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乡村振兴 - 工作动态

同心同苦步小康 为民寻求致富路 “农民教授”韦生根

发布日期:2014-11-28 14:19 作者:严天华 来源: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字号:    

他叫韦生根,是我省千万名驻村干部中的一员

    2014年2月28日,他受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党委选派,前往开阳县南龙乡翁朵村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

    翁朵村位于南龙乡政府所在地,由翁朵村、田坎村、中桥村组成,共2237户,18769人,属于一类贫困村。韦生根到达南龙乡后,通过深入调研,发挥“我尽其才”的作用,在贵州交职院党委的支持下,调用学院价值40余万元的路面设计设备,帮助乡政府完成集镇周边约5平方公里1:2000的地形图绘制,解决了集镇商业优化、街道延伸、污水处理、垃圾及公厕选址的问题,为南龙乡今后数十年的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标准和科学依据。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他吃在村里、住在村里,每天走村串户,“进百家门、知百家情、办百家事”,积极配合村支两委开展工作,将个人工作信息制作成“便民联系卡”,一一发放到群众手中,及时掌握村情、民情和乡情, 摸清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帮助基层化解矛盾、调解纠纷。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韦生根向村支两委建议开展“基层夜话”活动,通过深夜访谈,相互摆谈,消除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鸿沟,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他时常到村民家剥剥红薯、吃吃冷饭,深入了解百姓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当村委因财政困难无法兑现计生“双诚信、双承诺”的政策时,他及时向省交通运输厅挂帮办汇报,协调专项资金5000元,履行了对10户困难计生户的承诺;当13名大学生因筹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时,他多方求助,争取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捐款20000元,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山一家、水一家”。哪家有困难,韦生根就会出现在那一家。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他走遍了翁朵村方圆43.5平方公里的土地,走完了43个村民组,帮助低保户、贫困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先后慰问了19户困难群众和困难老党员,发放慰问金5700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了村民家,就把它当做自己的家!韦生根克服家庭困难,沉下身子,驻进翁朵村。因为驻村工作,他没有时间去指导正在高三读书的儿子,与家人聚少离多。为此,他常常愧疚不安!每当看到村里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因缺少家人关爱而无助彷徨时,他都感同身受!于是他下决心打造一个“亲情网站”,以便于留守在家的儿童老人与外出务工的亲人进行视频交流,弥补他们感情上的缺失,更好地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稳定。韦生根将这一想法向贵州交职院党委汇报,得到学院党委的支持,获得专项帮扶资金50000元,确保了“亲情网站”的顺利建立。

    7月18日,翁朵村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无情的灾难。在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自然灾害威胁之际,他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与村干部一起打通堵塞桥洞,疏通水流,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村民评价说:“韦支书冲在了抗洪抢险第一线,泥巴带到裤腰带,简直像个泥人”。

    村民熊书华的房屋因年久失修,在雨水中崩塌。他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先是协调解决了熊书华一家居住的问题,然后筹集资金4.5万元帮助其修建房屋。3个月后,熊书华一家拎包入住。翁朵村副支书杨生良对此评价说:“这是翁朵村前所未有的好事”。

    翁朵村长庆寺建立于明末清初,是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素有“深山藏古寺,奇峰配营盘”之美誉,是当地文化交流的重点集中地。每年的1月19日、6月19日,都会汇集5000——10000人村民到此进行文化交流。在7.18灾害中,洪水把长庆寺门前的堡坎冲断,造成通行堵塞,出入困难。韦生根得知后,异常着急,四方奔走,筹集资金3000元,修建了两个9米多高、10米多长的堡坎,解决了长庆寺门口出入难的问题,进一步取得百姓的信任和认可。

    “一枝一叶总关情”。韦生根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驻进了村民的心坎里,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真蹲实驻、真抓实干的好干部,有什么问题都向他咨询,有什么邻里纠纷和难事也会请他帮忙解决。慢慢地大家了解到,他来自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路桥工程系党总支书记,也是省内知名路桥专家、教授,所以又被村民称为“农民教授”。

