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1月13日,人民网贵州频道:以“田老者”下乡记为题,——报道我厅驻村干部田维强的驻村工作事迹(田维强省高速公路监控与应急处置中心书记)。全文如下:
作者:刘叶琳 责编:翁玉洁、陈康清
“田老者,又开始下队了”,“田书记,你种的红薯长的怎么样呢”……每天清晨,在开阳县米坪乡政府大门前的街道上,人们都会跟一位穿着朴素,手里提着一个大号茶杯老者打招呼。
大家口中的田老者、田书记是何许人?他就是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的派驻开阳县米坪乡大坝村的驻村干部田维强,同时也挂职米坪乡党委副书记,今年已经57岁了,田老者、田书记的称呼由此而来。
时间回溯到今年2月底,田维强在接到省交通运输厅安排他到开阳县米坪乡大坝村驻村任务时,他本人内心里还有点犹豫:自己年纪大了,在单位再呆两三年就可以退休回家安享晚年了,还要跑到那穷山沟里去吃苦干嘛?但一想到,自己本来就是从农家走出来的,也深知农民生活艰辛和困苦,先去看一看,能帮到他们一把也是一件好事,这样,田维强毅然接受厅里安排。
怀着这样的心情,田维强来到了开阳县米坪乡大坝村,米坪乡是开阳县较偏远的乡镇之一,也是经济较落后的乡镇,当地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庄稼和外出打工,大坝村的情况也如此。
“其实,刚开始来这地方,也就是抱着来看一看,给老百姓整点小事情,修补下道路,应付下领导安排的任务。”田维强如是地说到。
但是一次偶然的经历,深深的触动了田维强的内心,那就是在一次和大坝村村支书到一农户家走访时,主人家非常热情的招呼他们留下来吃放。“一锅素白菜,一锅包谷饭,一碗素辣椒,就是他们全家人的午饭。”看着这样的饭菜,田维强心头有种说不出来的难受,主人家也许也感觉到了自家的寒酸,马上把家里仅有的几个鸡蛋炒了端到了田维强的面前。田维强感动了,强忍着眼泪把饭吃完了。
“那一次心灵的触痛很深,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琢磨着怎么改变大坝村老百姓的生活,能让他们的饭桌上不再那么寒酸。”田维强坚定地说道。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吃住在村,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了解村民之所想、村民之所盼、村民之所求;走到山里,下到田里,带领群众考察调研,了解山里之盛产,了解种植之价值,了解社会之需求; 问到家里,访到心里,与村民心连心,征求村民之意见,征求村民之打算的“真正”驻村生活。
“那段日子,我天天陪着田书记早出晚归,走村窜户,老婆都对我有意见了,说咱村就这样,你们再怎么折腾也没什么希望。”大坝村村支书李太恒说到。
在深入调研,获得大量一手材料之后,田维强开始思量起来:村子缺水,交通也不是特别方便,不太好发展。但是能不能从发展农业上想办法呢?想到自己老家有名的红薯粉,原料易于种植,生产成本底,技术含量也不需要太高,而且大坝村的土质也适合大规模种植红薯,再就地新办一个红薯粉加工厂,村民可大规模种植红薯卖到厂里,加工成精制红薯粉,销往周边地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村里剩余劳动力不用出村就可以挣钱。红薯经过加工制成红薯粉,价格将翻十倍,而产生的粉渣可用于养猪和发展沼气池,大量的农家有机肥可为苹果桃和红薯施肥,实现了循环利用,既环保又经济。村办企业盈利后每年为群众分红,增加群众收入,最终带领全村乃至全乡群众实现致富奔小康。想到这里,田维强长期以来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想好了,就开始干,田维强拿出了当兵时风行雷厉的军人作风。积极地协调有关单位,动用私人关系能去的地方都去想办法筹资金。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靠他当兵时的倔强和不服输的勇气,跑遍了厅里、局里、朋友家里,协调资金30余万元。购买红薯种子先让村民将红薯种在地里确保原材料的供应,接着又跑湖南采购红薯粉加工设备;回到村里,又带领群众建厂房、安装设备、调试机器;红薯还未成熟,他又跑到出产红薯粉的印江县学红薯粉制作技术,并购回红薯淀粉利用设备试机成功,当天,村里从未有过的热闹,每家每户都用手拧了一块从机器里刚生产出来冒着热气腾腾的红薯粉回家制作了一道“炒红薯粉”菜。今年8月22日,在贵阳举办的中国?贵阳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会暨绿茶博览会上,开阳县米坪乡大坝村生产的红薯粉隆重登场。红薯粉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口感,赢得了参观顾客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争相品尝,会展还未正式开幕,就出现了抢购红薯粉的场景。
“红薯粉生产出来了,还只是在摸索阶段,下一步要购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加大产能,申请商标,拓展销售渠道,真正把大坝村红薯粉产业做大做强,自己要干的事情还很多”田维强说到。
目前,大坝村种植的1500多亩的红薯已经开始收获。经测算,按每亩最低产红薯3000斤,大坝村今年可产红薯450万斤,按贵阳市场价,每市斤0.2元,价值9万元,如果加工成红薯粉,每100斤红薯可加工红薯粉20斤,可加工红薯粉90万斤,现红薯粉市场批发价为每斤12元,那么产值达1080万元,即使按60%除去成本,净值达432万元。全村现有人口800人224户,就此一项,全村每人净利润将多收入5400元,每户增加收入19285元。
其中,村民杨兴敏一家在苹果桃树下套种的180亩红薯,年收入能达到20多万元。在杨兴敏的新家里,记者看到新摩托车、彩电、洗衣机等一应俱全的家具和餐桌上摆放着的有肉有鱼的午餐。田老者当初立志要改善当地老百姓饭桌的想法初步得到实现了。
“年底就要离开大坝村了,希望他们能够好好干,继续把红薯粉产业做大做强。大坝村也算是我的第三故乡,以后会经常来看看的,退休后,身体条件允许的话,我会到这里继续种红薯”,田维强笑着说到。
来自:2014年11月13日 人民网贵州频道
相关连接:http://gz.people.com.cn/n/2014/1113/c361324-2289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