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交审批〔2025〕338号
贵州交投赤万天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你司《关于审批G6512秀山至从江国家高速公路松桃(大兴)至万山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的请示》(黔赤万天呈〔2025〕37号)及相关附件收悉。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G6512秀山至从江国家高速公路贵州省松桃(大兴)至万山段初步设计的批复》(交公路函〔2025〕第464号)和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批复如下:
一、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
(一)项目起于铜仁市松桃县大兴街道既有将军山枢纽互通,接已建的秀山至从江高速松桃至铜仁段和G56杭瑞高速,经大兴、滑石、灯塔、经开区、谢桥,止于铜仁市万山区谢桥街道龚家坡龙生社区,接已建的铜仁至大龙高速,路线全长37.039公里。
(二)全线设置将军山(枢纽,与既有杭瑞高速苗王城互通复合)、高铁北站、滑石、黄金塘(枢纽)、铜仁东、铜兴、谢桥、龙生(枢纽)8处互通式立交。同步建设4条互通连接线,总长11.994公里,其中高铁北站互通连接线2.176公里,铜仁东互通连接线4.383公里,铜兴互通连接线5.100公里,谢桥互通连接线0.335公里。
全线设置匝道收费站5处,服务区1处(与滑石互通合建)。
(三)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5.5米。全线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Ⅰ级,其余技术指标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执行。
互通连接线采用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的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0.0米。
二、工程地质勘察
(一)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符合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交公路发〔2011〕504号)要求;勘察方法、手段运用较为合理,勘察内容及深度基本满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及施工图设计要求。
(二)岩屋口大桥、锦江特大桥引桥、石竹1号大桥利用原松玉快道既有桥墩基础,施工过程中应对未进行抽检的既有桥墩基础加强勘察,并结合原勘察设计资料、施工过程资料,完善相应处治措施,确保结构安全。
(三)部分桥梁或路基从原松玉快道的厚层填土通过,应对填土前后原始地形加强对比,完善填土不均匀沉降或侧向滑移对桥梁桩基或路基稳定的影响评价。
(四)加强顺层边坡、高填方路堤、深路堑的勘察成果综合分析及边坡稳定性评价。项目实施中,进一步加强沿线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高填方路堤、深路堑以及隧道围岩地质情况跟踪评价,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五)对因特殊原因尚未施钻的路段,应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取地质调查、物探等手段,加强工程地质分析与验证,重点查明路段内是否存在重大不良地质体,条件具备时应及时补钻以避免较大方案调整,影响建设工期。
(六)对岩溶发育、崩塌堆积体、危岩体等不良地质发育的桥梁工点,施工前应进一步核实不良地质体的规模,加强施工期间地质复核及变形监测工作,根据开挖揭露的地质情况及时优化桩基及处治设计方案,确保工程结构安全。
(七)施工过程中应加强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探孔工作,验证、完善地质资料,动态设计、动态施工。
三、路线
(一)施工图设计路线起、终点和路线走向符合初步设计批复意见,设计方案总体较经济合理,桥梁、隧道、涵洞、通道等构造物设置位置基本恰当。路线平、纵面布设较好地结合了地形、地质、城镇规划等因素,技术指标总体运用较恰当,平面线形较顺适流畅,纵断面设计基本均衡、合理,平纵配合较协调。
(二)应进一步核查原有道路、沟渠的改移方案及涵洞通道设置位置,国省道、农村公路的改移标准,并征求省公路局、地方交通运输局意见,避免重复投资建设。为了满足将来被交道路改扩建和养护等工程的需要,上跨国省道和农村公路的桥涵要留足桥下净空。
(三)项目实施中,结合项目安全性评价,加强平纵面指标较低路段交通安全设计和合成坡度较小路段排水设计,有效提升项目运营安全。
(四)加强施工组织,尤其是枢纽互通路段涉及“改扩建”施工期临时交通组织、保通保畅等,以及利用国省道作施工便道段,应计列利用长度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补充预制场、拌和场等临时工程设计。
四、路基路面
(一)原则同意路基标准横断面型式、设计参数及一般路基设计原则。应按《贵州省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指南(试行)》(JTT52/14-2021),统筹考虑路基安全、环保、耐久、节约等方面的要求。
(二)全线高填路基及深挖路堑边坡和顺层挖方边坡路段较多,施工过程中应进一步查明路堑高边坡的地质条件,核实边坡设计的合理性。应进一步完善路基的监测工作,加强动态设计,确保边坡处治安全、节约、环保。
(三)本项目涉及对既有松玉快道的综合利用,施工期应进一步加强既有高边坡的地质勘察,完善既有高边坡、顺层边坡、不良地质等工点的稳定性分析工作,结合边坡地质条件、类似项目工程经验,加强顺层边坡防护,做好新老边坡的衔接。
(四)施工前加强弃土场的补充勘察,核查弃土场路堤稳定性,合理设置支挡结构及排水设施,避免弃土不当引发次生灾害。
(五)施工过程应结合绿色公路建设要求,做好表土剥离、防护、绿化、排水等相关措施及弃渣的综合利用方案,尽量减少占地和对环境的破坏。严格落实相关环保和水保批复处治措施。加强勘察及稳定性评估,完善防护、排水设计,避免次生灾害。严禁在桥下弃土,尤其在公路、城市道路和居民区等敏感点及其附近弃土。
(六)施工图设计路面结构形式与初步设计批复一致,原则同意路面结构设计方案。
