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通要闻

乌蒙小镇的小康梦

发布日期:2013-07-25 11:06 作者:李黔刚 来源: 信息中心 字号: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贵州88个县(市、区、特区)中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县,纳入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交通扶贫的有65个。贵州要实现“同步小康”,核心是发展,关键在交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2011年,贵州省委对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市威宁县迤那镇开展“集团帮扶、整镇推进”扶贫攻坚试点。经过几年的扶贫攻坚实践,迤那镇经济社会和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题记
  乌蒙山区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芙蓉新村”以农村公路建设为抓手,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发展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村面貌一新。
  7月上旬,贵州省新闻出版局组织中央、香港驻黔及省内新闻媒体、网站的30余名记者,开展了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主题采访活动。记者也随采访团深入毕节市威宁县迤那镇的田间地头、移民新居等进行了采访。

乘车通过102省道进入迤那镇时,让人最先看到的是公路旁的一个“迎宾亭”,上面有一副对联:凝心聚力引领乌蒙齐攻坚,感恩立志构筑迤那新精神。在该镇两三天的采访中,记者所到之处,看到的更是一派生机盎然、丰收在望的景象。烤烟、玉米、马铃薯长势良好,核桃、苹果、梨子挂满枝头,基础建设工程热火朝天,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这里的人们正凝心聚力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以大地为纸,用辛勤的汗水为墨,逐渐绘就出一幅共建幸福奔小康的美丽图画。

上下共谱“合心曲”美在农家展新貌
  地处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北部,距离县城74公里。这里居住着汉、彝、苗、回、蔡家人、布依等8个民族,是威宁县的二类贫困乡(镇),全镇14个行政村中有13个贫困村。
  迤那,在彝族语言里,就是“一个美丽的海子”。长期以来,这个平均海拔2140米,总面积206.35平方公里,近4万人口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基础设施极其落后,产业结构极为单一,群众生活极端困难,是威宁县扶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过去,走村串寨,全都是泥巴路。遇到下雨,路面的烂泥塘更使人寸步难行。如今,新修的通村公路和一些基础设施让人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给村民带来的实惠,我们打心眼里觉得村子里越变越美了!”通过新旧对比,迤那镇合心村村支书刘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禁不住地夸赞起村里的美好生活。
  据刘辉介绍,目前,合心村已完成通村油路3公里,通组窜户路39公里,惠及合心村石河、新营、新河、海马、石桥、平坝、营盘、大房、水塘、营上等10个村民小组816户3672人。在公路项目等建设的推动下,合心村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2900万元增加到2013年上半年的6160万元。
  记者在村子里看到,一栋栋崭新具有黔西北民居风格的农家小别墅错落有致,白色的墙,灰色瓦,十分耀眼。该村还打造了休闲广场,村民们只要有了闲暇时间,就去健身娱乐场地,玩弄健身器材的,有的村民在农家书屋里读书、看报,找致富信息,查阅农业科技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合则汇聚力量,诚则立足天下”。合心村生态公园镌刻的“合心赋”,见证了迤那镇干群合心、上下合心,党心合民心、共谱“合心曲”。这首“合心赋”最后两句“百尺竿头勤跨越,万里征程亦可期”更是饱含了当地老百姓一心发展的愿望和不懈努力奔小康的决心。
  记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居住在“芙蓉新村”25号的主人马开朝家里。这是一栋两层楼的大房子,面积240多平方米,配有沼气池、圈舍、农具储存室及卫生间,水、电、路设施齐全。门前是一块干净的水泥坝子,房顶还装上了太阳能,随时都能用上热水。“我这是不是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今年39岁的马开朝笑着对记者说
  基础设施变好了,致富门路有了,合心村人幸福指数也不断攀升。该村正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的“四在农家”为发展目标,力争在全镇率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小康村。
  合心村的发展变化,就是迤那镇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这是过去迤那镇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截至目前,迤那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完成建设项目152个,推进在建项目63个,已开展前期准备项目58个,完成项目投资超4亿元,基本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通村油路全覆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覆盖。
  
