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桥飞架、百川东流。目前,贵州穿越三地州的纳雍至晴隆高速公路(简称纳晴高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穿山跃岭、踏云而来。
纳晴高速穿梭于山水间,贵州交建集团所属贵州纳晴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简称纳晴公司)建设者们深耕于此,为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不断创新,为建造一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交通工程不断努力。
该项目是纳雍至兴义高速公路(G7612)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联了杭瑞、厦蓉和沪昆等国家高速公路主线,项目建设有利于贵州省“6纵”大通道的贯通,将有效加强贵州省西部地区南北向的交通联系,形成贵州与相邻的四川、广西联系的快速通道,也将成为四川、重庆等地经贵州至云南、广西的一条快捷通道。
该项目的建设对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完善贵州省境内国高网和区域路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区域资源能源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六枝大桥
克难题 创新层出不穷
乘坐8分钟施工电梯,站在纳晴高速控制性工程牂牁江大桥的猫道上,才真正感受到这座在世界百座高桥中排名第11位、主跨1080米、“纯贵州造”的悬索桥建设的不易。

牂牁江大桥。
连高山、跨江河,牂牁江大桥在施工过程中面对着施工条件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等难题。纳晴高速T15标项目负责人赵明富说:“越是巨大的挑战,越能激发内在潜能。”
为解决传统大跨径钢梁顶推施工速度慢、钢梁拼装场地受限等难题,项目在晴隆岸引桥钢混组合梁施工中结合工字钢梁强度高、自重轻等特点,首创了“无导梁拖拉式顶推”施工工艺,平均每天顶推长度为6米,实现了施工速度快、效率高,开创了国内山区大跨径钢梁“无导梁拖拉式顶推”施工的先例,也为今后同类型桥梁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和示范。
在上构施工中,该桥首次采用了高强度镀锌铝稀土合金密封钢丝绳吊索,替代传统的平行钢丝吊索,密封索通过“Z”字形钢丝紧密扣合,形成阻隔密闭效果,将有效延长吊索使用寿命。
在施工过程中,依托牂牁江大桥建设,纳晴高速T15标探索运用了近20项工艺及管理创新,已取得实用新型专利6项,有效提升了工程品质。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纳晴高速建设过程中,创新举措层出不穷,不断破解施工难题。
作为同类型桥梁中墩高世界第一、空腹式连续刚构梁桥主跨跨径世界第一、空腹式连续刚构梁桥桥长世界第一的六枝大桥,主桥采用的五跨连续(三主跨)预应力混凝土空腹式连续刚构梁结构形式为国内外首次。
空腹式连续刚构梁桥是在常规连续刚构形式上的一种新的改型,因其梁—拱组合力学效应结构特点,提高了结构承载效率,增强了桥梁跨越能力,具有刚度大、造型优美、工程造价和运营维护费用较低等优点。
基于此,该桥上构建设采用了“一桥三工艺”技术,结合了拱概念的斜拉扣挂悬浇工艺、类斜拉桥的箱梁斜拉扣挂悬浇工艺、刚构桥挂篮悬浇工艺。一座桥的施工,包含了拱桥、斜拉桥和连续刚构桥三种桥型施工工艺。“我们没有案例可以参考学习,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每一步都不能走错。”纳晴高速T10标项目常务副总工程师周国云说。
项目团队通过创新施工工艺、开发智能化信息监测系统、应用新型设备等,共同打造内实外美的六枝大桥。
创新,是纳晴高速建设过程中始终不变的主题。

