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阳县温泉村下寨村民组,小地名叫沙坡。位于县城十几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落。该村落地理位置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沟的喀斯特地貌,一条溪流将村落一分为二。居住在这里的50多户村民散居在溪流两旁的山坡上,世代靠种地为生。通往该村民组的唯一一条进组公路,只到小溪旁就断了头。到沙坡山上劳作的村民和居住在沙坡的村民要出山,都得涉水过河。
这里的村民虽不失中华民族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受大山的阻隔,山里的东西运不出去,山外的人也无法进来,付出与产出始终不成正比,贫穷落后的帽子至今还没有甩掉。这些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为了早日脱贫致富,同贵州其他农村一样,这里的青壮年男女都外出打工去了,在家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每年汛期,若遇大雨,将村落一分为二的这条小溪流就会变成汹涌澎湃的洪流,一改往日的宁静与温柔,阻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老人不能下地干活,学生不能正常上学。若须外出,居住在沙坡的村民就要绕行数十里山路,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省交通运输厅同步小康驻村干部宋斌,在村里走访调研时,了解到有一年夏天,一名儿童冒险涉水上学,不幸被山洪冲走;另外,有几户农民涉水过河去地里抢收也险些遇险。这些阴影至今还笼罩在村民心中,谈洪色变。村民们曾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修建一座便桥,但因种种原因都未能实现,每年夏天都在不安中渡过。得知村民很急迫需要修建一座便桥,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宋斌作了深入调研后,遂将情况向其派出单位省道路运输局党委作了汇报,该局党委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到现场走访调研,实地论证后,决定从单位紧张的经费中挤出5万元在河道上修建一座便桥,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得知这一消息后,下寨组全体村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大家纷纷议论:“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生存,做梦也没有想到政府真会出资在如此偏僻的地方为我们老百姓修桥,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啊,感谢我们的驻村干部宋斌”。
为了赶在汛期来临前把桥建好,不仅在家的村民自愿投工投劳,几个在外打工有一定建筑经验的村民也赶回来主动参与设计和施工。从驻村干部收集民情民意、准备材料、申请资金等到在河道上建起一座钢筋混凝土便桥,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桥建好后,村民们亲切地誉为“连心桥”、“致富桥”。建桥刚开工时,住在河对岸的张世国兄弟俩,便迫不急待地把住了几十年的旧房推倒重建新房。大家问兄弟俩为什么这么急着建房时,他俩这样回答:“过去一直想建新房,但没有桥路不通。考虑到一方面是运送建筑材料的成本高,另一方面是因每年夏季山洪暴涨,住在这里生产生活极不方便,一直犹豫是修新房还是搬迁。等我家新房建好后,还打算再建一个养殖场,带动大家一同致富。多年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了,当然急啰!”
7月份以来,开阳县也遭遇了几十年难遇的连日暴雨袭击,道路塌方、山体滑坡等因洪涝导致的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7月16日下午,温泉村下寨组6户村民遭遇大型山体滑坡灾害威胁。往年若遇山洪时,沙坡的村民还可以经该村松林组绕道进出,可这一进组公路也被山体蹋方阻断了。此时的沙坡成了一个孤岛。受灾呆在家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在灾难面前不知所措。
灾情就是命令,县、(乡)镇、村各级指挥、救援力量陆续从其他受灾地点赶往沙坡山体滑坡现场。此时刚修建好的“连心桥”成了生命财产救援的唯一通道,指挥、救援力量只能从这座桥上进出,受灾群众也只能从这里转移。经过桥上的人看着汹涌的山洪从桥下一泻而过,无论是指挥、救援力量还是当地村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开阳县城关镇镇长谢超凡紧紧握住在现场指挥救灾的省交通运输厅驻村干部宋斌的手说:“这回省交通运输厅驻村干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老百姓反映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把桥及时帮我们建好,不仅仅是让我镇村民通往山外的距离拉近了,更重要的是共产党和我们老百姓的距离更加近了,让我们老百姓真正贴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也真正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要不是你们来扶贫,及时把这座桥建好,今天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灾害发生,指挥、救援力量进不去,受灾群众转移、疏散不出来,那将会是一种极为可怕的后果?我代表城关镇全体人民真诚地感谢你们!”
7.16洪水灾害后,村民又把该桥亲切的称作“连心桥!”

省道路运输局在城关镇温泉村帮扶下寨组正在修建的连心桥

驻村干部宋斌正在桥身下检查桥的施工质量

初步完工的连心桥

7.16开阳县特大洪水,省道路运输局出资在温泉村下寨组修建的连心桥在灾害中成了救命桥
(严天华、何志华、成信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