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交建设〔2025〕65号
各市(州)交通运输局(委),厅属有关单位、省属有关交通企业,在建高速公路项目业主单位:
为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做好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推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交办安监发〔2024〕6号),持续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厅研究制定了《贵州省公路水运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公路水运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做好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推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交办安监发〔2024〕6号),加快贵州省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重点水运工程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构筑贵州山区公路水运建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重点任务
(一)着力提升设计水平
1.提升公路水运工程整体设计质量。强化系统设计思维,统筹公路水运工程与沿线生态、社会环境的关系,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周期有机结合。严格按照相关安全规范开展全过程安全评价,针对水运工程重视航道通航安全、港口防波设施抗风浪能力设计;公路工程持续强化桥梁汛期、临河临湖段安全设计。坚持生态选线(线位)原则,公路充分利用非耕地,水运工程合理规划港口、航道位置,避让生态敏感区。深入勘察公路沿线不良地质和水运工程水下地形、地质情况,确保基础资料可靠,充分发挥勘察成果对设计的指导作用。同步推进相关专题工作,如环评、水保、通航论证等,确保项目技术方案合法合规,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合理控制设计变更,充分完善水土保持设计和生态环境修复设计,并纳入预算。针对复杂路段、水域以及重点工程,强化路基、桥梁、隧道、港口水工结构、航道整治等工程的动态设计,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优化设计方案,同时做好改扩建工程及交通繁忙路段、水域的保通方案设计,保障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
2.提升路基路面工程设计质量。将路基路面工程视为有机整体,统筹考虑与桥梁、隧道、排水系统、周边环境的协同关系,避免设计脱节。针对“山边、水边、村边”等易灾地段,隧道洞口、桥梁衔接段等关键部位及高填方、深挖方、软土地基等特殊路段,进行专项设计,提升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3.推进山区桥梁设计质量。结合山区运输条件,采用模块化、预制化构件设计,降低施工难度。针对山区恶劣气候与腐蚀环境,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新型防腐、防火涂层等材料,增加结构耐久性专项设计。探索超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结构钢材及复合材料应用以及钢结构、钢混组合结构桥梁建造技术研发应用,研究解决改扩建等新的建设要求下的新问题,发展超大跨桥梁多目标性能设计及工业化桥梁设计理论,增强桥梁安全韧性。
4.提升山区隧道设计质量。加强特长、超长等山区隧道通风排烟智能控制设计、洞内光环境系统设计。加强不良地质条件下及长大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测,涉及顺层偏压、软岩变形、高地应力、岩溶突水、放射性、有毒有害气体等问题应进行专题研究。注重贵州岩溶区等生态敏感区隧道地下水环境保护,融入隧道建造与地下水动态交互设计理念。
(二)着力提升管理水平
5.推进品质工程常态化建设。树立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意识,建设单位要牵头制定总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将建设要求纳入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考核激励,强化工期和资金保障。强化整合资源,补齐技术短板,邀请专家对相关方案、细则、建设体系进行系统指导,必要时引入第三方服务等措施。
6.强化“两区三厂”建设。结合项目实际,考虑永临结合,合理编制“两区三厂”建设方案并报监理、建设单位审批,严格按方案实施“两区三厂”建设并报监理、建设单位验收。选址应做到合法用地(林)、避让地质灾害、节约资源。规划建设应面积适宜、分区合理。应结合工程特点和现场情况,做到永临结合,减少资源浪费,加强现场工点标准化建设,提升文明施工水平,切实做到“工完场清”、“复垦复绿”。
7.加强原材料和产品质量控制。建设单位应当对施工原材料和产品质量承担全面管理责任。施工单位应建立完善原材料和产品全流程信息溯源和质量问题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执行“先检后用”原则,建立材料溯源台账。监理单位做好进场施工原材料和产品审核,把关开展质量抽检,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检测单位严格按照规范和合同约定开展试验检测,确保试验检测数据客观、真实。
8.强化参建单位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健全施工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工程报验程序,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降低质量标准。健全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强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在建项目必须建立“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清单、责任清单、防控清单”,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专家审查机制。
9.推进平安工地建设。将“平安工地”建设考核作为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部分,在安全生产费用的奖励经费中增列“平安工地”考核经费,明确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原则、使用范围、支付程序、支出条件,确保安全生产经费专款专用。
10.完善安全应急管理。针对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风险源,及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在设计阶段加强安全应急设计内容,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过程的现场处置方案。积极应对公路水运建设领域内安全重大事件、自然灾害、重要时段节点的安全应急保障工作。对在建工程重点路段、区域及路桥隧部位的安全风险和隐患管控提前介入。
11.做好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应严格按照项目环评报告及批复要求落实各项保护举措,环保设施必须与公路水运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加强施工期间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监管。强化文明施工管理,减少废水、弃渣、扬尘、油污对周边环境污染。开展环保专项监理,加强施工对敏感区影响监测,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
12.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施工单位应将所有班组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规范化管理。严格开展施工班组实名制管理,强化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施工班组实名制管理100%。严格施工班组准入管理,班组作业前必须进行首次作业合格确认。应建立施工班组考核制度,加强施工班组的日常考核,考核不合格的班组应清退出场。
