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交通要闻

赛事捷讯 | 今天,贵州交通人在国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发布日期:2023-11-10 23:30 作者: 来源: 贵州交通微信 字号:    

11月10日,第十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由贵州省交通运输厅选送的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刘灵琪以及四渡赤水纪念馆任云义2名选手,在全国265名晋级决赛的选手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这是贵州代表队在历届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刘灵琪荣获第十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同时还荣获“全国十佳科普使者”荣誉称号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科促中心副主任董静(右一)与刘灵琪合影留念

任云义荣获第十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

一等奖演讲作品

“小”桥担“大”任

您看过《人世间》吗?去年,央视热播剧《人世间》中有这样一座贵州“小”桥被网友们称为“最强龙套”。它就是桥梁界“诺贝尔奖”——“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国际桥梁大奖39年以来最小的一个获奖项目——花鱼洞大桥。

以往获得该奖的项目大多为造价超过十亿元、跨径超过千米的超级桥梁工程,而这座小桥造价不过1亿元,主跨径也不足200米,大家熟悉的港珠澳大桥是它的300倍。

小桥虽小,却担当着大任。它如同一条扁担,一头千山万水,一头经济发展。经历了20余载的风霜,小桥在2014年被鉴定为四类危桥,拆除重建工作迫在眉睫。

小桥虽小,工程难度可不小。花鱼洞大桥跨越了红枫湖国家湿地公园和百万级人口饮用水源保护区,受限于场区敏感的建设环境,水中根本无法搭设支架,不允许固体废弃物落入,对于生态环保的要求相当严格。

因此,我们抛弃了传统“先拆后建”的建桥方案,另辟“生态建桥”新路径,提出“旧桥建新拱,新拱拆旧桥”的设计理念。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旧桥桥面作为临时施工平台和新桥主要构件的运输通道,先将新拱修建起来“包住”旧桥;然后沿新拱径向布置多个临时扣索,将旧桥扣挂于新拱之下,再对旧桥进行逐段切割拆除,最后安装新桥桥面。

建设过程中,我们在全球首创了拱桥拆除的新型结构体系转换技术,并研发了配套工具。我们称为“顶推神器”。利用“顶推神器”在拱顶部位预先施加顶推力,然后对旧桥进行精确切割,从而逐步释放在桥梁拆卸过程中,由于结构体系转换而产生的瞬时冲击荷载和变形。

哎,那这个过程呢就好比一场心脏搭桥手术。建设期间,没有一块混凝土,也没有一滴污水落入红枫湖内,项目减少碳排放1.5万吨,相当于5000辆汽车行驶一年的碳排放量,旧桥混凝土、钢材实现100%循环再利用,节约工程造价2200万元。我们真正做到了“水源零污染、景区零干扰、废料再利用,景观新地标”的建桥宗旨。花鱼洞大桥的建成就标志着贵州在山区峡谷桥梁“小而精”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全新高度。

青山绿水,虹桥飞架。如今,这只小小的“红色提篮”如一道彩虹飞架在红枫湖的两岸,为贵州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每当候鸟迁徙的季节,红枫湖水域特有的灰鹤便会从桥上飞过。花鱼洞大桥正用它小小的身躯勘当着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任,看向世界生态桥梁发展的新未来。

二等奖演讲作品

“藏”在深山里的观天巨目

这是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的大窝凼,在这绵延起伏的大山深处,“藏”着一只可以看穿百亿光年,直达宇宙边缘的“观天巨目”,它就是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

这只超级“巨眼”,刷新了人类已知的最远观测距离,它的综合性能比前世界第一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提高了10倍,让我国在世界射电天文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是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

这样的大国重器,为何会选择落户在贵州的大山深处呢?

首先项目建设地址要足够大、足够圆,否则只是开挖和支护成本就会让这个项目无法实现;其次,要远离人口密集区域,这样才能保证优良的电波环境;第三,要具备良好的排水、气候和地理条件,不然设备的寿命难以保证。

而大窝凼无论是从地形、气候还是环境等方方面面 都符合FAST的建造条件。这个原始的“凹形”地理结构,宛如一个天然的“灶台”盛起了天眼这个巨大的“锅”,极大的节省了建设成本。

如果我们把FAST比作一只眼睛,反射面就是FAST的“视网膜”,馈源舱则是它的“瞳孔”。FAST的“视网膜”是可以改变形状,一会儿是球面,一会儿是抛物面。且它并不是一整块,而是由 4450块反射面板组成的。在反射面板的下方设计有一套促动器系统,通过操纵促动器,调节下拉索,改变“视网膜”的形状,从而实现对信号的收集和观测。

且每一块反射面板间都留有 导水间隙和导水孔,这些小孔使得反射面既透光,又透雨,还透光,有效的减少了大气流动 对 电波接收的干扰,解决了贵州多雨且容易积水的问题。但这些会漏风漏雨的小孔却不会遗漏 “宇宙波”,因为这些小孔的尺寸 刚好小于 宇宙波的波长,不会让任何一条 来自宇宙的信息 成为“漏网之鱼”

作为FAST“瞳孔”的馈源舱,小巧灵活,比阿雷西博 的馈源舱 整整轻了 870吨,不仅有效减少了 光路遮挡和信号干扰,还可以配合“视网膜”变形,在206米的范围内 自由移动,并准确达到 指定位置,误差仅10毫米。

可以说,“中国天眼”是一个 现代工程奇迹,它凝结了20多个 科研机构、上百名 科研人员的心血,汇聚了几千名一线工人的汗水。这只“藏”在贵州大山深处的观天巨目,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看得最远的国家!

未来,“中国天眼”将助力我国科技强国之路走得更加坚实,为人类认识宇宙、探索外太空奥秘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