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省交通运输厅关于G76厦蓉国家高速公路都匀至贵阳段扩容工程先期开工点施工图设计的批复

发布日期:2025-05-23 14:53 作者: 来源: 省交通运输厅建设养护管理处 字号:    

黔交审批〔2025〕126号


贵州中交贵融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你司《关于报请审批G76厦蓉国家高速公路都匀至贵阳段扩容工程先期开工点施工图设计的请示》(中交贵融总工办发〔2025〕80号)及相关附件收悉。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G76厦蓉高速贵州省都匀至贵阳段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交公路函〔2025〕90号)和现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经审查,现对先期开工点批复如下:

一、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

(一)根据G76厦蓉国家高速公路都匀至贵阳段扩容工程建设工期和投资计划需要,结合项目控制性工程特点,确定先期开工点为以下10个:都六河特大桥、独木河特大桥、莲花特大桥、大开田隧道、小开田隧道、猴子田隧道、贾托坡隧道、小西堡隧道、新场隧道、龙溪互通,同步建设龙溪互通连接线。

(二)先期开工点主线采用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其中都六河特大桥、独木河特大桥、大开田隧道、小开田隧道、猴子田隧道在新建段,采用双向六车道,整体式路基宽度33.5米,莲花特大桥、贾托坡隧道、小西堡隧道、新场隧道、龙溪互通在利用既有高速公路改扩建段,采用双向八车道,整体式路基宽度41米。新建和拼宽桥梁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Ⅰ级,利用既有桥梁沿用原荷载标准,其他技术指标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执行。龙溪互通连接线采用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的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12米。

二、地质勘察

(一)先期开工点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符合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交公路发〔2011〕504号)要求;勘察方法、手段运用较为合理,勘察内容及深度基本满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及施工图设计要求。

(二)施工中应进一步加强地质动态分析和边坡、隧道的监控工作,根据已有地质资料和开挖揭露地质情况,进一步查明岩溶、煤系地层、采空区、堆积体、危岩体、软土、人工填土等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对路基、桥梁、隧道的不利影响,尽可能避免地质灾害对工程质量、安全影响,优化方案,节省造价。

(三)对因特殊原因尚未施钻的路段,应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取地质调查、物探等手段,加强工程地质分析与验证,重点查明路段内是否存在重大不良地质体,条件具备时应及时补钻以避免较大方案调整,影响建设工期。

(四)对岩溶发育、崩塌堆积体、危岩体等不良地质发育的桥梁工点,施工前应进一步核实不良地质体的规模,加强施工期间地质复核及变形监测工作,根据开挖揭露的地质情况及时优化桩基及处治设计方案,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同时进一步加强灰岩区桥梁桩基的施工勘察,确保桥梁桩基础安全可靠。

(五)应进一步按照地质勘察要求,对填土、岩溶等加强调绘和施工勘察,为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六)应加强施工期间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探孔)工作,验证、完善工点地质资料,为隧道动态设计和动态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三、桥梁

(一)先期开工桥梁共3座,3700.245米,均为特大桥。桥涵构造物施工图设计符合相关设计标准、规范规定,设计内容、深度基本符合初步设计批复和文件编制办法的规定,原则同意先期开工点桥梁的桥型布置方案。

(二)同意独木河特大桥主桥采用(66+120+66)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应加强位于溶洞等不良地质区域的桥梁墩台基础地质勘探,制定合理的处置措施;应加强主梁普通钢筋定位及防裂设计;加强主梁跨中挠度控制措施;加强高墩施工监控,确保桥墩垂直度。

(三)同意莲花特大桥新旧桥梁拼接采用上连下不连的拼接方案,应充分考虑新旧混凝土收缩徐变差、沉降、结构受力情况和变形协调等因素,加强拼接处的构造细节、材料和施工工艺等研究;加强拼接后桥梁整体结构验算,合理确定旧桥加固设计。

(四)同意莲花特大桥40米跨径预应力混凝土T梁采用相同跨径T梁拼宽方案,错孔拼接桥梁应进行专项分析研究,确保结构安全和耐久性。

(五)都六河特大桥应加强桥墩防撞设计、进一步核查道路净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六)施工过程应加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核查,结合地形、地质、路线平纵面、经济等因素对墩台位置、墩台和基础型式、承台及系梁标高等进行合理优化调整,减小边坡开挖、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桥梁结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七)进一步加强桥涵标准化、装配化和精细化设计工作,提高施工质量。