白水河大桥
“在白水河大桥施工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拱座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技术、BIM精细建模及钢结构加工图深化设计关键技术、BIM信息化系统自动提料技术等,通过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不断提升工程品质。”纳晴高速T5标项目副经理、副总工程师夏万武介绍。
此外,针对桥址山高谷深、风大等特点,白水河大桥搭建了缆索吊智能吊装监控监测系统,并在跑车、缆塔、扣塔上分别安装北斗监测系统,施工人员可通过监控中心大屏幕和手机App实时掌握施工情况。
截至目前,白水河大桥已取得两项实用新型专利。纳晴公司已成立科研组,开展了如《贵州反倾煤系地层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灾害防控技术研究》《山区大跨度装配化钢—混凝组合拱桥建设关键技术》等60余项课题研究,形成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预则立 筑牢安全基石
施工安全是工程建设的基石。在纳晴高速施工过程中,纳晴公司多措并举营造安全施工环境。
下坝隧道是纳晴高速控制性工程,也是全线最长隧道,涌水量大,下穿六安高铁、京沪铁路,以及3个地下河水文地质单元、4条断层、5段岩溶发育带,施工难度极大。
“隧道与铁路相交,我们要在窗口期进行爆破施工,且与铁路相交的前后50米内不能采用爆破施工,50米至1000米范围内需要采用控制爆破。同时,为保证隧道施工及铁路运营安全,我们聘请了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对隧道周边进行沉降、位移、爆破振速及危石实时监测。”纳晴高速T9标安全负责人沈阳介绍。
针对复杂的喀斯特地貌,下坝隧道按新奥法原理进行洞身结构设计,并结合隧道的地质、地形特点,通过结构分析计算和工程类比,综合拟定洞身衬砌支护参数,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保障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
不仅如此,下坝隧道隧址附近水资源丰富,隧道施工过程中日涌水量最大达36.7万立方米,涌水量巨大。为此,下坝隧道采用在迎水面设置泄水洞方式,排除潜在的地下水,为主洞施工降水释压及进行地质探查,指导后续主洞施工,确保安全。

下坝隧道监控中心
在下坝隧道监控中心电子显示屏上,可以看到每名施工人员的实时坐标。原来施工人员的安全帽中都安装了一张特制芯片。该装置支持定位、调度等功能,与智慧平台接通,便于项目中心第一时间了解施工人员情况。
“由于纳晴高速隧道地质均比较复杂,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压实监控量测单位责任,充分发挥‘小角色、大保障’作用,切实运用好监控量测、超前预报、超前地质钻等成果,树立‘地质不清,掌子面不掘;监控不明,人员不进’的理念,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纳晴公司总经理冉茂伦介绍。
在今年第22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期间,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组织贵州交建集团、纳晴公司等单位编写了《贵州山区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班前教育指导手册(试行)》,用于指导各公路工程规范开展施工安全班前教育。
与此同时,建设团队在全线推行四级网格化安全管理,积极开展周检、月检和各专项检查,实行工序安全自检,定期进行风险研判,做到隐患整改率达100%,层层把牢安全生产关。针对危大工程全面开展风险评估,详细编制各专项施工方案、应急救援预案,提交专家进行专业评审并实施,同时坚持定期开展隐患跟踪排查,切实防范安全隐患。
为提高全员安全自觉性,项目还在贵州省内首创“安全积分超市”,利用安全培训积分兑换系统,达到以“小奖励”提升“大安全”的管理目标。
合理的施工方案、全面的隐患排查、高效的整改闭环……一项项行之有效的举措牢牢守住施工安全底线,也将施工人员的意识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真正把安全隐患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零开挖 实现工完长青
珙桐,有着“植物活化石”之称的国家8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之一,因其花形酷似展翅飞翔的白鸽而被西方植物学家命名为“中国鸽子树”。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便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光叶珙桐群落,而纳晴高速要穿越这个保护区。
“因为当地地质条件复杂,且相对平缓,设计阶段有一版方案是从山边绕行。但为了更好地保护珙桐,项目通过方案比选最终选择了施工更为复杂的隧道方案。”纳晴高速T2标项目总工程师余永华说。
选择了一条更困难的路,就意味着建设者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珙桐隧道进口段存在1.2公里的浅埋区,最浅埋深仅为25米,且隧道下穿小煤窑采空区,瓦斯含量高、压力大,具有地质构造复杂等特点。
为此,项目积极践行“先探测、管超前、短进尺、弱扰动、强支护、勤测量”原则,通过“零开挖”进洞最大程度保护洞口生态环境,并在浅埋区创新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法确保施工安全。