1.主线及枢纽互通立交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为:4厘米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上面层(SMA-13)+6厘米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AC-20C)+8厘米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AC-25C)+34厘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6厘米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5厘米级配碎石垫层,总厚度83厘米。
2.一般互通立交匝道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为:4厘米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上面层(SMA-13)+6厘米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AC-20C)+38厘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厘米级配碎石底基层,总厚度68厘米。
3.桥面铺装上面层采用4厘米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上面层(SMA-13),中面层采用6厘米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AC-20C);隧道铺装上面层采用4厘米阻燃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中面层采用6厘米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
4.收费站广场: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七)施工图设计采用的路基边坡防护型式多样,与地形、地貌及景观相结合,设计方案基本合理。
(八)路基路面排水设计方案基本合理。应结合“三区三线”规划,加强综合排水系统设计,确保生态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九)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公路边坡养护检修通道设置技术及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黔交建设〔2020〕60号)要求,进一步完善公路边坡养护检修通道设计,确保边坡养护可达、可检。原则同意边坡平台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硬化。
五、桥梁、涵洞
(一)主线共设置桥梁10104.9米/25座,其中特大桥3919.5米/2座,大桥5808.9米/17座,中桥376.5米/6座,新建涵洞10道。桥涵构造物施工图设计符合相关设计标准、规范规定,设计内容、深度基本符合文件编制办法的规定,原则同意全线桥涵构造物的设置及其孔跨布置。
(二)原则同意锦江特大桥跨锦江河道主桥采用178.5米单跨简支下承式网状系杆拱桥方案。施工期间应加强临时固结、防护措施和监测,确保安全。
(三)项目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相关规范规定,结合水文及施工开挖揭示的地质情况优化桥梁桩基础设计,细化系梁、承台设计,减小边坡开挖,保护生态环境。
(四)对于利用既有结构的桥梁基础,应采取钻芯取样的方式进行抽检,确认施工质量满足相应规范要求,确保结构安全。
(五)为保证人、畜、车辆的通行安全及排水、泄洪要求,施工过程中排水涵和通道不得随意变更。
(六)跨越国省干道、铁路、河流、堤岸、管线的桥梁,应加强与交通、铁路、水利、航道、管线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取得书面意见,以利项目顺利实施。
(七)施工过程应加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核查,结合地形、地质、路线平纵面、经济等因素对墩台位置、墩台和基础型式、承台及系梁标高等进行合理优化调整,减小边坡开挖、跨河桥梁应综合考虑防洪安全、河道管理,加强施工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桥梁结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八)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公路桥梁养护检修通道设置技术及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黔交建设〔2020〕60号)要求,进一步完善公路桥梁养护检修通道设计,应专门设计外挂式检修梯的预埋件,确保桥梁养护可达、可检。
六、隧道
(一)主线设分离式短隧道1座,折合整幅长度426.5米;铜仁东连接线设分离式特长隧道1座,折合整幅长度3527米。隧道施工图设计较好地执行了初步设计批复意见,隧道平纵面线形、洞口位置、洞门型式、衬砌支护参数、防排水、施工方法、监测方案、辅助工程措施等设计基本合理、技术可行,隧道的布设方案及结构设计方案基本合理。
(二)施工中加强地质超前预报、监控量测工作,控制施工步距;依据地质超前预报、监控量测成果,采取动态设计,进一步细化围岩级别,优化隧道支护参数、衬砌设计方案、探水和排水方案,保证结构安全。
(三)铜仁东隧道及石竹村隧道出口下穿地方道路。施工前应加强地表排查,建立档案,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和应急预案,施工中加强监控量测、注意施工安全和施工期保通。
(四)铜仁东隧道洞身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段岩溶发育,施工中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并完善施工措施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隐伏岩溶的探测及岩溶处治;加强隧道涌水量观测,加强排水,备足排水设备。
(五)铜仁东隧道洞身存在村庄、农田,为防止地下水流失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环境恶化,施工中加强超前地质预报,信息化施工,减少对原有的水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六)斜井施工中洞内应做到不积水、不泥泞,控制施工用水、排放,防止水流浸泡基底,控制墙角变形和底鼓。
