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习水县境内“四渡赤水的青杠坡遗址”远望即将路基贯通的仁赤高速公路
省交通运输厅“120天大会战”正如火如荼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各项目标任务工作已经进入冲刺的关键时刻,各项目建设者在建设中都提起万分信心、团结拼搏、攻坚克难,拿出了“亮剑”精神,大战120天。继厅组织的“2012贵州交通重点工程建设120天大会战”媒体采访团先后深入到惠水至兴仁高速公路惠镇段、遵义至毕节高速公路、思南至剑河高速公路、黔西至织金高速公路施工现场采访后,记者采访团的“第五站”来到了仁怀至赤水高速公路施工(下文简称仁赤高速公路)现场,对项目建设密切协调各方、众志成城、克难攻坚、合理推进项目工程更好更快发展建设等深入了解和宣传,整个施工场面高潮迭起,施工人员信心十足。
本次采访三宗“最”
12月10至12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新华社、中国交通报、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都市报、贵州商报、黔中早报、贵阳晚报、贵阳日报等中央及省内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一行共12人经过数百公里的车程深入到正在建设中的仁怀至赤水高速公路第八、九、十、十三、二十二等合同段施工现场进行采访,从施工氛围来看,工地上呈现出一派激情高涨、你追我赶、攻坚克难、大干快干的场面,大家都在抢机遇、自行施压、快速行动,为实现目标任务高效运转,正强有力地推动项目跨步向前跨越。
三天时间,采访团一行乘车累计奔波25个小时,颠簸的路程,湿冷的天气,多雾的环境,温度只有5摄氏度,加上沿途海拔落差很大,整段高速公路从海拔最高处的习水县一路下坡到海拔最低点的土城镇,落差高达620多米,记者们明显感到身体不适,耳膜瞬间膨胀、头晕,却没有任何一个记者叫苦,仍然坚持记录着仁赤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每一个细节。此次采访团较之前几次创造了三宗“最”,即采访路程最长、采访标段最多、采访内容最丰富的一次。
打通川黔两省“咽喉要塞”
“问苍茫大地路在何方?”,这是2010年9月仁赤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进场之后,站在跌宕起伏的山峦上,大家内心的感叹,甚至个别合同段望而却步,曾一度想要放弃,但经过三年的顽强拼搏,已完成施工总量90%的仁怀至赤水高速公路,已是赤水河畔巨龙腾起。
据仁赤高速项目办主任徐阳介绍,仁赤高速公路项目是省公路局作为高速公路建设业主的第一个项目,是《贵州高速高速公路网规划》(简称“678”网)中“五纵”赤水至望谟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北接已开工建设的四川成(都)自(贡)泸(州)赤(水)高速公路,南连已建成的茅台高速公路,将与杭瑞高速公路、南海(贵遵)高速连通,该项目的建成,打通川黔两省“咽喉要塞”,既是四川省南下出海最为便捷的“咽喉”通道,又是我省北上的高速公路通道,也是对厦蓉、兰海两条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补充。路线起于自遵赤高速白腊坎---茅台段仁怀市罗汪田,仁怀市西南罗旺田,顺接白腊坎至茅台高速公路,止于赤水市赤水河大桥,接泸州至赤水高速公路。该项目路线全长163.6公里,全线共有桥梁162座、隧道30座,其中赤水河大桥为贵州和四川交界,桥隧比44.23%。全线按四车道高速公路建设,设计时速为80km/h,项目总投资143.26亿元,有望在明年国庆实现全线通车。
据悉,明年建成后,将彻底改写习水、赤水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从贵阳出发,经贵遵高速、茅台高速,贵阳至赤水的行车距离将缩短至4小时左右。贵阳至成都也将不必再绕重庆,并由之前的8个多小时缩短至6个小时左右。
一路穿山破壁架飞桥
在第九合同段的二郎河大桥,桥区所在位置为典型的贵州山区“V”型河谷,记者们为了深切感受工人们在坡度高达56度的峭壁上施工,不怕畏惧,主动向项目办申请乘坐施工电梯到达二郎河大桥离地面250多米高的4、5号桥墩上采访。站在桥墩上,中国新闻社的记者鲍光翔感慨说:“虽然施工电梯很安全,但是每天面对的施工环境,偶尔由上往下望,还是会觉得心惊胆战,这些施工工人真是很不容易。”
让记者们都颇为感慨的还有在赤水市境内的第二十二合同段,地形险要多为两山夹一沟的鸡爪地形,斜坡陡峻、落差大,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工地现场地形,最初项目施工主要便道都是利用地方路,但是坡度大、弯道急,而且路面都是红砂岩粉质土,雨天容易打滑侧翻,前期施工一度无法正常运行,施工队伍一度采用马队驮运地材,人工抗运钢筋至施工点。最终经过大家的克服与坚持,将原先湿滑的主便道拓宽、硬化,既让工程顺利进行也方便了地方民众、惠及民生。“三分钟的开车路程,我用了三年的坚守”,该合同段项目经理刘洪双如是说。
“绿、红、白”三色路
仁赤高速公路穿越的仁、习、赤三县(市),经过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主战场,遍布红军先烈的足迹;也是国酒茅台和著名品牌习酒的出产地,沿途处处酒香四溢;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为代表的黔北秀丽山水蕴藏着多种世界珍稀的动植物,可谓是白酒文化璀璨,红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优美。
仁赤高速公路建设中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仁赤高速公路沿线也是“四渡赤水”。在高速公路四次跨越的赤水河中,生存着100多种珍稀鱼类。为了避免施工时对赤水河造成污染,各施工单位拿出建设经费的5%,投入到环境保护中。第十八合同段土城特大桥的建设采用防护架、被动防护网等3层防护措施,开工以来长约5公里的被动防护网拦截了大量的泥土、滚石,拦截几百斤重的石头不计其数。仁赤高速公路的建设用实际行动把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落实到实处,注重项目与沿线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的和谐相处,不仅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红色旅游区的地表生态,造福一方百姓。
“仁赤高速公路也是国家十三个部委联合确定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是贵阳——遵义——仁怀——赤水——泸州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路段”。徐阳表示,为凸显沿线地方文化特色,展现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统筹协调、成本不增的原则,提出了要以路为主,以景为辅,在全线收费站、停车区、服务区、互通区,主线绿化、边坡防护、挡墙砌筑等环节,因地制宜、因情置景地体现“绿、红、白”三色元素(绿色长廊、红色记忆、白酒文化)的建设理念。并且也将更快实现旅游金三角,给贵州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在赤水市境内的第22合同段现场,工人正在焊接钢筋 。
已完成施工总量90%的仁怀至赤水高速公路上,工人们正在做最后的冲刺。
采访团正位于离地面200多米高的二郎河特大桥上进行采访 。
第22合同段项目经理刘洪双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
仁赤高速公路攻克瓦斯隧道。
项目办主任徐阳正在向采访团介绍项目修建情况。
在建中保护生态实现“绿色施工”。
王杨 王佳佳 摄影报道
中央及省内媒体发布的部分新闻稿件链接:
《贵州日报》 《贵阳晚报》
《黔中早报》 《贵州都市报》
《贵州商报》 《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