成的两层楼房,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是贵州军阀、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住宅。楼房座北朝南,平面呈曲尺形,一楼有走廊,楼层四面有柱廊,面阔25.75米,进深16.95米,高12米,占地面积528平方米,这里便是后来的遵义会议纪念馆。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总司令部即设于此。遵义会议会址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还有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住处和红军总政治部旧址。1964年,毛泽东为纪念馆手书“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
  距遵义市区50公里远的娄山关,是川黔公路和铁路交通要道,这里也是当时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北渡乌江攻占遵义后,红军先头部队乘胜向北追击,1月9日在娄山关击溃黔军两个团,进抵川黔毗邻的桐梓、松坎、酒店垭一线。红军以大娄山脉为屏障,阻击北犯之敌,确保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公路通了脑筋活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秀美的革命老区——遵义,最能触动人心的是脚下的路。蓝天下、雾霭里,四通八达的路网,便捷的交通运输,时空在缩短,富裕在延伸。
  “要想富,先修路”、“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这些理念在遵义近年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印证。1997年11月,历时5年建设的贵阳至遵义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遵义不通高等级公路的历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五”期间,该公路又进行升级改造为高速公路,进一步缩短了遵义至省会贵阳之间的距离。2005年12月,被专家称为“世界级难度”的崇溪河至遵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真正意义上贯通了西南出海大通道,结束了贵州没有高速公路出省的历史。
  如今,遵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除凤冈、务川外,其余县(区、市)通二级以上等级公路,初步形成连通成渝经济圈、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贵阳城市经济圈的高速公路通道。
 “公路通了,收入多了,脑筋活了,面貌变了。”这是农民群众的切身感受。畅通的县乡道路连通了遵义的沟沟岔岔,也拉近了党和政府与老百姓的距离,农村公路建设改变了农村面貌,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推动了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遵义会议会址。  李先进摄
 
贵阳至遵义高速公路。邓望庐摄
 
  来源:《中国交通报》2011年7月21日第四版 文图除署名外由 遵义市交通运输局、本报驻贵州记者站 提供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