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7日至8日,中国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黔中早报、贵州商报、贵州民族报、毕节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记者,冒着零下3度的严寒深入我厅黔西驻村干部所在村采访。
驻村临时党支部
7日12点35分,各路记者驱车来到我厅黔西县驻村干部临时党支部。在驻村临时党支部,记者们了解我厅黔西驻村干部工作基本情况,查看驻村工作台账和驻村干部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图片展,认真听取我厅黔西驻村工作组长萧静介绍驻村工作情况。据了解,交通运输厅黔西县驻村临时党支部是交通运输厅驻黔西驻村干部工作联系地,同时也是驻村干部学习上级文件、探讨、交流驻村工作经验、集中解决问题的临时聚点。
雨朵村
14时50分,媒体记者来到黔西县雨朵镇敬老院。敬老院建于2009年7月,现有50名五保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当媒体记者与驻村干部走到敬老院时,老人们马上围了上来,首先第一个与驻村干部萧静、杨立斌等干部打招呼,又是拥抱又是握手,好不热情,不难看出,驻村干部与老人们已经成了忘年交、老朋友。还未进屋,一个老人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们驻村干部,原来是驻村干部萧静曾答应送给老人买一把口琴。萧静对老人说:“大爷,你不用担心,口琴我给你带来了。”萧静从包里拿出口琴双手递给老人,老人从期待的眼神一下子开心地笑了,拆开包装,摸着崭新的口琴,老人爱不释手,迫不及待放在嘴上,动情地吹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进屋子,老人们又纷纷围坐在驻村干部身旁,一位老人拉起了二胡,另一位老人还随着二胡的音乐节奏欢快地跳起舞蹈,引得记者们纷纷拍照。
15时35分,黔西县雨朵镇中心小学,记者们详细了解驻村干部萧静帮助失学儿童赵恒重返校园以及帮助其他2名贫困学生的感人事迹,孩子们因感动而泪流满面,在场的1名女记者和1名随行女干部被驻村干部的行动也感动得热泪盈眶。贵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盼盼将爱心人士捐赠的1000元现金交给张勇校长,另外自己还从兜里地掏出200元现金塞给张校长,请他转交给目前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孩子们。
16时20分,黔西县雨朵村村委会。齐聚了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村支两委干部、地方企业、爱心人士以及雨朵村部分村民。
雨朵村村主任赵朝文说:“是我说呀!省委省政府派到我们黔西的‘八兄弟’,尤其是萧主任,他所做的好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自来到我们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村里、吃在村里,睡在村里,走访群众,走村串寨,帮助困难学生、困难家庭,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尤其是我们村里这条1.7公里的爱心路,他多方协调,忙前跑后,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就是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和为对老百姓做实事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一些地方企业和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修好了这条爱心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
黔西县沙石行业商会会长赵俪霞说:“是呀!我们也是被他这种为老百姓诚心诚意做事的精神所打动。要知道,我们有很多砂石场至今还背着债务,当我第一次见到萧静这个从省里派下来的驻村干部,我被他那种真诚所打动,他家不在黔西而来黔西帮我们,把他乡当故乡,我们作为黔西人还有什么理由袖手旁观呢?于是我动员了几个砂石场,他们都爽快地伸出援手……
记者们离开雨朵村村委会,前往驻村干部萧静经常帮助的贫困户张光胜家,受助的大爷不在家,萧静将曾经大爷要求送给他的一张照片交给了大娘,同时还将在村里驻村时的一床军用被子送给了大爷的智障儿媳,他说:“昨天我来过,看见他们冬天只有一床棉被,这些天下凝冻容易冻坏身子。”离开大爷家时,有的记者和干部被驻村干部经常帮助困难老人的做法所感动,临走时,他们也悄悄塞给大娘几百元钱。
17时50分,记者一行来到残疾人沈江河家,沈家河告诉记者:“我今年35岁了,由于从小就有一种怪病缠身,肌肉萎缩,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回家,20岁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但我有一个爱好,喜欢看书,在家人的帮助下我试着写一些心得体会,也学着写散文、诗歌、小故事,写主要依靠电脑,打字我只有一个指头能动,我向多家杂志社投稿都石沉大海,我一度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但我看着父母期待的眼神,我实在不忍心离开他们,正当我处在矛盾中时,萧哥(其实他比我小)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他给我力量、给我勇气给我希望,萧哥说,通过我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圆我轮椅上的文学梦。现在,我每天都都坚持写作,在萧哥的指导下,我的文字功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今年三月他驻村就满一年啦!听他们说,萧哥要回去了,此时,我多希望萧哥能继续留下来驻村,这不光是我所希望的,也是我们全村老百姓所希望的,可我们也不能自私,他也有他的工作,他也有家,有年迈的父母、老婆、孩子以及亲人,也需要他的关心和照顾,我想,在他驻村的这一年里,他亏欠家人的实在太多太多,不过我们还是希望他有空时回来看看雨朵村的村民,还有我。”
