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立斌是省交通运输厅2012年3月派驻黔西县锦星镇白泥村的驻村干部。据悉,该厅同时派到黔西县驻村的共有8名队员中,按年龄区分他排名第三,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三哥”。
三哥是从黔东南苗岭大山寨子走出来的苗家汉子,对农村有着丰厚的感情。驻村前,三哥正好回老家休年度假,当他得知组织决定他到黔西县开展驻村工作通知后,他当即结束休假,提前一周归队,二话不说就打起背包来到黔西县锦星镇白泥村。
驻村工作对他来说并不陌生,早在2004年,还在驻贵阳解放军第四十四医院任职时,省军区曾派他到织金县茶店乡开展党建扶贫工作,挂职任该乡党委委员、副书记,对口帮扶团结、以补2个行政村做了13个月的党建扶贫工作。三哥年老多病的母亲在农村无人照顾,儿子读小学三年级,也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这次他再次被派驻村,不堪重负的家庭重担就落在他爱人王艳一个人的身上。
为扎实推进“帮县、联乡、驻村”工作,使驻村能够“驻得下,能安心,真实驻”,三哥从老家把年近七旬且体弱多病的母亲接到贵阳,由爱人承担起照顾老人起居和接送儿子上学的重担。这样三哥就无更多的无后顾之忧,一心赴在驻村工作上。
主动帮扶,先行先试,积极探索驻村工作新路子是杨立斌开展驻村工作的一大靓点。
到白泥村开展驻村以来,杨立斌用1个多月的时间对全村的12个村民组的农户进行走访调研,深入白泥村的每一个旮旯角角。并于5月份撰写了第一份驻村调研报告,成为省交通运输厅黔西驻村工作组完成调研报告的第一人。他不仅关心所驻村的发展,还对能有利于带动所驻村经济发展的其它项目和其他村也是他关心的重点。毕竟一个村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能整合资源,充分利用他村的资源优势来带动所驻村的经济发展,巧劲互利互补,最终实现共赢。为此,他在调研中得知锦星镇东庄村凹水河是黔西县洪家渡库区乡村旅游开发的景区,但目前没有码头,制约了旅游开发和织金县茶店乡、大方县鸡场乡等两岸三地村民的水上物流,以及村民的日常走亲访友轮渡无码头的难题,三地老百姓非常迫切希望能有一个码头满足日常的轮渡。而去凹水河码头,白泥村是必经之路,如果码头修建起来了,库区的旅游开发起来,借助这一优势,将会拉动所驻的村有着享誉毕节市的“丁扬斌故居”等“白泥十景”的乡村旅游。为此,他积极把此情况向工作组进行汇报,得到了工作组的肯定。2012年6月25日,他把调研报告递到了省航务管理机关,并得到了有关领导重视,主要领导在报告上作了批示,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前去实地勘察,解决老百姓水上出行难题。于是2012年7月5日、12月18日派出专家组到凹水河洪家渡库区对码头建设进行实地勘察。“今天这事是驻村以来最为高兴的一件事,能为百姓做点好事,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帮助,对本人驻村促动很大”!这是在三哥“驻村工作日记”上看到的一段记录。
为此他和工作组与地方政府、职能单位先后召开7次联席会议,与省交通厅、省航务局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协调、沟通,多次往返于黔西――贵阳,协调各方关系。在他的努力协调下,目前项目已基本落实,县政府已经召开联席会议,明确码头建设业主为锦星镇政府,县移民局、县海事处作为工程主管监管单位,注重工程质量监督,资金专款专用,尽早项目落地建设。据了解,码头建设整合资金投资将超过200万元,且资金已经到位,项目整合有关事项已经明确,在库区低水位季节即可开工建设,锦星镇凹水河码头成功建设指日可待。
杨立斌在他的工作台账上写道:关心教育就是关心未来。杨立斌读的书不多,是解放军所学校培育了他。在部队的16年,他不断地刻苦学习,成长为一名基层干部。他深有感触地说,要改变白泥村的现状只有从良好的基础教育抓起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山村旧观念,带来新发展。
