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2月26日,贵州日报以“我们村来了一个贴心人”为题报道我厅驻村干部刘黔豫的驻村工作事迹全文如下:

一条没有软坐垫的木条沙发,一张办公桌,是办公室;一张旧床,一台电视机,是寝室。“前店后厂”,简单实用。瓮安县永和镇红岩社区两间连着的房间,组成了贵州省公路局路政管理处处长,挂职瓮安县委常委、副县长刘黔豫的办公室和居所。2014年3月,瓮安县委组织部为他在县政府安排的办公室和住所,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刘黔豫就这样在红岩社区住了下来。在半年的时间里,除了要资金、跑项目和生病住院1个月,他在村里已经住了100余天。红岩村的老人、小孩,无不认识这个省里来的干部。
“在有限的驻村工作时间里,我将走村串户,了解实情,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热情服务。”这是扶贫工作联系卡上的一句话,刘黔豫为之作了最好的注脚。来到这里不久,他就走遍了红岩村的组组寨寨,走访每一户贫困户和五保户。他记下了这里的点点滴滴,哪户贫困户家有几口人,人均收入多少,哪个老人常年患病,哪户缺医少药,在他的工作记录本上都清清楚楚。每次回省城,他还自掏腰包给患病老人带药,也常常给孤寡老人带去一些生活用品,给这些老人送上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
“作为帮扶的驻村干部,刘县时时都为群众着想,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围绕如何给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红岩村村主任王郁江这样评价刘黔豫。
刘黔豫所在的永和镇红岩村和关溏村,是省级一类贫困乡村。看到通往各自然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差,他上下奔走,争取了25万元维修通往自然村的道路。看到村卫生室简陋的条件,他动员老同学、老战友和朋友捐款捐物,解决了价值16万元的医疗器械。看到老坟嘴学校空空荡荡的大门,他组织捐赠了价值3万多元的活动门和门头显示屏。看到关溏小学的40多名留守儿童,他在“六一”儿童节送去了学习用品和文体娱乐器具,并为学校安装电铃,结束了关溏小学靠棒槌击钟上下课的历史。看到红岩社区食堂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他争取爱心人士的赞助,买来了电冰箱、消毒柜、电磁炉、电饭锅及洗衣机等基本生活用具用品,解决了驻村干部和驻地民警生活无着落的问题……
去年9月中旬,红岩社区街道维修道路,施工队不小心挖断了自来水管,导致附近几十户老百姓断水。村里年轻力壮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都是些妇女、孩子和老人。家里没有水,老人们只好躬着身子提着塑料桶到村边的河里打。刘黔豫听说后,冒雨和来自省交通医院的扶贫队员文毅以及派出所的干警,拿着水管和维修工具,把损坏的自来水管接上。
去年6月26日,刘黔豫和文毅到关溏村走访完一个自然村前往县委开会,刚到木孔心脏病就突发了。虽然文毅在医院工作,但还是一下子慌了起来。好在天佑好人,有惊无险。在县中医院治疗苏醒后,刘黔豫看到永和镇水利站站长、驻村工作队队员杨勇时说:“我又活过来了,我们又可以并肩工作了!”
就是这次心脏病突发后的治疗,强化了刘黔豫要为村民义诊的念头,让有病的群众及时发现并能早日得到合理的治疗。一个多月后,省交通医院组织了20多位专家和医务护理人员,在红岩社区办公地现场设置了内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中医骨伤科、B超检查室、心电图检查,并准备了各类处方类和非处方类药品,听诊器、血压计、小型治疗仪等常用医疗器械,接诊了500余人次,赠送价值30000元的药品,并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
走村串寨,村干部是依靠脚力来开展的,一件本来简单的工作,相当部分却花在了走路上。刘黔豫想方设法为红岩和关溏两个村委会各配一辆面包车作便民用车,解决村干部下村工作出行难问题。
村里虽没啥大事,但刘黔豫把他看到的、听到的都当成大事来办。派出所民警工作繁忙,电脑不够用,刘黔豫主动把刚驻村时新配的电脑赠送派出所使用。食堂的步梯坎较高,每次上下都很吃力,并且存在安全隐患,他从不多的驻村经费中拿出800多元,专门从县城请来专业安装队伍给村食堂安装安全扶手。食堂的老尹是一位东北汉子,夫妻俩给村干部和驻地民警煮饭,微薄的收入却要供一大家子的开销,烟瘾大的他只能到集市上购买价格便宜的劣质烟丝对付,刘黔豫知道后,多次从贵阳给他带来上好的烟丝。他每次回贵阳前,都要去问问老尹的烟丝抽完没有,好从省城给他买回烟丝接上。和村主任王郁江接触多了,知道他有一位86岁高龄的母亲,每次从贵阳回来都要给老人带点糖食果品。“刘县长对我们这些老人真好,真是大好人呐!”老人家一提到刘黔豫就会激动。“八一”建军节前夕,在他的倡导下,驻村工作队在贵阳买来慰问品,看望了红岩村和关溏村复转退伍老军人。
“他到我们村里来驻村帮助老百姓做好事,理应不用交生活费,但是他却坚持要交,我们村拒收他的生活费后,他就从贵阳的邮政所给村里汇钱。除了交自己的生活费外,他还私下帮小文(文毅)开生活费。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干部。”村主任王郁江如是说。
(通讯员 唐隽永 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