接力棒传递真情 帮扶形成大合力
  “三年前,栗战书同志、赵克志同志先后到迤那镇调研,两任省委书记均把威宁及迤那镇作为帮扶联系点。今年,省委书记赵克志两次亲赴威宁调研指导。省主要领导如此关心群众的生活和基层发展,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唯有不懈努力、奋力攀高,才能不负领导的重托和群众的期望。” 迤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穆春林深情地说。
  有帮扶就有支撑,有信心就有动力。真情帮扶如同接力棒一样传递,在迤那镇产生了巨大的动力效应,干部群众干事创业,致富奔小康的信心足了,愿望强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抓住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迅速改变迤那镇的贫困面貌,发家致富奔小康。
  在迤那镇的一份资料上面,清楚地记录着省委办公厅、扶贫办、交通运输厅等30多家部门和单位到该镇开展“四帮四促”的详情和资金支持情况。《贵州省威宁自治县迤那镇“集团帮扶、整镇推进”试点工作总体规划(2011—2015年)》以“五年规划、两年脱贫、一年突破”为主线, 确保2012年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四大目标”,全方位推进迤那镇的扶贫开发,使迤那镇春潮滚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省交通运输厅当年就把该镇的134.5公里通村油路、102省道威宁至中水的油路改造、镇客运站、货运站纳入项目规划实施。到2012年底,迤那镇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老百姓安全、便捷出行得到有效解决,交通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采访中,记者还听到一段“拆墙让路”的故事。前不久,迤那镇新华至和平的新开挖的通村油路上,百姓在地里割玉米让土地,一心为修好路。威宁县交通运输局的同志在踏勘过程中不时地停住脚步,不时问候百姓,百姓纷纷乐滋滋的表示:“只要能走上好路,占用一小点土地算不了什么,几棵庄稼更不是什么大事”。在一个院子里,年过七旬的老人廖关发正在拆让墙角时,这位交通运输局的同志握住老人的手说:“老人家,修路对你们的房屋造成影响……”,话音未落。老人激动地说:“比起修路根本不值一提,现在国家帮我们把路都修到家门口了,我们高兴、感激都来不及啊!”
  据了解,今后,贵州省交通运输部门按照省委“三个只增不减”的要求,即支持力度只增不减、发展目标只增不减、资金投入只增不减,还将全力以赴推动威宁交通运输的发展。尽快形成威宁县境内“一横一纵”两条高速公路大通道,新增两个出省通道,极大改善威宁县对外交通条件,把威宁打造为黔西北的重要地区性交通枢纽。同时,省交通运输部门仍积极支持迤那镇交通建设,在已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按照“建、管、养、运”一体化建设的原则,支持迤那镇实施“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重点推进村村通客运、组组通公路、村寨道路硬化。
公路旁“迎宾亭”上面有幅对联:凝心聚力引领乌蒙齐攻坚,感恩立志构筑迤那新精神。
公路越来越宽畅。
公路边“富学乐美四在农家”宣传画。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记者在迤那镇施展手中的“长枪短炮”。
采访团深入田间地头采访。
采访团深入田间地头采访。
农民收获的喜悦。
采访手记:
  从迤那镇采访回到贵阳,记者从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获悉,2013年,贵州围绕“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运、村村通公路、村寨路面硬化”的目标要求,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着力实施“乡村道路硬化、县乡道优化提等、农村公路畅化、农村公路安全、农村公路信息化、农村公路绿化美化、小康路上幸福车”七大工程,将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7.37万公里,新建通村公路桥梁4万延米;实施县乡道改造5060公里,乡道泥路改沥青(水泥)路2300公里;新建通组公路13.78万公里,实施村寨路面硬化7.66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2万公里,沥青(水泥)路大中修3200公里,危桥改造4.2万延米;新建乡镇等级客运站581个、农村招呼站3.09万个;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便捷的“美丽乡村小康路”网络。
  这一组组数据表明,在贵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交通扶贫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并向前推进。记者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画卷正在舒展开来:大山里越来越多勤劳纯朴的村民将走出贫困,过上好日子,山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李黔刚 文/图)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