白泥村有一个完全小学,该校也成为杨立斌的驻村帮促对象。当获悉该校有许多品学兼优、留守、贫困和单亲学生时,他座不住了。他利用回厅汇报工作的机会,多方联系战友、朋友、同事,宣传农村教育现状,主题直奔爱心助学的事。在他的一番用心良苦下,于2012年5月27日在省城贵阳联系到了3位“爱心妈妈”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亲自驾车载着3位“爱心妈妈”来到白泥村,将3000余元的衣物、书包以及《十万个为什么》等生活学习用品送到了留守贫困儿童、品学兼优的丁云书等3名贫困学生的手中,这他们第一次收到六一节的礼物。国庆节前夕,我曾经去锦星镇白泥村采访杨立斌,回来后将这些村民的生活状况告知了北京新闻界的朋友,后来就有了《中国交通建设监理》编辑部副主任王娜、编辑韩香、科来福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婧等“爱心妈妈”邮寄来的包裹和新年“压岁钱”,李迁义、万佳小朋友等成为第一批幸福的受益者。
彭益是白泥小学六年级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跟不上,为此辍学在家。2012年6月5日,三哥下到白泥村5组移民街查看百姓反映因长时间下雨有部分农户受灾情况时,看到彭益和其母亲在家,三哥便好奇地问,现在是上学时间,为什么他会留在家里不去上学?经了解得知此情况后,三哥及时地与学校领导取得联系,由于当时快要放署假,当即去上学不现实,但三哥一直把此事牢记在心上。8月23日三哥再次来到五组彭益家,与其父亲彭卫亲交换意见,共同做彭益的思想工作,给他鼓励,彭益表示要上学,希望通过三哥和学校领导或老师联系一下能去上学。经三哥与白泥小学校长联系,并答应在8月31日开学时由家长带来报名。8月31日在开学那天,三哥又亲自和家长一起,带着彭益到学校,亲自把学生交给了老师。现在彭益高兴地在学校上着学。
自杨立斌驻村以来近一年时间,已帮助1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积极发起“爱心妈妈”行动,先后来自北京的爱心妈妈3人,贵阳的爱心妈妈3人、爱心姐姐1人,共7人,爱心物资折合人民币11000余元,现金1000元。解决了7名留守单亲和贫困儿童一年的就学和基本生活,受到省内媒体的关注并相继作了报道。
由于白泥小学地处农村,接触外界较少,为了使学校教师开拓眼界,提高教学质量,杨立斌打算在他有限的驻村期间,联系到省内外实力雄厚、教学质量优越的小学校与白泥小学开展共建,共同提高。
在三哥的手机上还保留着一条短信:“今天真的很感谢你,谢谢。如果多有些你这样的父母官,世界会更美好——陈娅”。陈娅是从白泥村出生在黔西县城长大的姑娘。去年从贵州民族大学毕业,因其已经考取贵定县某中学教师一职,现正在政审,需要提供其母亲一个政审材料,故回到村委会开证明。当天村干部全部在镇上开会,三哥便邀请其进屋后递上热茶,报纸杂志等,与其谈工作,谈人生,唠家常等等。由于白泥村距县城还有20公里,天色已晚,已无进城的车了,三哥担心姑娘回去的路上不安全,便亲自驾车把陈娅安全送到县城。当他在黑夜中返回村的途中接到了陈娅发来的短信。杨立斌在当天的驻村工作台账上写道:厅领导希望我们在农村要踏实工作,融入群众,多做好事实事,才能赢得当地老百姓的夸奖和口碑。
2013年元旦之后,笔者再次来到白泥村采访时,村民雷文军动情地说:“杨立斌到我村是一心为老百姓现在和将来的发展着想,我非常佩服,我准备在腊月杀年猪时邀请他来我家作客,以农村最隆重的方式好好地款待他,如果他不在,我年猪就不杀!”杨立斌此时只是紧紧地握着雷文军的手,动情地连连说谢谢。
杨立斌是军队转业干部,至今还是保持着军人作风,他敢想敢干、处事果断、雷厉风行。2012年8月29日至30日,由省直机关工委副巡视员鲍廷英率“帮县联乡驻村”工作调研组来到三哥的驻村点锦星镇白泥村,看到三哥床上的被子叠成了“豆腐块”,也是从部队转业的她饱含深情地说:“看到你的被子后,勾起了我曾经在部队时的许多美好回忆”。 “每每看到自己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便会感觉又回到了在部队时年轻的状态,找回了充满激情岁月的感觉,在驻村工作中又找到了自信,多了些责任”杨立斌说。是啊,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在部队服役的16个年头里就2次被评为优秀士兵,3次荣立三等功,8次获得军事训练“武状元”、“训练标兵、尖子”和各种嘉奖。
