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2月22日,贵州日报以“驻村实干真奉献 倾注温情在山间”为题,报道我厅驻威宁县同步小康工作组的驻村帮扶工作。全文如下:

姜 维 本报记者 邹晨莹
即将进入毕威高速公路入口时的一刹那,省交通运输厅威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队员中有人高喊:“再见了威宁!”在新老驻村队员轮换交替之际,记者跟随着贵州驻村工作组来到他们的驻村点,记录驻村干部离别感人的真情一幕。
驻村干部在驻村期间认真务实,吃住在村、工作在村,长期在威宁帮助工作、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不仅是贵州同步小康的进程的参与者、见证者,贵州的大山也见证着万名驻村干部在一线默默无闻地奉献的青春与热血。
敬终如始 全程用心
1月22日,记者在威宁自治县大街乡金星村看到,来自省交通运输厅派驻该村的驻村干部杨立斌和往常一样,来到金星村2组水塘子15亩连片“烟蒜套种”基地的大蒜地里查看大蒜长势情况。村民李世圆一亩的大蒜地里根粗叶茂、长势良好,杨立斌脸上难以掩盖喜悦,这下金星村调整产业结构有希望了!村支书罗仁强向记者介绍,这是驻村干部杨立斌驻村以来经过调研,结合气候和土壤条件,确定调整产业结构而引进的“烟蒜套种”法。即在烤烟烟杆四周即插6-9颗蒜头,充分循环利用烤烟的原有底肥和薄膜种植大蒜,不影响烤烟生长周期和次年的烤烟种植,土地由原来的只种一季变为能种两季农作物,烤烟收益不算,单大蒜就给农民增收亩产值3000元左右,是一举两得的新技术新种法。今年金星村引进该种法连片示范种植了大蒜15亩。
据了解,省交通运输厅威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12名队员,在威宁自治县5镇3乡12个行政村驻村一年来,他们找准切入点,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驻村的一件大事来抓,目前为驻村点调整产业结构5项,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等农民容易接受等产业。
送去光明 感动大山
1月23日,驻威宁自治县猴场镇木块村的驻村干部刘振家和村干部一起来到该村贫困党员、73岁的老人孔令中的家中道别。得知来意后,突然间老人赶紧拉着驻村干部刘振家的手,抽泣了起来,“小刘啊,你能不能不走呀,留下来吧!感谢党派来的好驻村干部,把我家的电灯给接亮了,谢谢驻村干部!”
据悉,刘振家自驻到木块村后调研中发现,孔令中老人因极度贫困,因无能力支付电费至今都未能用上电,过着原始的生活。省交通运输厅威宁驻村工作组12名队员当即向孔令中老人捐款1200元,决心把电拉通。经过刘振家与有关单位和部门协调支持下,共花了3000余元就把电拉到了他家,刘振家还自掏腰包为他交了全年的电费。
省交通运输厅威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在驻村期间,为当地老百姓做好事实事160件,积极争取如通村油路、建乡镇农村客运站点等项目支持,积极建设美丽乡村,切实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共协调解决万元以上的项目13个,资金共计人民币383.71万元,涉及公路建设、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得到威宁人民广泛赞誉。
倾情帮扶 情暖山区
1月24日,威宁自治县大街乡金星村金星小学。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受助的16名贫困、留守儿童、孤儿和村民来到学校,为即将离开金星村的驻村干部杨立斌送行。就读金星小学五年级的贫困学生、孤儿陈云芝说什么也舍不得杨立斌走。因为,一年来,驻村干部杨立斌在金星小学发起“爱心爸爸”行动,为该校的16名贫困、留守和孤儿找到了“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来自北京、安徽和贵州等地的爱心人士“一对一”或“一对二”对他们进行资助,一年来,资助主要以物资资助为主,现金资助为辅。据统计,这项行动资助现金达3920元,物资资助折合人民币达11300元,物资或现金均全部送到受助学生手中。
省交通运输厅威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开展驻村工作以来,围绕重点,关注民生,倾情帮扶,为当地残疾人、学校的贫困、留守、单亲或孤儿学生进行帮扶,受到威宁人民的一致好评。
大街乡党委书记颜志说,省交通运输厅的驻村干部可用“六个字”来概括:用情真、工作实。
来自:2014年2月22日《贵州日报》第02版:省内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