(八)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公路桥梁养护检修通道设置技术及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黔交建设〔2020〕61号)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桥梁养护检修通道设计,确保桥梁养护可达、可检。

(九)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试行工作的通知》(交质监发〔2011〕217号)的要求,在施工阶段认真执行公路桥梁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开展定性或定量的施工安全风险估测,增强安全风险意识,改进施工措施,规范预案、预警、预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四、隧道

(一)先期开工隧道共6座,14937米。其中特长隧道5127.5米/1座(小西堡隧道),长隧道9809.5米/5座。隧道施工图设计较好地执行了初步设计批复意见,隧道平纵面线形、洞口位置、洞门型式、衬砌支护参数、防排水、施工方法、监测方案、辅助工程措施等设计基本合理、技术可行,原则同意隧道施工图的布设方案及结构设计方案。

(二)施工期应结合现场各洞口地形、地质条件,动态优化隧道洞口桩号或明暗交界位置,有条件的情况下降低洞口边仰坡高度,降低成洞难度,完善洞口边仰坡防护和施工工序设计,确保施工和运营安全;考虑当地生态环境优美,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采用“零仰坡”的洞门进出洞。

(三)针对岩溶和富水地质构造的大开田隧道、小开田隧道、贾托坡隧道、小西堡隧道和新场隧道,隧道存在涌、突水可能,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岩溶、富水地质构造地区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采取动态设计,进一步细化围岩级别,优化隧道支护参数、衬砌设计方案、探水和排水方案,保证结构安全。

(四)猴子田隧道为涉瓦斯隧道,应按照《公路瓦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T 3374-2020)、《公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DB52/T 1666-2022)要求核实瓦斯等级、设防等级和结构设计内容,进一步优化完善煤层瓦斯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五)小西堡特长隧道,洞身发育多处岩溶洼地、落水洞、溶洞。施工期应加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有针对性制定突泥涌水预案,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施工过程中根据突泥涌水情况进一步分区段完善中心水沟尺寸和衬砌断面等方案,贯彻动态设计理念。

(六)大开田隧道进口段涉道路、小开田隧道出口段涉堆积体,施工前应加强地表排查,建立档案,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和应急预案。

(七)加强与机电专业设计人员的互动,确保隧道内机电设备预留安装位置设置准确,避免因预留不当导致弃置、重新开孔,影响隧道的结构安全和外观质量。同时,要加强与通信管理部门的沟通,提前考虑移动通信设备的安装位置预留问题。

(八)应进一步加强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强化参建各方责任落实,加强现场安全人员履约管理,按规定开展安全检查。强化动态设计,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结果,及时调整开挖及支护形式。加强隧道施工监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理责任的落实。应严格按照《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60-2020)、《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进行隧道施工。拱顶锚杆的施工作业不得采用气腿式凿岩机进行钻孔,应采用锚杆钻机进行施工。

(九)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试行工作的通知》(交质监发〔2011〕217号)的要求,在施工阶段认真执行公路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开展定性或定量的施工安全风险估测,增强安全风险意识,改进施工措施,规范预案、预警、预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五、路线交叉

(一)先期开工1座互通式立交,即龙溪互通。原则同意龙溪互通采用B型单喇叭、匝道上跨主线的方案。

(二)应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协调沟通,明确已建工程数量和施工界面,编制准确的施工图预算。

(三)应加强互通立交分合流与主线同向分离段的安全性评价,采取必要的安全改善措施提高行车安全性。

(四)原则同意互通区路基标准横断面、一般路基设计。

(五)原则同意互通区路基边坡支挡防护采用骨架植草等绿色植物防护为主、局部支挡加固的方案。应结合填挖高度及边坡坡率等情况,优化、完善坡面防护设计,有效防止坡面冲刷。加强高边坡开挖的施工稳定性分析,细化锚杆、锚索布置长度。严格落实施工过程中的“开挖一级、防护一级”“排水先行”等原则,并完善监测方案;应贯彻动态设计思想,加强边坡变形监测及开挖过程中的地质信息反馈,与设计采用的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以便及时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根据边坡开挖后的实际地质及水文情况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设计。

请你司按照上述要求,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要求开展后续工作,按照交通运输部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并按照《贵州省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指南》(JTT52/14-2021)的要求,将绿色公路建设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切实履行项目法人职责,加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环保、水保及建设资金得到有效监管。实施过程中若发生设计变更,请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凡未按时申请或申请未获得同意的变更不得实施,不补办手续,相关费用不得进入工程决算。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2025年5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