珙桐隧道
为避免隧道施工中的废水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项目在隧道洞口设置了3级沉淀池并配备了污水处理设备,通过逐级沉淀过滤,以及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排放。
“零开挖”进洞是纳晴高速始终坚持的环保举措。“珙桐隧道出口段我们采用明洞暗做的方式将套拱延长,增加管棚长度,保证隧道工期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洞口周围的植被,以及洞口坡体稳定和自然生态环境。”纳晴高速T3标项目副书记、副总工程师解小伟介绍。
据统计,相比传统隧道开挖方式,珙桐隧道仅洞口就减少开挖量约2000多立方米,同时减少占用林地1000多平方米。不仅如此,纳晴高速全线36座隧道中,具备“零开挖”进洞施工条件的28座隧道均采用了该施工方案,最大程度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
如今,还在紧张施工中的纳晴高速绿化已初见成效。
“在我们对面和山体基本融为一体的,就是纳晴高速T13标1号弃土场。它占地面积为87.7亩,容纳了鸟头岩隧道出口、垭口寨隧道进口及猴场互通的弃方共150万立方米。”纳晴高速T13标项目副经理黄成介绍。
为稳固弃土场,避免弃渣在雨季可能造成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纳晴高速T13标在施工过程中按照相关规定,在弃土场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先挡后弃,分级整平、压实,逐级弃渣,逐级防护”的原则实施。
即项目在弃土场坡脚设置10根(2×3)米桩板墙,桩长20米、悬臂8米,桩间距5米。之后,弃渣、整平、压实、表土回填、绿化。但由于项目施工期气候干旱,弃土场边坡草籽难以生长。项目借鉴了农业喷灌技术,增设了喷淋系统进行弃土场边坡绿化养生。如今,1号弃土场七级边坡除还在施工的最后一级边坡外均已复绿。
“自项目进场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建设、绿化同步进行,在工完常清的基础上实现工完长青。”冉茂伦说。
重品质 打造样板工程
进场就是标准,动工就是规范。这是纳晴高速一直坚持的原则。
首件工程是第一步。“我们按照先导试点的原则,在分项工程中选择第一个施工项目作为首件工程,根据首件工程编制作业指导书和施工工艺方案,按照严格程序进行策划、修正、实施、验证总结,成熟后再进行推广实施。”冉茂伦介绍。
今年3月,纳晴高速T12标乌蒙山大桥钢桁架首件顺利通过验收,为后续节段钢桁架拼装提供了经验支持与技术指导。通过全面推行首件工程认可制,纳晴高速以首件工程样板示范,引领后续同类工程的标准化施工,以提高项目的施工工艺水平和技术质量管理水平。
为保障施工品质,纳晴高速坚持标准化建设,包含项目驻地、拌和站、钢筋加工厂、工地试验室、料场、施工便道及安全通道、内业体系等,从细微处入手,又好又快建设样板工程。
进入纳晴高速T9标型钢加工房,钢筋分区码放整齐,曾经的公示牌已被二维码替代。“如今,扫描一下货架上的二维码,这批钢筋的进场时间、生产厂家、负责人等情况一目了然。同时,我们还应用了电子显示屏对货架进行标注,电子显示屏可以随时更新重复利用,更加环保便捷。”沈阳说。
型钢加工房还引进了数控钢筋网焊接生产线、自动化连接板生产线等智能加工设备,有效提高加工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施工风险。
全长162.167公里的纳晴高速,不仅面对山高谷深、地质条件复杂等施工难题,还在新寨河枢纽与沪昆高速公路交叉,面临着交通转换、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大及外部施工干扰大、交通组织及协调难等多重挑战。

新寨河枢纽互通
项目进场之初即开展项目策划,对涉及高速公路跨线及搭接施工的工程,加强与一路三方及各管理单位进行密切沟通,积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涉路施工方案》《交通组织方案》《应急预案》等,并邀请第三方进行质量和安全技术评价,成立应急救援队伍,落实应急救援预案,按照方案设置围挡、交通导行标志、隔离设施、警示信号,组织现场人员协助交通管理部门开展交通疏导。
沟通,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格外重要。
“我们是一条便民路,未来也将成为一条振兴路。全线穿越3地州,涉及6个县区、32个乡镇,在建设过程中不光项目要融入自然,建设者也要融进当地的民风民俗,倾听当地群众的声音,才能真正实现路地和谐。”冉茂伦说。
据统计,纳晴高速全线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近400人次。同时,项目充分发挥路衍资源优势,走访调研帮扶点并开展联建活动,助力新红村、小红寨村、高原村等村镇建设农村公路,慰问困难群众,深度服务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