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叔叔,我想抱抱你,我会好好读书,将来好回报你和我的“爱心妈妈”,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元月8日,2年级学生陈菊边说边与杨立斌拥抱,泪水夺眶而出。
陈菊是黔西县锦星镇白泥村小学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家庭极度贫困。杨立斌是省交通运输厅驻该村帮扶的干部,生长在黔东南一个苗族家庭。“知道陈菊的情况后,我们开展了征集‘爱心妈妈’助孩子活动,北京叫韩香的‘爱心妈妈’,一次就捐助2000余元和衣物,资助直至完成学业。”杨立斌介绍说。
当天,杨立斌和村干部还把北京叫邵婧的“爱心妈妈”汇来的1000元钱、衣服及书籍,送到2年级学生万佳家里。把贵阳“爱心姐姐”捐助价值1000余元的衣物和学习用具和7名“爱心妈妈”的寄语,交到3年级贫困学生宋扬手里。
目前,杨立斌通过自己的人脉联动、贫困学生卡片网上征集等,已为7名贫困孩子征集到“爱心妈妈”。
帮助村民改变观念换脑子
“传统农业制约了我们村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杨立斌开垦两块土地,种植多种蔬菜和农作物,对村民进行引导。特别是,还把我们没见过的制作苗族传统美食酸汤鱼用的蔬菜引进村。转变村民的传统观念,增加收入,真让我佩服。”村民岳国友说。
在驻村工作中,杨立斌带领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到省农业高产科技园考察学习。
该村副主任周永禄说:“2012年12月,他还带领我到安徽宣城市考察香草的种植,使我大开眼界。同是一片天、一块土,人家能创造那么高的效益,我们为什么不能?就是观念没有转变。”
“21世纪的车、70年代的路,咋发展?锦星镇到县城18公里,由于路窄弯多,需要1个小时。看着好路不能走,该节省的做不到。”长期经过该地的司机曾居德说。
杨立斌告诉记者,司机说的好路,就是经过该乡的贵毕高速公路。杨立斌通过考察论证,在该乡黑马奇桥处,打开互通出口,去县城只有10公里,10分钟即可到达,又可惠及金碧、林泉和该镇11万人。由此,他撰写了关于在贵毕公路开通锦星镇互通出口的调研报告,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对此该项目作了批复。据悉,项目的资金全部到位,工程很快启动。
给发展后劲找路子
锦星镇东风村凹水河是黔西县洪家渡库区乡村旅游开发的景区,因没有码头,制约了旅游开发和织金县茶店乡、大方县鸡场乡等三地百姓的水上物流和相互往来。
杨立斌在调查中想到,如果能在凹水河建成码头,方便了三地居民,也使必经之地的白泥村增加了人气,就能为乡村旅游、增加群众收入打下基础。
杨立斌说,该项目建议形成后,工作组与地方政府、职能单位多次召开次联席会,又到省交通运输厅、省海事局等部门沟通协调,项目已得到落实。200余万元资金全部到位。
十一组村民雷文军动情地说:“杨立斌来我们村,一心为老百姓的现在和将来着想,我非常佩服,我要以当地杀年猪最隆重的方式款待,他不在,我年猪也不杀!”杨立斌紧紧握住雷文军的手,热泪盈眶地连声言谢。
据工作组萧静介绍,杨立斌这次驻村,年迈多病母亲的照顾和孩子上学的接送,全靠妻子一个人完成。临行前,妻子告诉杨立斌:驻村后,“你把他乡当故乡,我为家中挑大梁”,你就放心驻村工作吧。
“驻村工作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组织的关心、部门的帮助,我会一如既往地为父老乡亲尽一己之力!”杨立斌如是说。
来源:2013年01月14日 《贵州民族报》第三版 作者:王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