          他是翁朵村经济发展的引路人,村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翁朵村成立于2001年,由翁坌、翁朵、关庄和丁山4个行政村组建,人口共计7997人。翁朵村建制10多年来,村支两委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请,希望乡政府对翁朵村进行规划,以盘活自然资源,便于发展集体经济,却因政府资金短缺,迟迟未能解决这一难题。韦生根了解这一情况后,向贵州交职院党委汇报,得到学院党委在设备和人员上的大力支持,于是他带领公路桥梁专家骨干教师和学生对翁朵村周边约43.5个平方公里进行规划,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海拔等情况进行充分分析,并设计了南龙乡周边公路交通网。翁朵村支书王昭钧说:“韦生根同志实现了我们10多年来的愿望,不仅为我们节省了20余万元的规划资金,简直是给我们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衡量”。

    南龙乡是一个纯农业的乡镇,没有骨干产业支撑,一年财政收入约600万元。2013年翁朵村农民的人均收入仅为6775元。村民们还不富裕,有些家庭还很贫困!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韦生根总是思量着如何发展翁朵村的支柱产业,带领百姓发家致富?在深入调研全村资源的基础上,他发现翁多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种植环境,非常适合建设生态茶园。为何不走一条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种植模式?于是韦生根对翁朵村的王支书建议:“与其众剑齐发,不如衣食在手”,只有抓住拳头产业,把拳头产业做大做强,才能更好更快地带领百姓奔小康。经过与村支两委深入研究,决定转变观念,到外地引进实力雄厚、经济发展能力强的企业,通过用资本开展产业帮扶、项目帮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尽快将生态茶园建起来!这一想法得到南龙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

    接下来的日子里,韦生根四方求助,通过朋友托朋友、关系托关系,4月15日成功引进一批成都客商到翁朵村考察,对茶园的开发前景进行商谈;5月28日与乡分管领导、乡产业部门和村干部到四川茶叶主产区名山、蒲江学习交流和开展招商恳谈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经过多方努力,艰辛洽谈,终于与四川客商达成在驻翁朵村建设3000——5000亩茶园的意向,6月5日,签定了投资协议,并把村集体去年种植的200多亩茶园以入股方式加入引资企业,解决了村集体茶园今后管养资金缺口和产茶后加工、销售的难题,实现了扶持村级集体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培养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目的;8月15日协助四川客商完成了公司注册,名为“贵州金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南龙。

    贵州金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后,今后的4年内,该公司将陆续投进大约7500万元——1个亿的资金,用于发展茶园产业,茶园种植规模将达到3000多亩以上,可以解决800余人的剩余劳动力。4年后,每人每年将增加工资性收入3万余元。

    目前,翁朵村已完成土地流转1680亩。村民们每天都在进行土地平整和茶园挖沟。11月底,第一批茶苗将如期种植。

随着生态茶园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韦生根思考的更多、忙碌的更多。晚上,他要深入农户,与村民商谈剩余茶园土地流转的问题;白天,他又要带领学生对茶园进行规划设计,为翁朵村节省了外请专家机耕道设计费用4万元。12月底,将完成茶园中心地带长4公里左右、宽4.5米的道路规划,从而确保1680亩茶园的主干道基本成型。百姓们笑谈说:“韦生根同志带着最先进的设备,走着最低等级的路。却是他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希望!”

一年南龙人,一生南龙情

    老百姓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在群众眼中,是他带动翁朵村转变了发展观念,调整了产业结构;是他通过招商引资,把一些闲置的荒山土地建成了生态茶园;是他将翁朵村从落后的贫困村发展为开阳县最有影响力的25个行政村之一。

    看着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再也不会遇到“穷年忧黎元”的日子了!韦生根心里终于感到踏实了!

    离韦生根归队的日子越来越近,而百姓与他的感情愈加深厚,大家都舍不得他离开,多次向南龙乡政府请愿说:“韦生根同志默默无闻的工作,帮我们做了很多实实在在事情,我们特别欢迎这样的驻村干部!希望他能留下来!”

    11月14日,贵州交职院领导慰问翁朵村困难群众和困难老党员时,南龙乡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国敏申请说:“韦生根同志办法多、点子多、思路新,恳请组织上把他留下来,继续带领翁朵村人民奔小康!”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韦生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驻村干部工作的点点滴滴,述说着千万名驻村干部的为民情怀。他默默奉献,沉下身子,与千万名驻村干部一起谱写着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新历程,绘织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

     

                      (作者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袁振)

折叠

角色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