驻村后,他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主要是路子少,点子不多,村干部和群众观念需要更新。为此,他曾带着4名村干部到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蓬来村的贵州省农业展示基地“蓬来仙界”参观学习。通过学习,4名村干部感受颇深,对回村后怎样发展农业等都有了自己的打算,有的村干部对展示基地的“裸仁瓜”(即无壳瓜子)、柠檬香草等项目种植还颇有兴趣;12月4日至7日,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他又带着村副主任周永禄远赴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黄渡乡付村香草基地考察香草项目。在安徽期间,他对该基地的8个香草品种项目认真进行了考察和学习,虚心向基地的负责人桂纲要请教到了详细的种植技术、土壤要求、气候条件等技术,准备引进香草种植项目在白泥村发展。当采访周永禄时,他激动地说:“杨立斌为发展我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动了不少脑筋,想尽了不少办法,通过走出去使我们大开眼界,思想触动很大,看到别人通过发展农村特色农业都成功发家或致富了,相信我们也可以做到,多有这样的干部下来基层,我村的发展就有希望了”。
除了使群众改变对驻村干部的印象,他以实际行动感动着村民。他主动要求村里给他分配两小块“责任地”。他便在地里种植起了黄豆、小瓜、包谷、辣椒、大白菜等10个品种农作物,并收获了二百多斤小瓜,一百多斤玉米, 三十多斤辣椒,以及大豆等。通过身体力行的责任地行动,给村民传达一个信息:驻村干部不是来走一朝就“闪人”的,是真正来村里驻得下来的。在他的驻村工作台账记录,驻村10个月来,他实际驻村天数达215天。
杨立斌一心赴在驻村工作上,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实事,受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
看到杨立斌的敬业精神,把驻村当故乡,对白泥村的深厚感情,视村民为父母,他的妻子王艳的态度也一天天改变着。每每杨立斌在驻村期间经常打电话回来,对妻儿和年老多病的母亲问候,妻子王艳一次次感动着,饱含深情对杨立斌说:“你把他乡当故乡,我为家中挑大梁,你就放心地驻村工作吧”。(张礼杰)
杨立斌简介:
杨立斌,1972年7月出生,男,苗族,任贵州省交通运输工会主任科员,现驻黔西县锦星镇白泥村,任白泥村党支部副书记。
链接:
白泥村是锦星镇经济发展和农业大村之一。属二类贫困村。村地处锦星镇政府西南角,距镇政府1.3公里,距黔西县城20公里。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是黔西县通往洪家渡库区凹水河旅游景区必经之路。白泥村总面积11.7平方公里,所辖12个村民组,全村总户数1052户,总人口为4863人。分别居住有汉、布依、水、苗、彝、白、蒙古族和穿青人等等民族,其中汉族829户,布依、水族62户,彝族43户,白族10户,苗族5户,蒙古族2户,穿青人1户。汉族是白泥村的绝对人口,占全村人口数的80%以上。
白泥村现有耕地2810亩,其中田2047亩。有集体山林271亩,森林覆盖面积达16%左右。全村支柱产业为水稻、油菜、玉米为主,年人均收入2098元,有集体经济实体3个,有示范服务基地2个。
“十大景点”点缀着白泥村旅游前景广阔。白泥村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寨,也是一个亟具乡村特色旅游开发的村寨。经统计,白泥村现有以下十个景点:丁扬斌故居、老营盘古战场遗址、大夫第府、万人坟、王三善墓、庶吉士侯公光昭进士匾和侯仲章墓、马氏民居、十五洞桥、台轿坡桂花树、绿塘子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