13.鼓励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鼓励“四新技术应用、微创新”纳入合同管理,积极鼓励施工班组“微创新”。强化科研、设计与施工基层的互联互动,开展设备微改造、工艺微改进、工法微改良等“微创新”活动。严格对照交通运输部和贵州省相关目录,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材料,禁止类落后工艺、设备和材料淘汰率100%。
(三)着力提升建设品质
14.打造品质路基工程。强化陡斜坡路基填筑清表、台阶开挖,严格控制高填方路基填料规格和填筑速度,严格开展高填方路基和软基处理段落沉降观测,落实高边坡稳定性监测。路堑开挖防护做到开挖一级、防护一级、绿化一级。加强锚杆、锚索、混凝土挡土墙等施工管控,及时完善排水系统。大力提升关键工序及隐蔽工程质量控制水平,留存施工影像佐证记录,推动施工关键参数实时自动监测。
15.打造品质路面工程。严格控制路面原材料的含泥量、压碎值、针片状和磨光值等各项技术指标,运用沥青红外光谱检测仪等先进技术进行沥青快速识别检测。加强配合比设计,确保路面结构层性能优良。严格路面各结构层交验,加强层间处理、保护及污染防治。加强桥面铺装调平层标高复测和平整度控制,确保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厚度和平整度满足要求。严格控制沥青混凝土拌制中材料计量和施工温度,积极采用中、大型精良摊铺碾压设备,严格控制摊铺速度、松铺系数和碾压工艺,确保沥青路面级配优良、均匀,压实度、面层厚度、渗水系数合格率满足规范要求。探索推动智能化沥青路面摊铺碾压设备群组应用。
16.打造品质桥梁工程。施工阶段就对各类耐久性问题进行预防,加强钢材、水泥、砂石、锚夹具、外加剂等原材料质量控制,提升钢筋加工精度、构件预制与安装、混凝土拌和与浇筑、预应力张拉与压浆以及钢结构拼装、焊接与涂装等关键工序的质量管理。深入研究解决山区潮湿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防裂、钢结构焊接以及机制砂混凝土质量控制等难点问题。大力推广应用钢筋滚焊机、锯断机、数控弯箍机、焊接机器人等设备。推广应用预应力数控张拉与压浆技术、预应力管道专用压浆料等新技术。
17.打造品质隧道工程。严控隧道初支、二衬等质量关键环节及防排水等薄弱环节施工质量,加强管棚、超前小导管等钢管加工安装质量控制,严格仰拱开挖和基底处理。严控止水带定位和搭接施工质量,加强养护及施工缝处理。严格施工工序验收,初期支护施工质量检测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不得进入下道工序(防水板、二衬)施工。鼓励应用电动装载机、智能数控网片焊接机、等离子切割机、数控型钢弯曲机等智能新设备。
18.打造品质机电工程。加强集成化、智能化机电设备的应用。推广应用机电设备防雷监测系统,提升机电设备抵抗雷电灾害能力。推广运用隧道配电房动环监测系统,实现消防水压、液位监测、市电监测、发电机监测、配电房温湿度监测及门禁监测等功能,提升机电设备运行监测效率。在服务型互通、枢纽互通、服务区、隧道口等场地因地制宜设置太阳能光伏或者风能设施,应用和推广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提升能耗管理水平。
19.打造品质交安工程。在护栏线形、立柱横梁中心高度、立柱埋深、标志吊装、标线逆反射指标等方面做到精细化施工,并通过可移动、自动化的巡检设备完成标志结构、反光膜及标线逆反射性能、护栏性能的检测,提高检测精度。开展新型安全设施产品研究工作,包括新型护栏、交通标线材料、防眩设施等。
20.打造品质航道工程。推进船闸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控、墙后帷幕止水、航道整治的精准化控制和船闸基坑防护等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和自动预警。开展桥区等重点航段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实现桥区等重点航段设施智能监测、主动预警。
(四)着力提升智慧水平
21.提升智慧工地建设水平。大力推行工艺监测、结构风险监测预警、隐蔽工程数据采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远程视频监控等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整合应用。提高水泥混凝土拌合、沥青混合料拌合、试验检测等关键环节质量控制数字化采集和智能化预警水平。强化高墩大跨、隧道掌子面、两区三厂等施工风险点智能化监管水平。
22.推进智能建造与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建造技术迭代升级,推进智能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群组应用,发布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技术和设备典型案例。推进智能化拌合设备及施工机具迭代升级,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和智能监控。融合勘察设计、施工等多源数据,运用新质生产力赋能。推动公路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促进工程质量数字化管理。探索BIM+GIS技术在桥梁、隧道等工程建设中数字化集成应用。
23.提升施工智能监测水平。推动智能工地试验室建设,开展关键设备物联网应用,实现检测流程线上管理,检测结果实时上传。开展三维激光扫描、探地雷达等无损、快速检测技术及检测设备研发应用。加快无人机、检测机器人等检测装备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不断健全长大桥梁、长大隧道、高边坡、安全运行监测体系,加强检测、监测数据融合分析和场景应用。
二、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全省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发布品质工程相关实施意见、管理办法、评价体系等纲领性文件。
省公路局、省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局、市(州)交通运输局(委)、贵州高速集团、贵州交投集团、高速公路特许经营项目具体负责组织开展所辖项目的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工作。
(二)强调全员参与
各项目参建单位、施工企业要树立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理念,建设单位牵头制定总体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将建设要求纳入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考核奖惩,强化工期和资金保障。
各级监督管理机构要将平安百年品质工程评价标准作为监督管理检查的主要内容,开展在建项目的动态监测评价,加强项目差异化监管力度。对表现突出的,在优质工程申报、从业单位信用评价等方面予以激励。
(三)成果总结转化
各有关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在工程设计、建造技术、材料产品、机具装备、工艺工法、检测方法、智能技术应用、组织管理等方面开展技术管理创新,及时总结提炼,促进成果转化和经验推广。
项目建设单位每年对建设活动进行总结,编写成果报告,包括建设活动的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同时通过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示范成果汇编等形式,对建设活动进行总结,梳理成功经验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模式,推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宣传推广
各单位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网站、公众号等载体,宣传经验成果,培树推广一批示范典型,全力营造全行业全系统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高速公路、水运工程、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应严格按照本意见实施,其他项目可参考实施。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2025年8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