18时50分,天已经黑了下来,记者们在采访完萧静帮助的养猪能手赵方贵后,才离开雨朵村。
上马村
1月8时55分,记者深入我厅驻村干部李鸿所在村城关镇上马村。在上马村,记者采访了上马村村支两委干部和上马村运输公司法人代表曾祥觊。村干部说:“交通运输厅驻村干部李鸿自驻村以来,深入到上马村每家每户,这个村与其他村有所不同,大部分是拆迁户,手里都有一笔不少的资金,因此,村里的拆二代高消费、超前享受,挥霍拆迁补偿金,甚至有的还参与赌博。村干部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知如何是好。驻村干部李鸿通过走访了解这一情况后,深感事情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制止和正确引导,就会因拆致贫,更严重的是没有了土地,失地的拆二代就会无事所干,将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他找到村干部,建议想办法让拆二代的钱保值升值,针对村里开发商还将有大量的土石方等市场需求,在大家的合计下,决定将拆二代的闲置资金组织起来开一家运输公司。李鸿通过走访调研出谋划策,交通运输厅黔西县驻村干部临时党支部多方对接县委组织部、县运管所、团县委、文峰办事处等相关领导,召开五次联席会,帮助运输公司办理各种手续,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终于在几天前,所有手续全部就序,并于1月6日挂牌成立,成立那天,我们不知有多兴奋,实现了我们的心愿。”村支部书记说:“如果没有驻村干部,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好的主意;如果没有驻村干部帮助,我们申办运输公司连门路都找不到;如果没有驻村干部,我们上马村也不可能成立运输公司,因此,我们十分感谢省里面派了这么好的驻村干部。”
白泥村
去锦星镇白泥村的路上,在即将动工的贵毕路锦星匝道出口,锦星镇张贵斌副镇长向记者介绍:“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将在这里开一个互通匝道,刚才你们从黔西县城过来四十多分钟的路程,匝道开通后将缩短至十几分钟,这条互通匝道得益于交通运输厅驻我们锦星镇驻村干部杨立斌和驻村组长萧静全面协调和对接,要知道下面这条贵毕二级路,就像一块肥肉,这么多年,我们是看得见,吃不着,而今天我们将要实现,这不仅方便我们锦星镇几万老百姓的出行,还可以辐射到其他3个乡镇,惠及11万百姓出行,这条互通匝道是便民道、民心道、黄金道、小康道。”
10时20分,记者一行来到驻村干部杨立斌所驻村锦星镇白泥村,听村干部王世学讲,杨立斌自去年3月份以来就一直住在村委会。他当过兵,至今还保持军人特有的作风,早起床,每天都叠豆腐块被子,要了一分地自己在村里种地,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我们村干部和这里的老百姓。平时走村串户,访贫问苦,那里有困难,哪里有矛盾,只要他一听到就一定要去了解情况,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通过走访得知村里有很多留守儿童、孤儿、困难户的孩子吃不好、穿不暖,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就主动与战友、朋友、爱心人士联系,争取他们的帮助。自驻村以来,杨立斌与北京、贵阳的7位“爱心妈妈”牵线搭桥,为留守、单亲、贫困家庭的孩子争取到了爱心资助,采取一对一帮扶,“爱心妈妈”主要以捐款捐物为主,每一次收到“爱心妈妈”的捐款捐物,他都第一时间亲自送到。
小 结
据悉,我厅在黔西县共派出8名驻村干部,分别驻雨朵镇雨朵村、太来乡新坝村、绿化乡湾箐村、沙井乡大元村、锦星镇白泥村、城关镇上马村、八块村、驮煤河村等7个乡镇(办事处)8个行政村。自2012年3月驻村以来,8名驻村干部不负厅重望,深入8个行政村每家每户,走访群众6176人次,帮助失学儿童从返校园2人,帮助困难学生11名,帮助协调各项资金417万元,被黔西县干部群众称之为“黔西来了八兄弟”,中国交通报、贵州日报、贵州广播视台新闻中心以及省内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在当地传为佳话。驻村干部之歌——“我把他乡当故乡”就出自黔西八兄弟驻村干部萧静之手,并在交通系统传唱引起共鸣。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孙永春得知交通运输厅黔西驻村干部在驻村工作中,触发灵感,创作出驻村干部之歌——“我把他乡当故乡”在交通系统传唱作出重要批示,并肯定了交通运输厅“帮联驻”工作。
此次中央及省内主流媒体对我厅驻村干部的集中采访行动,是按照省委宣传部部长喻红秋批示和省直机关工委安排进行的。此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农民日报、中国交通报、贵州日报、当代贵州、黔龙网等均对我厅黔西驻村工作组驻村干部先进事迹陆续进行了采访报道。

中国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商报、黔中早报、贵州民族报等媒体记者听取交运输厅驻村干部萧静介绍黔西驻村工作组情况

贵州商报记者张苗、刘钰银在交通运输厅黔西驻村临时党支部查看驻村工作资料。

记者脚踏泥泞,去村采访路上。

记者在黔西雨朵镇敬老院采访。

记者采访受助贫困学生。

采访驻村干部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和关爱留守儿童事迹,记者也感动得流了泪。

记者采访黔西县雨朵村村民龚昌,了解驻村干部工作情况。

记者采访驻村干部萧静圆雨朵村残疾村民沈江河——轮椅上的文学梦。

记者在黔西县城关镇上马村采访拆二代曾祥觊,他向记者介绍驻村干部如何帮助他们改变观念,并将闲置资金整合开办上马村运输公司。

记者在黔西县锦星镇白泥村采访驻村干部杨立斌,帮助联系“爱心妈妈”帮助困难学生,自己被“爱心妈妈”的慈善行为所感动,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农村的贫困孩子。
(严天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