(七)应加强与机电专业设计人员的互动,确保隧道内机电设备预留安装位置设置准确,避免因预留不当导致弃置、重新开孔,影响隧道的结构安全和外观质量。同时,要加强与通信管理部门的沟通,提前考虑移动通信设备的安装位置预留问题。
(八)应进一步加强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强化参建各方责任落实,加强现场安全人员履约管理,按规定开展安全检查。强化动态设计,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结果,及时调整开挖及支护形式。加强隧道施工监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理责任的落实。应严格按照《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60-2020)、《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进行隧道施工。
七、路线交叉
(一)全线共设置8处互通立交,其中枢纽互通3处(将军山(与既有杭瑞高速苗王城互通复合)、黄金塘、龙生),一般互通5处(高铁北站、滑石、铜仁东、铜兴、谢桥);共设置1处服务区(滑石服务区,与滑石互通合建),总体布局基本合理,设置间距满足规范要求,主线平、纵面指标满足设置互通立交的要求,匝道布设基本符合交通流向和地形的要求,技术指标应用基本恰当;同意全线设置通道29处,天桥7处。应进一步核实通道、天桥的设计位置,以保证使用功能与经济合理。
(二)原则同意将军山枢纽互通采用改建十字方案(复合的苗王城互通采用单喇叭形方案),黄金塘枢纽互通采用双T形方案,龙生枢纽互通采用T形方案,滑石互通采用变异T形方案(与服务区合建),铜仁东互通采用T形方案,高铁北站、铜兴、谢桥互通采用单喇叭形方案。
(三)黄金塘枢纽互通暂按照高接高的双T形方案,预留落地功能,后续应结合贵州交投赤万天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与贵州中交铜怀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协商及运营管理情况确定实施方案。
(四)施工前应按照涉路施工许可手续办理要求,完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预算中计入相关费用。
八、环境保护
(一)项目公司要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主体责任,严禁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相关设施批建不符,若发生变更,应及时向环保、水利主管部门履行变更审批手续,严禁未批先建;要及时完善各类涉林手续,按批准的地点、面积和范围进行施工,对涉及临时占用林地的,要及时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严禁擅自破坏植被。
(二)在施工合同条款中要落实环保要求,针对本项目涉及的环境敏感区,施工单位应根据环评报告和批复要求制订专项环保施工方案,并根据本项目绿色公路实施方案在施工期间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施工队伍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规范作业行为。
九、其他
(一)全线管理、养护及服务设施总体布局基本合理,请你司抓紧推进交安、房建、机电、绿化等附属设施的施工图设计工作,及时报批。
(二)你司在施工单位进场后,要组织设计单位及咨询专家对边坡勘察资料和设计方案进行逐坡核实,对资料失实和方案不合理的,应调整设计方案,确保边坡施工安全、方案经济。
(三)施工中要落实施工标准化建设工作,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确保工程质量。做好农灌、通道、天桥的设置,以及涉及机耕道、水渠改造等与沿线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工程优化设计,避免因设计不周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工程顺利实施。
(四)施工中要落实绿色公路、品质工程和施工标准化建设工作,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确保工程质量。
(五)请你司加强与沿线存在交叉、相邻关系的公路、铁路、管道、电力、电信等业主单位的沟通协调,签订相关协议,确保本项目施工顺利进。
(六)请你司梳理出全线有地理方位意义的结构物名称、沿线设施名称,并征求沿线地方政府的意见,列出清单,随附属工程施工图报批时一并上报。
(七)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试行工作的通知》(交质监发〔2011〕217号)的要求,在施工阶段认真执行公路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开展定性或定量的施工安全风险估测,增强安全风险意识,改进施工措施,规范预案、预警、预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请你司按照上述要求,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要求开展后续工作,按照交通运输部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并按照《贵州省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指南》(JTT52/14-2021)的要求,将绿色公路建设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切实履行项目法人职责,加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环保、水保及建设资金得到有效监管。实施过程中若发生设计变更,请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凡未按时申请或申请未获得同意的变更不得实施,不补办手续,相关费用不得进入工程决算。
从本批复印发之日起算,请你司于30个工作日内将本项目施工图设计预算报省交通运输厅审查。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2025年10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